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时间:2023-05-17 21:13:13 | 作者:admin
一、今年以来商品市场运行的主要情况
(一) SARS影响,上半年消费品市场销售损失2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21556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受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品市场呈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一是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08.6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二是4、5月份受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大幅减缓,重点发病地区商业服务业遭受重创。4、5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和4. 3%,增幅环比分别下降1.6和3.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和5个百分点。三是5月中下旬以后商品市场销售开始逐步回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3%,增幅较4、5月份分别提高0.8和4个百分点.
l一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21555.7亿元,同比增长8.0%。“非典”期间,医药防护用品、交通通讯、健身器材等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但餐饮服务、家用电器、建材家居、服装及多数用品类商品销售增速显著下降,特别是餐饮服务业受到惨重打击。保守测算,上半年,受SARS影响,国内商品市场销售损失200亿元左右。
(二)进入7月以来,市场销售恢复增长快于预期。5月中旬以来,非典型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为市场人气回升、扩大销售、减少损失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8月,生产、投资、出口较快增长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确保全年经济较高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同时,始终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流通主管部门和企业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6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8%,增长幅度比6月提高1.5个百分点。8月份,国内消费品市场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9.6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9%,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28727.4亿元,同比增长8.5%。
从7、8月份消费品市场情况看,国内商品市场增长态势比预期要快,已基本恢复正常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餐饮市场销售增长加快。8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幅度已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8%,比“非典”疫情扩散前的一季度高0。7个百分点。二是家居商品销售活跃。8月份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销售增长43.1%、家具类增长36.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0.7%。三是汽车类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上年同月增长60%;四是电子通讯、生活用品等商品需求明显增加。通讯器材类增长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4%、化妆品类增长20.7%、金银珠宝类增长18.3%。
(三)经过努力,全年消费品市场增长有望超过去年水平。 当前,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恢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SARS期间积蓄的部分消费能量快速释放,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家用轿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物价回升也有利于市场销售额加快增长。进入9月份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传统的黄金季节。国庆节在即,食品、烟酒、礼品、鲜花、换季服装等商品将有大幅增长;假日经济将会带动市场旺销,餐饮、文化、健身、娱乐消费将再度红火;天气干燥凉爽,正是房屋装饰装修的最好季节,建材家居商品销售正当旺季。
预计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3893亿元,同比增长9. 6%。按此测算,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11064。7亿元,同比增长9.7%。l一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将达到32619.7亿元,同比增长8.6%左右.增幅将高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
三季度,商品市场需求回升,供求矛盾好转,物价将继续保持在低水平运行,但随着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加大,食品价格将持续回升,以及部分服务价格(如水、公共交通)上涨等因素将促使物价总水平小幅回升。预计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比去年同期上升0. 7个百分点,增幅略高于上半年水平。
在7、8月份商品市场出现可喜的回升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制约全年商品市场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l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9.1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158元,比上午同期增长3.2%,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2.5%,增速下降3.4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二是储蓄倾向过强,消费意愿不足,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公布的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有34.7%的储户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储蓄”最合算,这一统计数据较上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三是股市持续暴跌,投资者特别是众多散户财富大打折扣。我国沪深股市经过几次暴跌后,已近两年持续低位运行,目前90%的投资者损失过半,中小散户多被深度套牢;四是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和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支出预期过于刚性,影响居民即期消费的增加;五是旅游对市场销售拉动作用减弱。特别是国外游客入境游恢复进展缓慢,旅游对市场销售的带动作用大幅减弱;六是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高温天气和旱情将使居民消费有所减少。
