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现代制造业

时间:2023-05-17 21:34:44 | 作者:admin
一、问题的背景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给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对制造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经历原材料和油价上升、利润下降,再到消费不足、生产过剩、产品积压、订单减少、业务量萎缩、客户丢失、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我国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由于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和依赖性,因此,受GDP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物流业也处于经济寒冬。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88.82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 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增幅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出口下滑,运力过剩,运价下降,国内物流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据浙江省运管局的统计,2008年和2007年相比,货运业务量平均下降了 20%~30%,2009年3月17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各地的货运场站及其入驻货运企业的业务量都出现下滑,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下降幅度达到了30%。与此同时,运价也在下调,浙江约有40万辆货车、25万多个物流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货车1.6辆。有关部门抽选了其中39家企业,发现有 36家出现运价下降——运价下降5%的18家,运价下降超过5%的18家。 二、研究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原因 1、依据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了的经济发展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制造业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 的企业组织模式,即制造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但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相对独立。到了生产相对比较发达的今天,制造与物流的独立掩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推进阶段,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发展不仅迫切和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 2、依据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物流业又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前,制造业物流没有转化为社会需求,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同样制约了物流业发展。只有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1999年海尔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企业内部打破事业部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成立物流公司,统一受理各事业部的所有物流业务,取得了较大成功,不少企业借鉴了海尔内部物流整合的成功经验。 3、依据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就是要促进制造业的服务业化,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和对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正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 4、从长远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大产业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泉 从长远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大产业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泉,提升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两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从当前看,在经济环境偏紧、两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产业通过发掘新的利润源泉,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两业合作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在战略层面推动两业互动发展,而且在战术层面出台具体措施,标志着两业合作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是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因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确立了标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赢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似乎哪一个都比物流重要,物流理念认识落后,尤其是国营企业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有畏难心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 2、物流外包“说”比“做”容易 中国物流业的成本比国外要高两到三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 16%左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沃尔玛的货物永远在路上,国内企业的货物总是在仓库里。其实,许多人做过不少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都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但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还是一直维持在15%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长城汽车。长城汽车控股的蚂蚁物流公司目前的总资产达到2个多亿,200多辆配送车辆,700多名员工。首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城汽车已经形成、建立了相对完善且具有一定规划的物流体系,不可能为了纯粹的外包形式而关停此等规模的物流公司。其次,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物流公司的介入可能会遇到企业内部某些部门或者领导的抵制,毕竟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再次,像蚂蚁物流这么大规模的公司,除了裁员之外,物流外包的实施可能意味着资产的出售,企业管理结构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3、制造业主宰供应链,发展不协调 谁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而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业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据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8年12月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为71.1,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2009年2月中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价格指数66.7环比下降3.4个百分点。 4、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物流业沿用传统作业方式多,创新少,“现代化”水平低。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来实现资源利用、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它强调的是系统性、协调性。中国物流企业大多停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缺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数不多的、较为先进的物流企业往往只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之形,匮乏其实质,表现为物流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落后,不同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 5、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标准化滞后 物流标准化建设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坚强基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标准化程度差距很大,如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能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物流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没有协调;代表物流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这种种缺陷直接导致我国物流成本比重居高不下,物流效率大打折扣,社会和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物流标准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块“软肋”。尽快改变物流业的非标准化状态,加速物流标准化发展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鸣。 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对策 1、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改良发展 制造业物流的改良式发展模式针对传统老企业暂时没有条件进行企业再造和流程再造,无力进行物流技术革新的现状,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物流不合理的状况进行局部的改变。如调整职能部门结构以求加强物流活动的协调统一性;改善物资存放管理方式以求降低管理费用;适当增加物流技术装备以求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加强库存管理控制以求降低资金占用等。同时应加强物流意识,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蓄势待发,待条件成熟时进行物流系统的根本性革新。企业物流改良式发展可以采用物流系统诊断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并组成有各部门领导参加的诊断小组,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调查,明确物流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作用和必须实现的功能。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摸清系统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到底是物流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系统组成要素的问题,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物流作业方面的功能问题,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最后,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或解决方案。 2、整合制造业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竞争力 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分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特别是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互动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应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应做精做细,适应目前制造业由“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发展各方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互动协作。同时,现代物流业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网络布局(中小企业仍以做强专线为主),减少物流响应时间,以更安全、及时、完好、优质的服务尽可能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技术(有代收货款或其他附加业务为更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有能力、利润逐步增加的物流企业还应不失时机地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仓库)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研究力度,为更好地服务与制造业或其它行业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3、协调供应链,互动发展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如果单纯停留在制造层面,其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有自己的业务核心,专注于某一方面发展专长,与物流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效率。而对于物流业来说,应发展针对制造业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应该将发展物流服务作为利润重点,帮助制造企业制定销售计划、运输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以至对制造企业进行流程改造、再造等。当制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生产计划时,物流企业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制定弹性工作计划,并相应地调整各个环节。这一切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物流服务商在整个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和稳固的位置,从而保证其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着力于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尤其是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例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合作,实现双赢。 4、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统筹全局,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制造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业的供应链超越了国界,制造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球协同十分重要,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如今,中国的制造商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根据有关材料,国家“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计划投资50亿元,2007年已经开始支持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中石油等大型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GPS、RFID等一批物流设备广泛应用于神化、宝钢、上海华谊等企业。真正成功利用信息技术来统筹物流活动能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为企业节省成本,如浙江的弗玛物流就引用国外先进、成熟的软件来配合各项物流操作。 5、国家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物流标准化 由于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对于现代物流业相关标准的拟定,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以及物流设施标准、物流标识系统标准等体系规范,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等等。即由政府牵头由上而下的推进我国物流正式标准体系的建立。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设置全国性的物流标准化行业管理组织,尽快消除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物流标准,制定国内物流标准;加强对物流标准的实施贯彻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专著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物流业业务的不断开拓,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还应做一些工作: 第一,小心管理供应链风险;第二,不管收入多少,以控制服务成本来维护客户的利润;第三,把库存和供应功能整合在一个供应链组织中,以此来提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节省劳动力;第四,重建你的价值链,使它的可伸缩性更强,并且更为快速地反应由于生产力降低引起的不确定需求;第五,加强对需求的感觉,使得自己能感觉到底部(经济)位置,并且快速反应不可预知的上升(经济);第六,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来销售您的附加服务,在已有基础上赶上竞争对手;第七,尽可能地通过降低投资管理和产业升级进度的费用为已经不多的研发经费腾出钱来。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