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现代化的内涵-综

时间:2023-05-17 21:20:33 | 作者:admin
 在200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流通现代化。随后,2002年1月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接着,各地政府纷纷提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构想。令人惊奇的是:还很少有人去探求什么是流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而这恰恰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前提,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化   “流通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化”。对流通的内涵,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它不是指广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流通过程,而是指狭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流通过程,通常称为商品流通。对于现代化的内涵,哲学家、社会学家、发展经济学家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商业经济学家、流通经济学家却很少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是,只研究流通,不研究现代化,就无法探求流通现代化的本质,也容易出现没有源泉或根基的流通现代化的对策。   1.此现代化非彼现代化   很多人都在谈论现代化,但其内涵可能相差甚远。《现代汉语词典》有“现代化”词条,其解释是:“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国防现代化,现代化的设备。”(注: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67页。)《汉语大辞典》也有“现代化”词条,其解释是:“谓使具有现代先进水平。”(注:罗竹风:《汉语大辞典(第4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年,第579页。)1954年9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后来在1964年底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改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的学者认为,对于“现代化”一词,在大众层次与学科概念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注:杨玉圣:《现代化研究——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观察》,见《现代化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6页。)比如解放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基本指的是物质/器物的方面,但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器物的发展,还包括制度创新、文化与观念的改变 2.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   英文中现代化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但现代化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现代化理论,随后出现了不同流派。因此,对现代化也就有了不同的定义。赖肖尔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的变化。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戴维·波普诺认为,“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社会内部社会变革。”(注: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上述定义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依照韦纳·布莱克、艾森斯塔德等人的看法,同城市化、工业化等概念相比,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形式的同样复杂的状态。(注:胡承槐:《现代化:过程、特征与回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讨论现代化问题。但是,真正的现代化研究应该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有10余本专著问世。绝大多数学者接受现代化是一个“化”的过程的说法,只是具体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有学者认为,“现代化”(modernization)就是指在社会或人的现代特性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是同中世纪相比现世纪所发生的社会和人的根本性的变化。”(注: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注:邹北辰:《宏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现代化史学》,见《现代化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96页。)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因此,不能望文生义,把现代化等同于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世界先进水平。”(注:王梦奎:《在经济转折中》,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13页。)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一是成为现代化的,适合现代需要的;二是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一般而言,现代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  由上述学者的讨论,我们可以归纳为:现代化是指公元1500年以来至以后社会发生的转变过程。  从层面结构来看,现代化包括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种三个层面结构的划分适合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现代化的方面。作为经济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流通现代化,自然也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  流通现代化的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这些要素的增长,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字指标来衡量。只不过流通现代化的物质标准(数字指标)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发展水平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标准,但这丝毫不能弱化物质层面在流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或曰基础作用。  流通现代化的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与政府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与规模制度等。现代化研究学者认为,自我持续的增长,才是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所在,自然这也是流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仅有物质层面而没有制度层面的保证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只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才能保证流通现代化的物质层面的发展水平。有人用私营企业的成长状况来衡量制度的发展程度,建议使用的指标有:私营企业占投资、产值、雇用的比重,私营大企业群体的阵容、业绩。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流通现代化的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这与经济现代化的观念相同。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主要表现为私有财产权受到保护,私有财产制度内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主要表现为真诚、信用、勤劳、节俭、道义等方面。这些都是流通现代化的观念内容。  物质、制度、观念这三个层面的标准,可以作为衡量流通现代化进展深度与水平的基本标准。有学者认为,物质/器物层面尽管最直观、最容易把握,却也靠不住,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标准,则是更基本的,也是更可靠的;物质/器物层面的东西,可以看做是制度与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这种分析自然有其道理,同时,物质层面既然是制度与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用物质层面作为评价流通现代化的最基本内容,就不完全是“靠不住”的,特别是从时段上而不是一个时点的考虑,就更是如此。因为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有可能是暂时的物质层面的高速增长,而不可能有长久的物质层面的高速增长。因此,我们主张对流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评价,仍以物质层面的定量分析为主,以制度和观念的定性分析为辅。当然,决定物质层面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因此在选择流通现代化对策时,更应该从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变革方面考虑。可见,如何评价流通现代化和如何实现流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各个层面在其中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2.流通现代化内涵分析  我们必须承认,与其说流通现代化是流通经济学的分支,倒不如说是现代化理论的分支。因此,这里我们依前述的归纳与分析,根据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成果,提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 (1)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 这是由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如果要给流通现代化下一个定义的话,也必须由现代化的定义而非流通的定义来模拟。我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我们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  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体现流通领域本身的特点。而对于流通现代化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现代化研究学者对现代化特征的描述,这比另起炉灶要好得多。