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东北粮食储运瓶颈
时间:2023-05-17 21:17:30 | 作者:admin
□苏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主产区集中,流通格局从“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随着粮食流通格局的改变,东北地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远离主销区,东北地区粮食储运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五大突出问题
粮食销售困难。由于东北地区粮食一季生产,收获后大量集中上市销售,粮食购销时间紧、矛盾突出。虽有国家保护价收购大米、大豆政策,但由于目前执行中央储备粮收购任务的粮库库点少、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农民交售中央储备粮困难。
粮食仓储能力严重不足。部分仓容老化陈旧,破损问题严重;仓储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完善;粮食露天茓囤储存费用标准较实际费用水平尚有较大缺口。
铁路运输困难。由于东北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粮食外运主要通过铁路进行。由于地处全国铁路网末梢,到南方主销区城市运距长、运费高,铁路运输矛盾较为突出。
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粮食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高。大量原粮外销不仅造成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而且加大了铁路运输压力,随着粮食产量增加,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政策亟待完善。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多、商品量大,长期以来每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有部分库存粮食跨年度周转经营,很难做到当年全部结清贷款本息。在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些粮食经营企业还会发生经营亏损,增加了粮食企业的经营和农发行贷款风险,加大了保障粮食收购资金难度。
民盟中央建议:
出台相关政策,拓宽东北地区粮食销售出路,稳定粮食价格,支持农民增收。把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范围;合理确定每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相应增加东北地区中央储备粮收购储存规模;尽快将稻谷纳入期货市场交易,并在东北地区设立期货交割库,促进粮食流通;帮助东北地区解决政策性粮食保管自然损耗问题,减轻企业承担政策性粮食存储发生的减量负担。
增加对东北地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维修和改造,避免重复建设仓储设施;完善仓储设施配套,改善粮食收储和干燥等设施条件,促进仓储设施整体功能发挥;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构筑粮食流出通道;支持农民粮食产后减损设施条件建设。
对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增加东北地区粮食铁路运输运量;建立北粮南运绿色通道,酌情减免运粮所产生的部分税金;对各种粮食品种予以运费补贴政策,以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东北地区粮食向销区合理流动。
对东北地区粮食加工业发展给予特殊政策支持。适当增加粮食加工大项目,并给予专项投资、银行贷款、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加大东北地区粮食养殖转化扶持力度,通过加工、转化和养殖增值,既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益和节能减排效果,又缓解粮食运输压力。
对东北地区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给予特殊支持政策。适当延长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期限,使粮食购销经营期与粮食生产期同步,更好地保障新粮收购贷款需要;为引导企业建立粮食商业性储备,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适当规模的合理周转库存,并给予储存费用和贷款利息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以降低粮食经营资金成本,发挥粮食企业“蓄水池”作用。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