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3-06-25 02:10:02 | 作者:admin
德国港口建设和发展      临港产业的主要经验      1.充分发挥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以港兴市、商贸促港、港城互动,推动德国国际门户建设。德国历来十分重视港口建设。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了以汉堡港为核心与不莱梅港组成双枢纽的“迈向世界的门户”;以基尔港为核心与吕贝克港、维斯马港组成依托运河,沟通北海、波罗的海,连接北欧、南欧的国际门户;以杜伊斯堡港为中转枢纽,利用周边国家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港口资源作为本国迈向世界的国际门户。如今汉堡港已经成为德国最大、欧洲第2位、居全球第9位的集装箱港口,成为德国、波罗的海地区、东欧和中国及远东地区各类货物运输的主要枢纽港和物流中心,成为德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德国北部经济中心。各国知名贸易公司、航空公司、轮船公司、金融机构等都在汉堡设有分支机构,包括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航空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临港产业与信息传媒业等现代服务业在这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推动了这个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2005年,汉堡国内生产总值799.6亿欧元,增长1.9%,约占全德国内生产总值的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8万欧元,明显高于德国的平均水平(2.72万欧元),居各州之首。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以港口战略联盟建设推动德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德国是欧洲北海沿岸港口群中建设港口战略联盟最早的国家,历史上著名的汉萨同盟就是由吕贝克港与汉堡港等港口城市缔结贸易协定产生的。德国港口战略联盟在形式上不仅有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相互投资合营的联盟,而且还有港口与铁路的“港铁联盟”、港口与船运公司的“港航联盟”等模式,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港口战略联盟的内涵。由于港口对合作者提供优惠政策和各种优质服务,从而在港口定居落户的企业加工、服务、贸易、运输日益增多,稳定了港口货源与收入,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达到了双赢互利的效果。目前,汉堡地区临港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每天大约160条国际和国内集装箱火车线路、近200列集装箱进出于汉堡港,铁路集装箱年运输量达160多万标箱,使之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铁路运输中心。      3.充分发挥多式联运的机制优势,联动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交通体系建设。德国高度重视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集装箱海铁联运、海河联运、海公联运等多式联运系统非常完善和发达。目前,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结构已经从1995年的公路占72.1%、内河驳运占22.7%、铁路占5.2%,调整为2003年的公路占59.1%、内河驳运占31.4%、铁路占9.5%。特别是随着集装箱运输规模的不断增大,内河集装箱疏运系统凭借良好的经济性、环保性、高运力等优势,正在成为一些集装箱枢纽港重要的集疏运方式。德国通过开挖人工运河或疏竣整治内河航道,大力改造内河集装箱码头、船舶以及配套设施,开通内河港直达海港的集装箱驳船航线,建设直接连接各港口码头的铁路、公路,提高与公路、铁路的中转效率等措施,将内河纳入集装箱综合运输网络,形成了长达5500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河流)和2000公里运河航道,从而加速了经济腹地的物流过程。加强港口铁路建设、强化海铁联运,已经成为德国完善疏港交通的重要载体。汉堡港有25%的集装箱量要借助于铁路线运达目的地,其中运距超过150公里的长距离集装箱运输中铁路运输的比例高达70%。德国公路运输大量采用厢式车辆,从而保证在运输途中不出现撒落和不污染公共设施,实现绿色运输、清洁物流。    4.充分发挥国际现代物流服务业的集成创新优势,推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德国现代物流是服务业发展中集成创新的典范。其物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较强,走在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前列。2006年德国现代物流业以1660亿欧元的销售额雄踞本国最大经济行业之列,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工业,居第3位。全国共约6万家企业、265万人从事物流行业,从业人数超过建筑、电子和机械制造行业,拥有诸如德国邮政世界网络股份公司等世界物流巨头。德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汽车公路网,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条形码识别技术比较先进。该国运输与物流研究所自1989年开始研究开发模拟软件。目前,这套模拟软件技术已成熟,被世界上多家港口所采用。德国厂家、商家和物流企业共同开发了EIR系统、AIM系统,这些物流信息系统是保证及时运输、及时供货以及零库存的关键。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园区,平均规模约140万平方米,共有1200家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落户。物流园区把陆运(铁路、公路)和水运(内河、海运)连接起来,两大系统有机地合二为一。德国政府在物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掌握和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着手外部发展环境营造,做好规划、制定政策、规范秩序、协调管理、职业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投资兴建物流基地、创建物流公司;政府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对物流进行监控、协调和管理,促进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1980年德国政府对全国物流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在全国建设40个物流园区,目前已有20多个投入使用。这些物流园区同时成为各大物流企业在当地的配送中心。据德国专家介绍,通过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企业可以减少60%的车流量,运输效率提高90%。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培育一个新兴行业的同时,还吸引和集聚了大量依托物流服务的临港产业,带动了临港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和税收,既节能又减排,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几点重要启示      1.加快宁波国际集装箱中转深水枢纽港建设,是发挥浙江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浙江迈向世界门户的必然选择。宁波舟山港应顺应全球海运集装箱船舶超大型化的趋势,加快国际集装箱深水中转枢纽港建设。一是要在统筹规划,建设舟山金塘、六横岛集装箱新港区的同时,加快梅山岛保税港区的建设。以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推动集装箱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发展,以应对日、韩等国争相建设东北亚集装箱中转深水枢纽港的竞争挑战。二是加快宁波北仑港区二期至三期集装箱码头岸线资源整合。通过对港区技改、引桥周围滩涂打桩或围填,建设堆栈及铁路港区支线办理站,把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不高、紧邻集装箱码头的散杂货码头改建为集装箱码头,使北仑港区二期、三期集装箱码头连成一片,形成6公里以上年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TEU的大规模集装箱码头群。