依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现代化过程的9个特征,我们可以类推出流通现代化的9个特征,即:1)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着流通领域一切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变化;2)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到、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3)流通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它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4)流通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5)流通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6)流通现代化是个趋同的过程,相似的因素比传统社会多得多;7)流通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8)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9)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会增加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 (2)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 这不仅表现为流通现代化包含有前期和后期现代化,也表现为每一期的现代化又包含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流通现代化表明一个社会流通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因此它的内容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流通现代化是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其进程可以划分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 流通现代化至少包含有前期现代化和后期现代化,或者是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前期流通现代化或者第一次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发展的前期现代化或者第一次现代化,流通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过程。后期流通现代化或者第二次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发生的后期现代化或者第二次现代化,流通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过程。这两期或两次流通现代化过程的差异在于流通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以机器生产力为基础,一是以信息生产力为基础。  在每一期或每一次流通现代化过程中,都包含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诸如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等。  (3)流通现代化包含着“方面”和“层面”结构  现代化有“方面”和“层面”的结构,流通现代化也有“方面”和“层面”的结构。  从方面结构来看,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方面,而经济现代化又包含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商业(流通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方面。流通现代化又由若干方面的现代化组成。从流通环节(或行业)方面看,有批发现代化、零售现代化,以及仓储和运输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不能脱离流通现代化过程来实现,同样,流通现代化也无法离开整个经济现代化过程而单独实现。依此推理,流通现代化的批发现代化、零售现代化、仓储现代化、运输现代化也是融合在一起变革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流通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同时,每一方面的现代化也不能单独实现,而是共同实现。  三、什么是中国流通现代化   中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会给中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带来不良影响,阻碍其健康发展。   1.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共性方面   中国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流通现代化的某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会因空间地域不同、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这些共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起步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一直延续至未来;中国流通现代化包含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前期流通现代化和后期流通现代化,前期伴随着以工业化进程为主旋律的时代,后期伴随着以信息化进程为主旋律的时代,同时在每一期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包含有起步、成长和成熟等若干阶段;中国流通现代化包含着“方面”和“层面”结构,方面结构包含批发现代化、零售现代化、仓储现代化、运输现代化,层面结构包含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等。   2.中国流通现代化的个性方面   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起步期不一,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各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中国流通现代化同样存在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征决定的。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属于外铄型的后进国家,而西方属于自发型的先进国家,所以中国现代化过程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盲目照搬西方发达的流通现代化模式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因为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习俗、习惯等方面的传统,有着自己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个性特征:二元经济结构、两期现代化交织和两种经济体制并存。 (1)二元经济结构  二元经济结构,通常是指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要实现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直至1949年被称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直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前期发展阶段,是追赶型而非领先型的现代化国家。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流通的现代化过程也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方面是流通部门作为现代经济部门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传统经济部门的物力和人力将部分地转移至流通经济部门,推动传统经济部门比重的缩小和现代经济部门比重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传统流通部门向现代流通部门的转变,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做出贡献。  (2)两期现代化交织  中国在没有完全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期现代化时,世界发达国家又开始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知识)社会转变”的后期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不能跳跃工业社会这一阶段,又不能等到完全实现工业社会后再开始后期现代化的过程,这样就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有明显的两期现代化相交织的特征。正像有的学者所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二元性特征,即同时肩负完成工业时代目标和信息时代目标的双重任务。由于工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小国或地区,可以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实现现代化,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工业化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二元性特征客观上还要求我们必须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以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王梦奎等:《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第20页,第268-269页。)这种两期现代化相交织的状态必然影响着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如果说中国现代化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着流通现代化过程并存着与手工生产力相适应的传统流通形式和与机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流通形式,那么,中国现代化的两期现代化交织,就决定着流通现代化过程并存着与工业化(机器生产力)相适应的前期现代化流通形式和与知识化(信息生产力)相适应的后期现代化流通形式。与手工生产力相适应的传统流通形式典型形态是个体商人、露天市场、偶然交换;与机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流通形式典型形态是批发代理制、新型零售业态、连锁经营等;与信息生产力相适应的后期现代流通形式典型形态是网上销售、自动售货机、虚拟分销商等。在流通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各种流通形式的典型形态所占据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并存是必然的,并存的时间、程度将大大强化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 (3)两种经济体制并存  从1997年开始,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目前仍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据国内学者的多数测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超过50%。可见,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问。这必然影响中国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内容:将国家所有的流通企业占主导的状态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流通业是竞争性行业”的特性,国有中小流通企业退出国有经济,并向公司化发展;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直接控制商品流通过程转变为间接控制,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引导商品流通发展的方向;由过去行政指令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转变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企业流通行为,通过法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将过去政府直接管理行业和企业的部分职能转移至相关的行业协会。这是中国流通现代化过程特有的内容,它不像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那样是由传统自然经济状态下流通体制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化,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型。  总之,中国流通现代化的过程,首先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次是“中国化”的过程,前者要求我们探索世界流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后者要求我们研究中国流通现代化的个性特征,二者综合分析,才能提出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