现代物流的急先锋--瑞士等国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3-07-09 15:20:01 | 作者:admin
 借鉴瑞士、意大利等国的先进物流管理制度和成功经验,对浙江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物流强国的发展历程      瑞士是欧洲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在瑞士,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达76%,而且70%的企业至少选择了两家以上的第三方物流。瑞士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拥有一支由大约25艘船组成的出海商船队,占世界船舶总吨位的0.1%。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中部的战略性位置,以焦亚陶罗、塔兰托和卡利亚里三个世界级港口为核心,加上156个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港口,组成了一个发达的物流网络。此外,与几个重要工业国接壤,使意大利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通道,使其成为货物抵离的重要市场和地中海地区与北欧进行贸易的天然物流平台。据统计,近些年意大利每年进出口量增速达13%。      欧洲的科技进步,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合并联盟,有力地推动欧洲各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目前,瑞士等国物流市场主要由第三方物流、空运海运货代、卡车货运网络等三方面构成。物流供应商正在致力于开拓那些对物流需求迅速的地区以及医药、高科技、汽车和电子业对物流需求最高的领域。随着物流公司的跨领域扩张,瑞士等国物流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究其发展历程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瑞士等国制造业还处于加工车间模式,工厂内的物资是由厂内设置的仓库提供,企业通过邮件交换信息,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跟踪产品,使用纸带穿孔式的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作为信息处理的平台,而且储存与运输分离,相对落后的管理技术导致较高的产品成本。      --物流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 -90年代)。这一时期,瑞士等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多家企业联合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物流需求旺盛,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仓库由静止封闭的储存式设施演变为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配制中心的装运情况和订单都成为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交换采用电话方式,通过产品本身的标记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平台是小型计算机,企业一般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此外, 20世纪80年代,瑞士等国探索出综合物流需求链管理体系,这种联盟型新体系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电子物流的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瑞士等国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成本比较低廉的亚洲建立生产基地,因而瑞士等国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并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同时,信息交换采用EDI系统,产品跟踪应用了射频标识技术,信息处理广泛采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在瑞士等国蓬勃发展。  二、瑞士等国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      专业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瑞士等国的物流企业大多在专业化的前提下,定位于规模化经营和增值服务,即不追求货物品种的多样化,而是追求少数种类货物的绝对数量,通过规模化的物流产生效益;物流企业负责少数种类货物生产和销售以外的全部业务。例如,瑞士泛亚班拿集团是一家代理和运输公司,主要提供国际多式联运服务,专注于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和汽车的运输服务,从2005年起负责美国IBM电脑的欧亚综合后勤、物流需求链管理,运送从亚洲到欧洲的生产组件,运作在匈牙利由卖方管理的库存集货枢纽,协调监管德国、卢森堡和匈牙利之间的卡车运输,还提供相关的产品需求链管理的解决方案、清关、铁路运输和工程管理的服务等。      港口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商业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使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综合服务体系。如巴塞罗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使其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港内水域面积约300公顷,拥有17个专用码头,有50多家国内外公司进驻,已开通250多条航线并与100多个国家通航,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和新市场拓展促使东西方货物流通量急剧增加,让巴塞罗那港大受其益。      政府适度介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保障。欧洲各国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适时适度地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协调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欧盟在促进欧洲统一市场形成的过程中,推行的统一贸易政策、运输政策、关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货物在全欧洲范围内的自由流通。二是打破垄断,减少政府干预,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效率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大型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四是推进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进程。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五是支持物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六是制定必要的导向性政策,引导和鼓励物流产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有力支撑。如欧洲物流协会组织的物流企业问卷调查,跟踪和分析整个欧洲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结合世界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外,欧洲各物流协会统一采用了欧洲物流协会开发和制定物流教育培训标准,并形成相应的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各物流协会常利用研讨会、组织专项研究活动等,还建立与欧盟和各国政府的对话机制,积极寻求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      并购结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跨国物流业务的增加、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外包物流服务正被广泛采用、运输网络的不断开放等原因,近年来,欧洲物流企业的收购活动越来越多,这清晰地表明现代物流业正不断向规模化、联盟化方向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削减物流成本开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这一趋势演进的最终结果是物流业将以国际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将慢慢萎缩并可能最终退出市场。如2002年是欧洲跨国物流企业收购、结盟活动在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年354宗并购活动中超过一半为大型国际物流企业所运作,这其中又以德国、英国和瑞士的物流企业最为活跃,像瑞士的德迅集团(K&N)借此机会充实了企业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  三、"急先锋"给予的启示      发挥政府的管理和调节作用。一是加强现代物流规划引导,结合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运输总体规划,做好全省港口货运集疏运网络、干线公路集疏运网络、城市配送网络布局。围绕"四个物流枢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以及产业基地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等,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聚的物流中心。二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物流企业注册审批,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三是确保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对具备较高信用等级资质的物流企业应给予重点支持;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对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应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需要新增用地的,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在地价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充分发挥港口在发展现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从全国乃至全球大的物流布局看,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港口。浙江现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嘉兴等深水良港,这些港口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地处南北海运主通道和长江黄金航道的交汇点,内连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外接沿海、近洋、远洋航线,是通江达海的深水枢纽港。要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依托港口和口岸,结合集疏运系统和大通关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集装箱堆场、货物装卸搬运、货物配载、货物中转与仓储、多式联运、国内外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与咨询、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功能的港口物流,继续把集装箱运输作为港口物流的重中之重,优化港口空间布局。      大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要以建设"数字浙江"为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支持企业广泛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码(Code)与射频识别(RFID)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提高口岸通关速度。      推广技术标准和培养物流人才。鼓励物流领域应用国家和国际性的物流术语标准、物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推进物流领域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信息交换等技术,遵守国际通用条码标准体系。鼓励研究机构开发先进适用的运输、仓储、装卸等标准化物流专用设备。积极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现代物流教育和短期培训。制定并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规范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体的管理。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对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给予省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浙江省发改委现代物流考察团      (执笔:黄勇 张国云 黄炯 靳丽芳)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