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地商家及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四季度商品市场快速增长仍然受到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的目标,仍需做出艰苦的努力。有一季度和三季度消费品市场良好的增长基础,初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8.9%左右,增速将略高于去年水平,高于“非典”期间对消费品市场增长预测水平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个百分点。
二、2004年国内商品市场发展趋势初步预测和建议
2004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也将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加快,为我国经济增长将提供更为广阔的外部需求空间。从国内看,“十五”计划连续三年安排的重大投资项目陆续发挥作用,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为2004年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增长周期打下良好的基础。预计2004年,我国GDP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坚持并完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消费是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之一,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长期以来消费偏低,合理培育和引导消费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尽快落实工薪阶层加薪计划,提高收入预期。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强低收入者、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以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建议取消征收利息税,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要进一步落实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措施,并把支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列为重点,简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企业的开办手续、减免各种经营管理税费、加强服务和引导。要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样重要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各地的经济发展计划。
(三)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的成长和发展趋势,扩大居民旅游和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业务特别是农村通信服务发展。促进文化、体育健身消费。发展多种消费方式,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理顺鼓励消费的政策,组织好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消费市场空间。要继续加强商品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准确监测、快速反应、深刻分析、及时调控”的市场运行监测调节体系。深入研究市场和消费变化的新特征,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改善供求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改善消费环境,延伸服务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消费和服务的领域,加强对餐饮休闲消费的引导,扩大餐饮业在消费中的比重。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加快开放住房二三级市场,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电子信息网络消费。进一步落实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
(五)充分利用加入WTO最后的保护期,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11月,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将迈出较大步伐,取消外资企业设立的地域、数量和股权比例限制。 目前外商进入国内市场在大型综合超市等领域,外资企业已明显占有优势,对国内同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建议进一步密切关注外资流通企业在国内的发展走势,加快培育国内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采取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少走弯路,积极跟进,快速发展。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
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条件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公司,除了稳定自己传统的市场外,从没停止过对新领域的开拓和占领;大批发展中国家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跻身其中。因此想要通过竞标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争到一席之地,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为了能够在国外工程的竞争中达到预期目的,笔者认为,在国际工程投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投标前应果断进行决策
从中介、代理公司或联营体的合作公司获取国外工程信息后,公司决策层首先要根据工程特点、项目所在国国情、近期及长远目标等关键因素迅速决策,必要时要作可行性分析。如我公司在获悉东非乌干达150公里33KV的输电工程项目后,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条中压短距离线路,又在乌干达这样一个遥远贫穷的国家,显然没什么价值和意义。但公司决策层从东非大市场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投标。因为不能只盯住眼前的这条线路,更重要的是下一步挤进非洲电力市场,争取到更多更大的项目。
投标决策还牵涉到对公司自身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如机械劳力,技术力量,外语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创造了公司良好的信誉。
2.认真对业主进行调研分析
决策投标后,一方面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标书,同时还要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业主在国内国际的信誉;业主拥有的其它项目;业主已有项目所采用的设备情况等等。所有这些信息对标书内价格的定位、方案的确定及设备的选型都非常有用。在帕劳共和国电站项目投标的设备选型过程中,我们原本考虑采用国内设备,但经过对帕劳国内已有的电站考察后,发现业主特别注重名牌和耐用,如变压器他们喜欢德国生产的牌子,柴油发电机则习惯美国的PERKINS和CATERPILLAR。了解上述信息后,我们就对设备的选型及施工方案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考察中,还发现帕劳人特别注重环保,非常注意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旅游资源。针对这一点,我们特意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加上了环保这一章内容。
业主的心理分析也同样重要。根据常规,资金紧缺的业主一般考虑最低投标价中标,而资金富裕者则多数要求牌子响、名气大、技术先进的设备供货商;对急需用电的业主,在报价上可稍稍抬高,但工期一定要保证,有可能的话要尽量提前。
3.细致研究招标文件
业主的招标文件是编制投标书的主要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因此,一定要研究吃透业主的招标书,弄清下列关系要素:
