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港口物流与陆地结
时间:2023-05-17 21:29:50 | 作者:admin
“建立完善港口物流与陆路物流运输体系,促进港口物流与陆路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品牌化,推动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协调发展。”这字数不多的一句话,引起了国际港口物流专家乃至世界港口物流专家们的广泛关注,港口物流专家称,“这是港口物流创新模式首次提出‘港陆’概念,以前只提海空两港比翼齐飞,而这次是明确提出要陆海空同步协调发展。”显然,人们已经从中读出了国际港口物流业今后发展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的创新模式物流的方向。这段时间,国际港口物流业内的有志之士都在热议着“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的创新模式”这个新课题。
国际陆港像沿海港口一样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生产配套服务系统组成。不同的是,增加了国际陆地运输,没有成熟的陆港软件系统可以应用;陆港生产配套服务系统组合模式有待重新协商、形成合理组合。海关查验、边境检查、卫生检疫、商品检验、结汇银行、船运代理、沿海港口、铁路火车站、公路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等构成了港口的生产配套服务系统,这些单位与陆港合作工作等问题也有待研究确定。
国际陆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无差别的对接。以国际运输为出发点,以建设国际陆港为切入点,引进各种国际运输机制和国际贸易机制,促进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内陆港是海港向腹地延伸的节点,海港的优势必将对内陆经济的发展起到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样,内陆港的发展以及其特有的对内陆货物的集散功能,也将对海港吞吐能力的扩大、辐射范围的拓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内陆港与省内港口群的互动发展,将更加有利于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流动。因此建议合作建立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深圳港口服务和提供货源的国际陆港基地,为港口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支撑深圳港口和机场快速发展的动脉是深圳的公路货运。深圳和珠三角发达的公路运输确保了深圳海运物流和航空物流有了比较稳定的物流需求的支持,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间接降低了企业的社会物流成本。随着深圳、珠三角和内地腹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已经成了深圳和珠三角以及腹地经济区域的纽带,将深圳的码头、口岸、机场等与腹地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稳定高效的物流圈,确保了深圳港口物流量的稳定增长。陆港枢纽的建设和发展,对改善产业发展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社会和经济效益,降低物流业对土地等资源的占用具有重大的调解和平衡作用。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海运口岸,深圳口岸不仅联系着140多个国家的450个港口,还带动起了中国出口加工区等一大批依托港口而生的新生港口经济。根据深圳海关的初步统计,今年前10个月这里监管的货运总量已经超过了8660万吨,占据了海关所辖的关区外贸业务量的60%以上。在码头附近,近几年间的物流企业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增长,和开发区上千家物流企业一样,远洋大雅物流公司的各项业务量也随着口岸建设的不断升级水涨船高。大力推动陆港的建设,将能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稳定提高物流效率,这满足了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时对效率和成本的要求。
最近两年,伴随着油价等的上升,深圳的公路货运发展迅速,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普通汽运发展成为包括普通汽运、高速公路陆运专线、特快行邮和卡成航班为一体的公路货运体系,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保证了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建设发达的枢纽陆港,鼓励物流企业等相关企业将配送中心等作业单位迁移到周边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物流业对土地等资源需求的紧迫性,平衡物流企业在深圳发展时对土地、资金、市场等各个资源的需求,将有效巩固港口物流作为物流枢纽的地位。收益多多的并不仅仅是物流业,大规模物流的背后,是更大规模的外贸进出口企业。经济环境的向好和口岸发展的预期,使港口物流数量和速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建设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是港口物流与陆地结合的切入点;是国际陆港的理论对国际货运理论是一个补充,使世界贸易重点在沿海地区发展,变为沿海、内陆物流共同发展,并成互相补充的趋势,使我国整个物流发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