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下物流企
时间:2023-05-17 21:37:04 | 作者:admin
目前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越来越薄,而物流企业由于掌控货物具备做物流金融的先天条件,通过导入物流金融服务强化物流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金融拓展服务空间,带动物流业务的发展,物流业延伸做物流金融服务都有哪些路径?金融服务是物流主营业务的增值服务还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做好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在互联网+浪潮下物流金融模式有哪些创新模式?
9月22日,在万联网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上。海格物流董事长梅春雷、顺丰供应链金融负责人刘英华、雷励金融总经理刘海燕、安通控股董事副总经理王经文等行业大咖,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储雪俭:刘总从传统的物流出来,能否给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个传统货运企业,怎么样借助金融动力,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刘海燕:从传统物流来讲,上午几位嘉宾也讲到金融如何助推传统产业,首先还是从定位来讲,包括我们从事具体物流运营的企业和从事做金融服务的企业,两个人的定位很重要。我们不是说去寻找做物流可以通过金融去赚钱,或者做金融可以通过做一些贸易赚钱,以这样的驱动方式去引导行为,我个人认为绝对不会长久或者不会持续。我们要清楚做物流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关键运营指标有哪些?
具体到安能来讲,到今年整整7个年头,大多都认为我们是行业内的黑马,确确实实比较黑,从七年前的零起步到今天,以货量来讲,是德邦货量的1.6倍。这个速度非常快,为什么能够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还是取决于,一是定位的问题,二是组织模式优化问题,三是从这么多的小微物流群体中打造一个覆盖全国的快运网络。价值链是一开始就要考量的东西,并不是边走边看能够达到。很多朋友都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过不断的转型,至少从我们来讲,没有转型。从一开始到今天的路径都是规划好了的,不是说我们最开始是以专线来做,全国建干线网络,再来做零担。不是这样,因为起网的方式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你选择的路径和你的基因禀赋很重要。因为过程中要变化很多不同的知识,这是必然要发展的知识,也是你的定位。
第二,从雷励来做金融来讲,在座各位自己的企业做得很大,顺丰金融是优先服务于顺丰内部的生态体系,做金融服务。刚好雷励是相反的,安能体系的金融业务在雷励的占比非常少,但是我们是什么逻辑呢?因为我不是金融行业人士,是非常传统的物流行业出来的人。雷励的定位是做安能以外的业务,我们针对庞大的中小微物流群体,炒货的三方企业,非常传统的运输车队企业,是针对他们提供服务。所以把外部业务做好了,内部业务是顺便做的事情。先要挑战自身的能力,这是雷励经营方向的定位和思路。
储雪俭:梅总你从基础物流变成三方物流,现在又做海外物流,以海格物流的角度去看,你转型或者切入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有什么样的优势?
梅春雷:海格物流没有做对中小微企业的物流服务,我们主要是围绕着甲方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供应链当中的各种类别的服务,供应链金融只是供应链服务当中的一个部分。我认为供应链金融就目前来讲还不是海格最主要的部分,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说你的客户上下游的交易信息怎么能准确的获取,你有没有提供给客户所需要的系统,能不能帮客户管理好他的全链全渠道的物流。我相信这些东西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基础工程,等这个部分的基础工程完善以后,供应链金融就相对比较简单了,这里面有先后的问题。
海格物流是做全链条全渠道的服务,我们都是帮客户管理起来的,所以我不是一个单一物流单元服务商,而是完整整合行的服务商,比综合服务商还要高一点,我是第四方服务商,帮助客户进行采购订单和销售订单。我在帮客户管理订单到物流中间的过程,控制它。我可能比其他物流业态单纯一个单元,比如说干线、零担,这些物流公司有优势的地方,能够掌握客户的全局。无论一个单元的物流公司去帮客户融资或者帮中小微融资的时候,你只是他的一个部分。一个渠道的融资可能只占客户的1%,对于客户来讲无关痛痒。我们有物流控制,还有数据在我手上,因为很多客户是用了我的系统。对于金融,我们并没有想和资金提供方PK,更多是合作。
储雪俭:请王总介绍一下安通,如果安通增加供应链物流金融,你感觉你的公司优势在哪里?
