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亟待
时间:2023-05-17 21:20:56 | 作者:admin
□本报记者李金
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的实际运作相比,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冷标委”)秘书长刘卫战认为,社会基础薄弱是冷链产业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产业意识需加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链产业的终端环节,即那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机构,如超市、集贸市场以及药店等是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推动者。因为他们也是冷链体系的最大受益者。由于冷链的保鲜作用,食品可以延长销售周期,减少浪费,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也让价格更有竞争力,也就提高了超市的运营效率。
而在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主的医药领域,医院、疾控中心等终端环节所承受的由于冷链物流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伤害更甚。2005年,安徽泗阳曾出现过一起很典型的事件,当地2500多名中小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后,有百余名学生出现异常反应。虽然在这次泗阳疫苗事件中,对结果和过程诱因有各种争论,但从冷链角度看,其运送过程中,对疫苗所需要的低温控制不当是造成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很多基层疾控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冷链体系的重要性。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冷链物流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设施薄弱;另一方面,国内冷链终端机构对冷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参与意识不足。据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由于缺乏冷链保障,我国果蔬类食品的浪费程度甚至达到了30%,比国外发达国家高了数倍。
积极推进标准化
要推进我国冷链产业的发展,其要务之一就是要建设冷链物流标准。据刘卫战介绍,冷标委的工作重点就是制定全国性的冷链物流标准。目前,已有上海、浙江等地方出台了食品、药品方面的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而全国性的冷链物流标准也在运作之中。
刘卫战认为,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过程不仅是落实、完成一项标准项目,也是宣传冷链物流以及相关商业体系重建的过程。制定标准,一要重质量,二要看效果。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正确理解标准工作。标准管理组织必须具备标准化工作的意识,动员、团结、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组织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意识上促使社会大众和相关行业人士认识到冷链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物流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要让这些企业认识到冷链物流的意义,并参与到冷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制定冷链物流标准,不能说找个大学教授闭门造车就完事了。”刘卫战说,“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要以企业为主体,因为标准最终要由企业去落实和执行。所以,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而言,他们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冷链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要主动积极地吸收他们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来。”
同时,刘卫战也表示,制定冷链物流标准是一个试验与协调的过程。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政府支持不足、经费不足等等,这决定了冷链物流标准化的过程是一项庞大复杂、逐步完善的工程。
加强合作谋共赢
从微观角度来看,冷链产业的细胞就是一个个冷链物流企业。由于冷链市场发展不完善,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行业标准等,造成我国冷链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且竞争层次较低。相反,在一些冷链物流发达的国家,冷链企业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如日本食品行业内的两大企业国分和菱食,在彼此竞争的状态下,在某一领域达成合作共识,设立了共同的物流子公司,共同为市场服务,也共同攫取利益。这种合作有其深刻的市场根源。
在发达国家,冷链产业发展水平高,生鲜食品“入冷”比例高,基本都达到50%,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所以,相关配套的业务量大,市场化程度高,业内竞争更秩序化。虽然冷链企业运行的压力大,但因内在需求也大,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所以企业的合作程度也高。
长远来看,中国冷链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刘卫战作了这样一个估算,现在我国生鲜食品的“入冷”比例大约是15%,这一数字如果能提高到50%,也就意味着冷链市场扩容了3倍多。那么,相应带动冷链物流市场、技术装备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对于扩大内需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整个冷链体系的发展壮大不仅要有竞争,更要有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冷链产业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推动,共同努力,最终也是各方共同受益。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