(1)工作范围的准确界定:工作量弄不准,报价的准确性也无从谈起。
(2)工期的要求:业主标书中要求的工期,必须五条件满足,还要根据总工期编制出总体网络进度图,尽量使业主满意。
(3)项目所在国的币种、汇率及付款条件等。尤其要弄清分期付款比例和制约措施。业主往往根据承包商的完成工程量而决定分期付款的比例并规定了延期罚款的一些具体措施。
(4)项目所在国的海关、税收、劳动力许可证等各项取费标准;
(5)在有争议情况下,仲裁和判决所适用法律法规。
4.争取灵活的报价办法
标书的编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多专业,多工种,如技术、经济、外语、财务、材料、质量、安全等等,各专业要统一协调,相互包容。编制前如有条件,应派合适的专业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施工环境、物价水平、竞争对手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够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标书。各方面的投标实践告诉我们,在报价时可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不平衡报价法。不平衡报价是指在工程项目的总价敲定后,根据招标书的付款条件,合理地调整投标书中商务标内各分项价;在不抬高总价以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能够尽早地回收资金和工程款,缩小投资风验,以期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公司在乌干达输变电线路工程的招标书中,业主规定的其中一项付款条件是:在业主收到所有发票和装运资料后45天内即支付80%的货款。这样,连同10%的预付款,业主能将该分项总费用的90%支付给我方。而工程款则是按施工进度和完成工作量分期支付。为此,我方在总标价确定后,将设备采购价这一块适度抬高,同时将机械、人力等施工费用相应压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在海外投资及施工的风险。此外,还有几项也需要不平衡报价,如图纸显示量小而预计工程量将会有所增加的子项目,可将单价适当提高;而工程项目内容搞不清楚的,则可适当降低其单价。如项目业主要求投标报价一次报定不予调整时,则宜适度抬高标价,因为其中风险难以预料。总之,不平衡报价是建立在对业主招标书内具体条款的分析之上的一种合理价目配置。但使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以免引起业主反感,导致废标。
(2)可选方案报价法。对原标书中有可选方案或无明确规定方案时,我们可因地制宜作出不同方案和不同报价。在帕劳电站工程项目的投标中,业主要求投标商根据五个州的不同生态环境自行选择线路架设方案,可架空也可地埋。乌干达线路标中也有规定,如投标商有另外可选方案,可另行报价。这样,我们可以在原方案外另做—套方案,其总价可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原方案报价,以吸引业主,争取有利的评标因素。
(3)突然降价法。在竞争激烈的商战时代,报价是一项极为保密的工作。竞争对手往往相互刺探,打听对方标价。所以,在开始编标作价时,可适当做高一些。在投标截止日前临送达时,可突然将总价降低若干个百分点,令竞争对手猝不及防,以提高我们在评标时的有利地位。
(4)保本从长计议法。东南亚经济复苏后,基建市场潜力很大。例如柬埔寨,战后重建,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进入该国市场,预计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工程项目。因此,在编制柬埔寨泰文隆水泥厂及自备电厂的标书时,我们将总价一降再降,从1个多亿降到六、七千万,简直就是“跳楼价”。但超低报价的目的在于挤跨竞争对手,打入该国市场,从而进军东南亚市场,以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今后的合作中逐步弥补首次投标的损失。
5.不断提高投标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进行境外工作投标,除了具备国内投标的一些基本素质,如技术、计经、电脑等业务外,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尽快使投标人员成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1)掌握基本的外语技能。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目前大多数合同的主导语言。如果不懂英语,就无法大量全面地获取各方面的商务、技术信息,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国外工程项目的标书编制工作。
(2)掌握必要的外贸知识。国外工程投标中要涉及到许多外贸方面的知识,如银行保函、保险、关税、远洋运输、CIF及FOB等lncoterms90中规定的各种价格术语。掌握这些知识直接关系到商务标编制的准确性。
(3)了解竞争对手所在国及项目所在国的劳务政策。一般来讲,英、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较高,而亚、非、拉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偏低。所以,在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报价要有所区别。国外承包工程除经济因素外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比如项目所在国有无反“劳务倾销”的政策,业主有无鼓励承包商雇佣当地劳动力的规定或提示。有关这些方面的政策和动向,必要时可向我国驻当地的使馆经参处寻求援助。
(4)要懂得基本的外事接待及礼仪常识。在对外投标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外商打交道。除标书编制、合同谈判等专业业务必须熟练外,还耍具备基本的对外接待和外事礼仪常识。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及不同性格特征的外宾外商,研究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方法,促使谈判气氛融洽,增进相互了解,方能在市场经济中拥有更多的商机。
总之,涉外工程的投标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相关的问题,迈上成功之路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希望能够引起同行的共鸣.共同为企业开辟并占领国际市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一、世界经济进入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呈现了许多新的态势。(1)生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高效率大批量生产、跨国生产的结果,使一般的家电产品、机电产品等市场饱和,产品竞争力下降。高科技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和新功能、新款式产品销路看好。(2)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品生产和制造业比重下降,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餐饮娱乐业等服务业比重上升。(3)跨国经济大发展,全球资本大流动,生产、采购、流通、销售国际化,打破了区域界限和国际限制。一国范围内生产,自给自足式的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国际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所取代。(4)由于生产力大发展,商品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发展生产、扩大数量已不再是经济社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通过扩大产量解决经济问题,已被流通矛盾所取代。经济社会的矛盾焦点是让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费用进入消费领域,通过物流现代化使社会资本最优化,社会商品价值最大化。
