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的新进展-

时间:2023-05-17 21:27:03 | 作者:admin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两个轮子,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别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来中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是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 物流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总体质量不高; 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缺乏系统和有效衔接,协调配套性差; 商品信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等等。物流标准的多方面差异与缺陷,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使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流畅的供应链,造成了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2004年1-9月份,中国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达到21.6%,远远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相同指标。针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差距和空白,对物流标准化进行总体研究,指导物流标准化工作有规划、有重点、协调性地发展,最终建立完善、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对优化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针对物流标准化的问题,2003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标委会成立以来,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物流行业的领袖企业积极参与物流标委会的工作,共同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运作机制。随着全国物流标委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委会的成立,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4年,我国物流标准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新的进展:   第一,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物流标准化工作。   2003年12月,全国政协在向中办和国办报送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特别提出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报告引起了温家宝总理、黄菊和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专门批示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研究。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发改委会同国务院16个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有关建议逐条落实。并在2004年4月给国务院领导的落实报告中,专门报告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标委会牵头制定《物流标准体系表》的情况,提出要做好现代物流基础性工作,支持和协助国家标准委加强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建立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呼声也十分强烈。上海、广东、浙江等现代物流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都提出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问题。   第二,推进物流标准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措施列入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004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值得提出的是,在九部委文件中,重点列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四项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化列为这四项基础工作的首位。今后,坚定地贯彻执行九部委文件,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将是推进物流标准化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第三,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的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力来自市场的需求。我国过去的标准化工作主要靠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场化程度也不高。2004年,物流标委会重点进行了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从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过程看,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中远、中外运、中储、宝供、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国药、昆船等企业和集团对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表现了很高的热情,这其中还包括马士基、美集、UPS等一批著名的外资专业物流公司和企业集团。这为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快市场化步伐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第四、全国物流标准发展战略规划和一批基础性、通用性的物流标准正在加紧制定。   在国家标准委直接领导下,物流标委会研制物流标准战略发展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物流标准战略发展规划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与国家“十一五”计划相衔接,初步规定了我国未来五年内物流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和物流标准制修订的总体框架,将基本解决物流相关产业的标准缺乏有效衔接,标准的修订体制过于分散等阻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积极准备对原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全国物流标委会组织力量,抓紧制订《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企业物流成本考核指标》《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等一批通用性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物流基础标准。其中,《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由国家标准委进行网上公示后,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查,正在向国家标准委履行批准发布程序,预计2005年1月份正式公布实施。