王经文:在供应链中,我们一直提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四个流”,其中“商流”是基础,贸易活动是一切业务的基础,是物流发展的推动力。而物流业务的发展又带动了“资金结算、融资”等金融业务,同时为“资金流”保驾护航。所以,我觉得物流一方面是物流金融的利爪,为物流金融打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是物流金融的翅膀,助力物流金融飞得更高更远。风险控制是一切金融相关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为物流企业,我们是货物的承运方,换句话说,就是货物始终都在我们手上,我们控制了货权,可以实现全程的可视、可追、可控,实现全程闭环运作,将风险降到最低。第二,通过与客户的历史合作往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客户物流业务需求信息,有数据作为支撑,不仅可以真实反映客户业务的真实性、长期性、异常性;也能够从与客户的长期接触往来中,了解客户的需求,洞悉与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具有针对性与人性化的物流金融产品。此外,物流与金融的一体化运作,可以给客户节约成本,带来更高的效益。因为我们既帮助客户做融资、又给客户做物流,业务的一体化运作可以整合资源,减少浪费,而且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让利来带给客户效益。比如对于一些重点客户,我们在提供物流与金融服务时,通常只收取物流费,而把垫资与结算服务当成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这样的一体化运作不管对客户还是对我们自身,都是最便捷与高效的。
储雪俭:供应链金融用了很多技术手段,特别是最近所谓新技术,也就是埃森哲讲的大数据,我们叫做 IOT,所谓物联网,还有区块链。你们认为这些大数据、区块链用在物流金融的风控手段上靠谱吗?能否实施?
刘海燕:这段时间确确实实讲了技术赋能,我们也听到很多区块链,都听不明白。什么是区块链?光听说,没有见到过,不知道长得什么样。我有很多朋友,包括投资界或者科技界也好,都讲区块链。
第二,技术风控如何来做?金融和物流行业的发展路径类似,中国的物流知识普及在很多年前都是舶来品,学的美国物流知识,但是学完之后在中国一个用不了。好东西今天还用不了。储教授肯定关注交流,十年前您也教过物流,但是十年来变化了。到今天GPS的管控等等东西能否在金融贷款领域落地?我只能说抱着美好的梦想,但是还是小心谨慎的行走。我看好它,但是不迷信它。这是我的观点。
梅春雷:对于大数据,我讲两个观点。第一,IT到BT时代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十几年前都是讲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等等,现在讲大数据,大数据要强调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我想实现协同,上下游的数据要进行连通,实时分享。作为供应链透明来讲,也需要把上下游的交易订单数据、采购订单数据等等汇聚到一起协同,这样才能应用到这些数据。
第二,我还想说一点,我们要把统计分析和大数据进行区分。现在所有人一说数据就是大数据,其实这和大数据两码事。大数据是人的思维逻辑的改变,凡事必有原因,然后用化学公式推导。但是大数据的思维是直接关联,有A就有B,永远有A,永远有B,我不做原因分析,这叫大数据。我想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一个很好的应用是实时动态数据,我们原来的数据都是用来指挥,给决策者使用。现在的数据应该更多给一线同事来做决策和判断,把决策权推到一线去。这才是大数据的逻辑,不是事后数据,而是实时数据。
说起大数据和供应链金融的关系,当然很重要,因为有A就有B这些逻辑判断不用分析原因,又有供应链的数据透明了,这些基础工作都建好了,知识性问题解决了,准确性问题解决了,供应链金融就顺理成章了。这些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建设。
王经文:大数据比较广泛,区块链很深。从我们行业来说,马士基已经使用,也的确受益了。相信随着进一步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会有更好的应用。但是,这些金融科技始终是一种工具,是进行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一种手段,是为人服务的,要需要人去支配与使用的。尤其对于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道德风险与信用问题是核心。所以,我觉得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有三个要素不可或缺:人、制度与工具。没有“人”这个实施控制的主体去有效参与,没有业务流程制度的闭环可控设计,金融科技也无法发挥出最大效能。所以,“靠谱不靠谱”的评判,是有条件的,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去考量。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