二、中国经济步入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路线,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发展了生产力。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外资,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国际上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我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90年代初开始,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被现代市场经济取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政府、民间团体和企业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明显发挥作用。在逐年发展的经济建设中,政府在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适度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根据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合理地运用了税收、贷款等经济调节杠杆,创造了我国经济多年持续增长的奇迹。在整个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社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家建设的巨大变化,改变了市场供求的格局,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激烈竞争的结果,由所谓的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家用电器降价,手表、自行车、纺织品积压,扩大销售、开拓市场变成了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形成的初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是正常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失衡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研究新问题,不断探讨新形式下经济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
三、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为什么说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其理由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讲其中主要的几点。
马克思说:“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的伟大理论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可以这样说,在物质短缺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是主要矛盾。为了满足需求,企业要通过设备投资等方法,增加产品数量,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满足市场供应,经济社会中的主要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当生产力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商品过剩时,会产生库存积压。大量的商品生产出来后不能马上进入消费领域,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本浪费。如果这时仍然只重视生产,不重视解决流通问题,等于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越多,积压的越多,浪费就越多。这时的国民经济链的转动就会慢下来,甚至会出现卡链现象。
重视现代物流业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连续多年的国民经济高增长率已经使生产跃上了新的台阶,社会商品基本全面饱和或超饱和,市场已进入以销售为主导的阶段。这些年政府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和基本建设规模等措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经济效果,但大量的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已经到了不解决物流问题不行的时候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96年底,全国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累计总值达1.3万多亿元,加上国有商业、乡镇及合资企业库存,总值已超过3万亿元。2000年新增库存已达1 600多亿元。存量库存加上增量库存,全国库存商品沉淀下来的资金已高达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由此看来,物流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物流在新经济发展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面我们讲过,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方针后,经济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除了上面谈到的内容外,还表现在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方面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求政府管理由“实”转为“虚”,由微观转为宏观,由直接转为间接。管理方式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促使流通的功能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生产和消费中间,流通好比通道或管道,生产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由流通部门负责包销,直接分配和供应给消费者。这个时期的流通处于机械式的被动状态。因为“短缺经济”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由流通部门一转手,马上就销售一空。流通的手段是简单的、初级的,因而流通部门是从属性的。转为市场经济后,打破了这种落后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传统的做法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流通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流通由简单的管道作用转为“引导”、“调节”和“枢纽”作用,变为指导生产和“反作用于生产”。美国的连锁经营和超市这种先进的流通组织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众所周知的美国沃尔玛公司,每年销售额2万亿美元以上,这类超大型的商业流通企业能够主导生产,让生产企业服务于流通企业。沃尔玛的批量订单能驱动大批生产企业按照她的要求去组织和安排生产,沃尔玛的销售和物流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企业的产量和利润。生产企业基本是根据流通企业的订单编制生产计划,按照流通企业的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创新活动。
随着电子商务逐步发展,流通中的商流变得简单化了,部分批发和零售环节甚至也可能被网上购物取代,但是物流无法用互联网和电子通讯代替。因此物流变成了商流的障碍,物流的重要性一下子被提到了日程上来。提高物流速度,节约物流费用等问题上升为商品流通的主体,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约为3.1万亿元,资金年周转速度为1.2次,如果我国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达到发达国家年周转15~18次的水平,中国3万亿元流动资金将相当于45万亿元以上。2000年,我国全社会支出的物流费用达17 880亿元,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仅为10%。如若全社会物流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178亿元。如此之大的经济效益潜力如能被合理挖掘,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我们已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2物流在新经济时代中为什么处于重要地位?