该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及其综合服务指标都进行了明确的技术规定,对于引导我国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五、物流标准制修订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重点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为解决社会急需,2004年,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重点抓了一批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其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是对商品现货批发市场应用电子交易机制提出的标准化运作模式,《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两个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正在制定《散装水泥输送车卸料管快速接头》、《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轿车运输专用设备标准》《联运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也已经由物流标委会报送,先后列入国家标准委标准制定计划。   第六、物流标准学术研究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为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进展,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向物流标委会下达了《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课题任务,现在,这个课题已经顺利完成,将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按计划进行专家论证。托盘应用水平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水平都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降低我国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一年来,围绕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理论探讨,宝供等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先后多次召开物流标准化专题研讨会。以研讨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物流标委会组织了五次大型的专家研讨活动,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为物流标准化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七、初步形成了协调、顺畅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虽然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但是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成员包括经贸、商务、交通、铁路、民航、邮政、贸易、信息技术等物流相关产业的政府管理部门、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化技术机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其职能是全面组织和推动物流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工作。物流标委会成立一年来,在国家标准委的领导下,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物流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打破行业界限,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整体发展,积极参与物流标委会的工作,使物流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大为加强,各方面的意见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在这个平台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合理吸收,以物流标委会的成立和运作为标志,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协调顺畅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   2005年,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深入进行: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九部委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物流标委会的组织建设,加强物流产业间的协调,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院校、行业组织和政府领导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配合13部委全国现代物流协调工作机制的运行,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第二,加快全国物流标准化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物流标准体系表。   物流标准体系表是制定物流标准战略体系的核心,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在全国物流标委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委会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工作成果,物流标准体系表日臻完善,为最终形成我国的物流标准科学体系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学术准备和实际工作准备。目前,在全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两个标委会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工作,对标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做必要调整,力争使这个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物流标准战略规划初稿,报送国家标准委。   第三,以修改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为中心,做好重点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的制修订。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1年公布以来,在规范我国物流业发展,推进我国物流产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日益进步,国际物流企业逐步向国内物流市场的渗透,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不少条目已经大大落后于物流实践的发展,不少新的物流现象与理论也需要通过标准作出规定性的解释。我国物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都有这方面的呼吁。为此,标委会将组织力量,对《物流术语》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工作,预计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企业物流成本效益核算》《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规范》《联运平托盘尺寸及公差》等一批通用性和基础性的物流标准也要抓紧进行制修订,并力争在2005年前完成这些项目。   第四、召开全国物流标准化与企业技术进步大会,全面推进物流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过去,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政府推动型,企业直接应用标准的积极性不高,管理类和服务类标准也比较少,不少标准制定出来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认识,调动企业应用标准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物流业界与国际物流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接轨,规范我国物流市场的经济秩序,标委会拟于明年初召开一次由国家物流和标准化主管部门支持的“全国物流标准化与企业技术进步大会”,深入贯彻九部委文件中关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宣贯全国物流标准战略规划的有关内容和届时已经出台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通过会议,增强我国物流企业应用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按照标准规范企业的管理与技术,推动物流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断走向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第五,进一步加强物流标准化的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物流标准化工作水平。   