三是对港区后方陆域骆霞线以北宁波保税区内外周边区域不符合保税港国际物流等重点临港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和土地置换,促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深水中转枢纽港建设。四是加快宁波国际贸易平台、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以港城互动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亚太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加快推进浙江港口战略联盟,以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双星枢纽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随着港口竞争从个体向港口群体转移,浙江各地港口组成战略联盟显得十分必要。我们要充分兼顾各联盟港口利益,主动积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同建共赢,以多种形式推进浙江港口战略联盟建设。不仅要有宁波舟山港与温州港、台州港、嘉兴港之间投资合作联盟,而且要有港口与铁路之间“港铁联盟”、港口与航运之间的“港航联盟”、港口与内陆城市“无水港区”之间的“港区联盟”,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全球物流供应链的战略联盟。要以宁波港与金华金东区合资合作建设内陆城市“无水港区”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成功案例向腹地城市示范宣传,进一步促进沿海港口与腹地城市的港城互动发展,推动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双星枢纽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3.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多式联运机制,促进浙江港口集疏运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综合立体、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交通网络体系,开拓内陆腹地货源是确保宁波舟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级一流大港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在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甬金铁路、各港区支线场站、北仑和镇海铁路集装箱编组枢纽中心站基础上,近期要重点开行一批至上饶、鹰潭、温州、芜湖、宣城、成都、武汉及经满洲里到俄罗斯莫斯科等城市的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促进海铁联运的发展。加强与各地海关、检验检疫、港务局等部门和单位的紧密合作联系,扩大内陆腹地铁路无水港“直通式”报关办理点。加强宁波港集团与萧甬铁路有限公司合作联运,联合购置集装箱班列自备车,提高对“五定班列”运能的调控能力。中远期争取与中铁集装箱集团联合建设宁波至欧洲各港口城市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的欧亚大陆桥。同时,建议我省联合铁道部,开展跨杭州湾铁路通道项目研究论证,并列入省《铁路建设“十一五”规划》、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创新投融资机制,以促成该项目尽早筹划、早日建成。二是大力发展海河联运。要抓住杭甬运河全线竣工开通的机遇,大力发展以内河集装箱驳船为主体的海河联运。宁波海运集团和省内河航运集团要积极组建内河集装箱驳运船队,确定“五定”驳运航线航班,拓展长江三角洲内河网络,并向京杭运河沿线的苏北、鲁南及淮河干流等地区疏运,着力提高海河联运的集疏运比例。同时要加快内河港区码头堆栈装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内河航道疏竣、挖深、河岸砌石驳坎工程实施力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启动由政府推动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示范工程,建立内河集装箱运输的技术和组织标准。三是加快高速建设,形成发达的高速公路集疏运交通体系。四是切实提高综合立体、多式联运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向集疏运管理要效率、向服务要效益。要进一步改善口岸监管服务,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积极实行出口货物“属地申报,属地申检,属地放行,全程监控”,进口货物实行“多点申报,多点申检,多点放行,应转尽转,全程监控”。广泛运用电子报关、报检、电子签证、电子转单、电子放行等现代信息手段,逐步推行通关、通检口岸监管服务日班、夜班两班工作制,延长现场查验和通关、通检业务窗口服务时间,提高疏港通关、通检效率,建立浙江省及长三角区域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全天候通关通检服务体系。  4.加快发展浙江现代物流服务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现代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波及和溢出效应十分明显,根据有关专家的投入产出分析,物流产业产值每增加1元,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产值增加1.99元。对物流产业的中间品投入每增加1元,直接产出的物流业增加值为0.97元,能够带动国民经济产值增加3.92元。浙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一要加强培育和引进物流企业市场主体,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二要根据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港口和口岸,结合集疏运系统和大通关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集装箱堆场、货物装卸搬运、货物配送、货物中转与仓储、多式联运、国内外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与咨询、物流方案系统设计等功能的港口物流园区。要根据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三大功能层次构建物流枢纽。在全省区域内努力形成以物流枢纽、园区、运输线路点、面、线有机结合,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理、仓储管理等功能设施完备、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性物流网络系统。三要加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设施建设。加快浙江现代物流信息分类编码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在技术上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推广和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安全认证中心等信息化技术设施,使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安全、有效的联系。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对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服务商等分别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编码和条形码识别技术。四要大力推广应用厢式车辆和集卡车辆运输模式,以绿色运输、清洁物流保护环境。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创新创业,培育和形成我省高度社会化、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机械化、专业化与绿色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带动和促进浙江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杨明祥      (作者系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