一、对新经济的一般理解
一般来讲,所谓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传统经济的着眼点是产品数量的增加,市场需求的满足,生产成本的节约。新经济追求的是质量和服务,如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安全质量和强调服务水平等。新经济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观念更新,视野扩宽,目标放远,要求升级的体现;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人类经济社会出现的新局面、新趋势。有人认为新经济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经济的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新经济形态,比如网络经济,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方面。电子商务包括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和网上信息交换等,但光有网上活动并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全过程,还必须有送货的环节。这种新的交易形式与传统的商店购物有很大区别,如果大多数人都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和购物手段,批发商和商店就会大大减少,可能除了生产工厂、配送中心和组织经营者外,不再需要其他了。
其实,新经济还远不止这些。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信息全面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生产形式由盲目的数量扩大,转变为按订单生产,实现“零库存”管理,这便可以节省大量的流动资金、消除盲目采购、盲目库存、盲目运输和盲目推销。然后把重点工作放在配送环节上。而这一整个过程的支撑和依靠是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说,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把重点放在设备更新、扩大产品数量和降低成本上。然而,花费大量投资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增加了产品数量,却由于积压在库,资金不能预期回笼,使企业陷入困境。而新经济时代企业则改变了传统的做法,重视物流,充分运用信息手段,避免了浪费、节约了费用、加强了服务,真正实现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新经济环境的表现形态和主要特点
(1)新经济具有明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色彩。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抓紧经济建设,大国之间保持正常贸易往来,强调平等与合作;跨国公司大力扩张经济势力,加强国际连锁经营和供应链管理,创世界品牌,使经济活动打破国界,消除贸易壁垒,自由贸易额大幅增长,国际货物运输量随之上升;国际资本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致使本国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性加大,独立经济能力下降,亚洲金融危机足以证明这一点;国际交流与经贸合作范围拓展,限制放宽,国际性经济活动频繁,各国经济贸易伙伴关系紧密;国际元首交往密切,文化艺术交流活跃,国际观光旅游业兴旺,世界大家庭气氛浓厚。
(2)新经济加速了人们的观念转换和知识更新。新经济环境中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就是人们观念的转换和知识的更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国策是正确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错误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科学,爱惜人才是正确的,不重视教育,不加强科研是错误的;抓好经济建设,增强国家实力是正确的,搞阶级斗争和“内耗”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竞争原理、价值规律是正确的,不转变旧观念,不更新知识就要落后。现在,电视机普及,偏远农村也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农民实现科学种田,上网销售,对出口的蔬菜、水果进行质量跟踪管理,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信息的价值。掌握了科学和现代化工具后,中国人的观念和知识水平一下子与世界拉近了。
(3)信息科技在新经济环境中扮演“主角”。我们所说的新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以信息技术为动力的信息经济。信息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卫星数据传送、远程通讯等为代表,把区域经济、民族经济融合为世界一体化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以国家和地区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经营模式,从而站在全球经济的视角,建立国际化经营体系,创造全球性经济效益。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地球变小,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距离缩短,消除了国界;它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保持联系,随时随地的沟通;它冲破了种种人为屏障,把全人类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它使社会生活节奏变快,效率提高。以电子商务为例,由于有了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缩短了交易、订货、购买、保管、运输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阻塞了采购“黑洞”。目前,网上购物、网上咨询等已逐渐成为时尚。日用品、家电、保健用品等可以由配送公司送货上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