在我国,现代物流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物流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综合性、复合性,这就决定了物流标准化工作必然带有广泛涉及各个产业领域的鲜明特点。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几乎所有涉及物流的产业部门新知识、新技术、新的学科层出不穷。要做好物流标准化工作,对这些产业领域里的新变化就必须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物流标准化的学术水平。2005年,物流标委会拟在2004年的工作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围绕物流标准化,在物流概念、物流的定义、物流专业类别划分以及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所包含的理论要素、内容以及之间的相关联系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媒体多方面宣传物流标准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条件具备的院校、科研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中安排相关的专项课题。   文/孟国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体制、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的改进与完善,而且需要加强基础建设。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物流标准(包括物流术语)的制定和实施等等,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对物流有两种看法。一是我国自老祖宗时起就有物流这个行业,仓储运输从有商品生产起就与商流活动一起诞生了,现在说的物流是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看法是,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新技术、新理念支持下产生的一个全新的行业,它包括运输、仓储,但它决不单单指仓储运输,它强调的是系统性、协调性。而在我国这种分部门、按地区的分割管理体制中,根本谈不上系统管理,所以不能说现在谈的物流是从仓储运输上发展起来的。对上述两种看法我不想评价,而且我认为也不是一下子能讲清楚的。但后一种看法指出,我国把物流包容的各环节分割管理,违背了“物流”的基本原则,这一点我是赞成的。在标准方面尤为明显,例如托盘标准是交通部制定的,参加国际会议却是铁路系统去的,而各企业在使用时大都是自行其事,使托盘这样一个对提高运输效率极有用的工具,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又如水泥筒仓标准是建设部制定的,而散装水泥运输车却是由交通部系统企业改装,结果车的出口与筒仓进口管径不一样,还要准备一个异径管接头。此外,现在物流非常依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格式、接口的标准化非常重要,产品分类、编码的一致性对数据交换速率具有关键的作用,但在这方面问题就更多了。且不说数据格式、接口的各自为战,就是产品分类也不同意。例如胶鞋在生产领域属橡胶制品,与胶管、胶带分在一起,而在流通领域属鞋类,与皮鞋、布鞋分在一块儿,差得很远,给数据交换带来极大的不便。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在物流标准化方面的问题是很多的。涉及物流的国家标准有许多,但由于部门分割造成不少矛盾,对现代物流发展极为不利。而从物流角度编制标准,还刚刚开始,为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今后在物流标准化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要从物流系统一体化角度建立同意的标准体系。   物流概念的界定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了,但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企业实施还只是三五年的事。从“物流”是一门新科学角度来看,目前国际、国内发展虽然很快,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也很多,但真正成为学派或成熟理论的还没有,靠编制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现实。但制定物流方面的国家标准毕竟可以促进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   关于“物流”的定义,国外较为知名有十几种说法,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国内的就更多了,虽说大同小异,但也有几十个说法,想一下统一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在斟酌这个定义时是考虑了中国文化和国外现代理念的接轨,和我国发展物流应该重视的内容的。   我们都知道“物流”一词对应的英文是“LOGISTICS”,直译为“后勤”,但中文的后勤与物流的概念相距甚远。在我国,传统的物流业指的是仓储与运输,而“物流”汉语词义解释为“物的位移过程”。提出物流概念的美国虽然有几个学派,但他们对“LOGISTICS”的定义强调的都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按需要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以追求系统的最高效率和最大利润。而运输、仓储、物资保管保养、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是作为其中一个内容被管理。换句话说,国外的物流(或叫现代物流)按中文的理解实际是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但作为中文的物流不讲物的位移,只讲组织、协调则不好理解。所以在国际定义中用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汉语物理概念,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第二句则引入国际上对物流的解释,即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地结合。   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供应链理论,它把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物流”把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物流管理都涵盖了,而把仓储、运输仅当成一种作业对待,但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则摆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即链上各环节信息要通达、共享。   从国外成功的经验来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这一论断主要不是从运输仓储上得出来的,而是从物流管理,即供应链各环节的整合与库存控制中产生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们发展物流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所以我过国标的制定不是为解决大家对物流这个概念如何定义才正确,其实大家的看法是大同小异,关键是通过定义要引起人们重视什么,就是要重视管理,具体的就是要加强物流的系统管理。为了使物流依靠信息技术和系统论的特征得到重视和实现,我国物流业的改革与发展就应紧紧围绕这个特征来进行。   关于物流与配送   研究物流的人都知道物流不等于配送,配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而物流则是我们强调要发展的整体。现在有个说法是“发展物流配送”,若指的是发展物流中的配送环节,通过配送改善对用户的服务,作为一种促销的手段,或通过集中配送实现连锁店的统一供货、降低成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指的是要发展“物流业”,则就太不准确了。   