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

时间:2023-05-17 21:34:53 | 作者:admin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研究 文/王龄萱 部分学校将教学评价简单地视为一种管理手段,通过教学评价评定教师的教学实绩与学生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是推动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建设的有效手段,只有客观正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一般原则,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校将教学评价简单地视为一种管理手段,通过教学评价评定教师的教学实绩与学生学业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一味追求在教学绩效考核中取得较高积分,教学投入不足。这种利益定位使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意识,工作缺乏事业心,自身教学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部分学校还存在“轻教学、重理论”的现象,教师教学理论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占据很大权重,导致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则根据学校的评价方式,一味地应付考试,一切学习活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适应不了岗位需求。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明确教学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同时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收获事业成就感,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大多学校教学评价本质上还处于传统水平,评价手段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教师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实绩等方面,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操作方法简单,评价主观化痕迹严重,量化程度不够;学生评价也主要围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文化考试等层面。尽管部分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物流管理实践能力考查,但是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教师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的评价结果基本来自于教师,因而不能得出客观的评价,迫切需要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教学评价也应当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轻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层面重视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以致走向岗位后出现顶不了岗位的情况。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突出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的“职业教育”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最终是用来执行的。所以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它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助于实现评价的目的;既要具有理论的高度与深度,从宏观上指导教学评价实践,又要便于微观的具体实施。 教学评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评价方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强调教学评价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教学评价是绝对稳定的,它还要有一定的发展性,我们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自身特点与外部因素不断调整与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学评价无论如何实施,必须要紧紧扣住实效性原则,要有利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效率,否则教学评价则是无效的。因此无论是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还是教学评价具体实施都要遵循实效性原则。 教学评价最终是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教学评价着力点在于“人”,在于激发教师教的主动性与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评价要通过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必须要遵循激励性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是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层面,下面着重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层面来论述。 教师层面。 “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毫无疑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充分激发教师教学潜能,提升教学效率。概括来说,教师的评价体系构建应当着力于教师的管理能力、团队意识、教研能力、项目开发、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掌控课堂教学与组织实施教学;团队意识是发挥教师团体力量的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学研究、项目开发等工作必须要依赖集体智慧,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教研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研能力,才能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项目研发改变了传统教师撰写论文的考评方式,项目研发不仅体现出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理论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难以进行项目研发的;服务能力不仅仅体现了教师服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既是构建新型教学课堂的需要,在自由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创造力最强,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需要。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只有牢牢抓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层面。“构建一套科学、准确、可操作、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涯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在学生评价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等评价,这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学生评价中需要重点突出的评价内容,我们要改变传统“一专全能”的评价观,将学生首先打造成专业精品。对于学生专业技能评价,需要将之渗透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实践过程评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量化。 只有形成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才能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确保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教师、学生。 量化与定性结合。师生的教学活动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单单采取量化或一概而论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因此,要将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理性与人性相结合。在对师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一方面要严格对照制度方案进行客观评价,体现制度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生命,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评价要体现人性关怀, “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它能更好地激励教学主体。 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单一的评价主体难以全面、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因此我们倡导将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教师的教学评价除了由教学主管部门、学校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社会等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评教、社会评教等多角度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评价除由教师实施外,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自评、社会评价等,促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 (王龄萱: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