我们讲发展我国物流,从定义上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形成网络,实现物品位移的通畅;第二部分是从整体上发展,它的重点是系统性策划,加强协作管理,加强信息的交换,而配送仅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功能。我们发展第三方物流要搞配送,发展电子商务要搞配送,发展连锁店经营要搞配送,商业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电话购物,也可以搞配送,但这都不能叫物流。从定义上看,任何一个物流功能或作业环节都不能叫做物流。物流讲的是整体,发展物流配送说的是配送而不是物流整体,它与我们前面讲物流概念所强调的内容相差太远。   我们现在要发展物流或者叫现代物流,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发展配送,但它与物流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内容,也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在国际制定过程中,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得出的一致意见。我们主张发展物流,认为它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因为我国物流业落后,它的落后表现在观念上、设备上、管理上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这些造成我国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十个百分点。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对现有物流模式、服务功能、物流企业、物流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不仅仅是发展配送这个作业环节。  在国际流通业加速进入国内的趋势下,对于国内流通企业来说,竞争范围将更加广阔,竞争程度将更为激烈。而应对的策略之一是: 通过扩大规模,同时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来谋求优势。而要降低物流成本,首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重视和实现物品的单元化和标准化。   单元化技术   单元化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品进行单元化的包装,(即标准的单元化物流容器的概念)将单件或散装物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组合成尺寸规格相同,重量相近的标准“单元”。而这些标准“单元”作为一个基础单位,又能组合成更大的集装单元:   二是围绕这些已经单元化的物流容器,它们的周边设备包括工厂的工位器具的应用和制造也有一个单元化技术的含义在里面,包括规格尺寸的标准化,模块化的制造技术和柔性化的应用技术。   从包装的角度来看,单元化是按照按一定单元将杂散物品组合包装的形态。由于杂、散货物难以象大型的单件货物那样进行处理,而且体积、重量都不大,总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才能有利于使用,有利于物流活动的开展。   从运输角度来看,单元化集装所组合的组合体往往又正好是一个装卸运输单位,非常便利运输和装卸。比如托盘或其他集装方式。   单元化的方式和种类   单元化有若干种典型的方式,在各类典型方式的交叉领域还有许多非此非彼的方式,因而其种类方式很多,但是,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集装箱系列、托盘系列、周转箱系列。各种典型的单元化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变形方式如下:   ● 托盘系列。最典型的是平托盘,包括塑料平托盘,木托盘等等。其变形体有柱式托盘、架式托盘(集装架)、笼式托盘(仓库笼)、箱式托盘、可折叠式托盘、仓库笼等。   ● 周转箱系列。与托盘配合的周转箱有可插式和可折叠式以及直壁式等。   ● 集装箱系列。最典型的是标准运输用集装箱。   这样从周转箱到托盘、车、再到集装箱,形成了整个物流系统中的单元器具链。当然,每个行业,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现代单元化器具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不断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有所突破。而新的单元器具也不断涌现,但是形式基本还属于以上范畴。   单元化技术的系统性   单元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应该贯穿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因此它具有系统的概念。从仓库进货,到堆码、储存、保管、分拣、配送、运输、回收等诸多环节都会出现单元化容器的形态。单元化技术要对全物流过程各项环节和活动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   单元化技术首先是一种包装方式,必须达到包装的基本要求,即能有效保护物料,节省空间,便于搬运等,但又远远超出包装的范畴,如单元化容器的尺寸链必须配合汽车的尺寸、托盘的尺寸,甚至滚道的宽度尺寸、货架的尺寸,以及其自身互相组合的尺寸等。单元化技术能有效地将分散的物流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整体,是物流系统化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内容。为什么说是基础内容呢?在单元化系统中,首要的问题是将货物形成集装状态,即形成一定大小和重量的组合体,这是集零为整的方式。将零散货物集中成一个较大的单元,称为单元组合,又称集装。单元化器具也称为集装器具。   单元化技术的特点与效果   单元化的特点就是将形状、尺寸各异的物料集中成为一个个标准的货物单元。这种集小为大是按物流的标准化、通用化要求而进行的,这就使中、小件散杂货的搬运效率大大提高。单元化的效果实际上是这种优势的结果。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促使装卸合理化。有些人认为,这是单元化的最大效果和单个物品的逐一装卸处理比较,这一效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大缩短装卸时间,这是由于多次装卸转为集装一次装卸而带来的效果:   第二,使装卸作业劳动强度降低,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过去,中、小件大数量物料装卸,工人劳动强度极大,工作时极易出差错,造成货物损坏。采用单元化后不但减轻了装卸劳动强度,而且单元化货物的保护作用,可以更有效防止装卸时的碰撞损坏及散失丢失。   ● 使包装合理化。采用单元化后,物品的单体包装及小包装要求可降低甚至可以去掉小包装从而在包装材料上有很大节约,包装强度由于集装的大型化和防护能力有增强,有利于保护货物。   ● 由于集装整体进行运输和保管,在设计上强调可堆垛性与合理的尺寸链,就能充分利用运输工具和保管场地的空间。   ● 单元化系统的效果,是将原来分立的物流各环节可以有效地联合为一个整体,使整个物流系统实现合理化成为可能。可以说单元化是物流现代化的基础。   ● 现代单元化技术,使得单元集装器具成为物流和信息流的节点。在现代物料搬运系统中,单元器具不仅是物料的载体(比如说一托盘多少件物料),而且成为信息流的载体。在使用条码的系统中,通常箱子上的条码或看板就载有该物料的相关信息,该物料被取走后,则相应的信息就会更新。   ● 材质与结构上保证了可重复使用,从长期来说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单元化技术之间与托盘标准化   目前市场上的托盘种类与规格众多,单元化技术主要影响着托盘规格的标准,目前最大型的物流容器—集装箱已经在全球标准化了,比集装箱小一级的物流容器——托盘却在国内还是规格多样,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企业在物流容器与设备上的重复投资与浪费。   行业内的许多专家都在谈托盘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托盘产品包括物流产品标准化,这恰恰是单元化技术首要的与核心的问题,我们知道国际物流产品的基础搬运单元尺寸是1200mm×1000mm(欧洲),1100mm×1100mm(东亚)。是托盘、集装箱、货车、火车、等各种物流相关设备的基本尺寸基础,搬运单元尺寸的贯彻,保证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技术统一和系统功能的发挥。   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物流改造时,一定要将单元化技术与标准化的规格作为必须与首先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考虑自己企业以前使用的习惯与产品规格,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企业内部的物流供应链与企业外的社会化供应链融合到一起。这样才是物流改造的目的所在。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