种种现实充分显示出现代信息科技的巨大威力和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新经济环境中信息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4)新经济环境中的经济模式带有虚拟性。虚拟是与实际相对而言的,虚拟可以说是近似于实际,作为实际加以运作。比如债券、股票、银行存款单、不动产抵押单证等,只是一张纸,不是钞票,但它在证券所的显示屏上和现金一样具有同等价值。再比如电视电话会议。开会的人分散在世界或者全国各地,能看见图像、听到声音,也可以对话,但是伸出你的手却握不到对方的手。
在新经济时代,供应链的组织者可以搞虚拟库存、虚拟企业。该组织者自己虽然没有仓库,也没有库存,但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手段了解和掌握在哪里有仓库,存有多少货物。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在众多仓库中选择价格最低、服务最佳、地理位置最好的仓库作为自己的合作者。同时,供应链的组织者还可以在自己没有运输车队的情况下,搞一个虚拟的运输企业。因为它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了解掌握哪里有合适的运输企业,拥有多大运输能力,可以提供何种程度的运输服务。而且一旦用户需要,它就能在大批的运输企业中筛选出最佳运输企业,按照要求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还有的供应链组织者具有虚拟银行的功能,它了解掌握大批银行的贷款能力、信誉度等种种相关情况。一有需要就能从中选定一家或数家银行参与整个供应链业务活动,而供应链组织者自己并不一定拥有银行和资金实力。供应链的组织者也是整套经营运作的设计者、操作者,其运作的过程主要依靠信息手段,以虚拟形式完成全部作业。
虚拟经济形式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对各个相关业务、相关企业进行优化组合,构筑一个最优的运营系统。它用信息代替实体,实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做到避免多余生产、多余库存、多余运输、多余资金、多余劳动力的浪费,达到时间最短、费用最省、速度最快、服务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的。
传统经济比较注重市场,市场经济十分注重竞争,因而出现了全球性的供大于求。由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普遍存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只需一按动电钮,连续生产一个月,就能满足半年以上的市场需要。如果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都盲目地生产,让设备满负荷运转的话,就会造成产品大量的过剩、库存积压。积压就是资本的浪费,就意味经营循环的减速或停滞。产品积压,不能立即进入消费领域的结果使市场商品过剩,经济运行节奏变慢。
三、新经济环境中物流是主要矛盾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世界范围的经济紧缩,原因主要在于世界市场全面地供大于求。我国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销售取代生产上升为经济的主要矛盾。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1)新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过剩,无序竞争,使全世界的产品均处于过剩和积压状态。新经济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供求平衡,减少因产品大量积压造成的资源、能源的浪费。而不是像传统经济时期那样,只重视生产,只注重扩大产品数量。
(2)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增多。在科技如此进步,生产工具、手段如此先进的今天,在商品的生产制造方面满足这种要求并不难在流通方面,商流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来也不难解决,难就难在物流方面。因为在商流方面,电子商务会最终解决批发、零售问题,而货物配送,不是能在计算机键盘上能解决的。要及时将货物送至用户手中,需要有发达的交通系统、健全的运输配送体系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手段。
(3)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环境是人们越来越注重的问题之一。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求保持一个无空气污染、无噪音公害的生活环境,则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此外,世界发达的国家,都有一个先进而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物流不现代化,经济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在21世纪里,物流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热点之一,努力解决好物流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重视物流、搞好物流已变成全世界经济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思考题
1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环境指何而言?
2新经济环境中物流处于什么地位?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时代发展和周围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物流也不例外。本讲谈谈物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一、世界新格局、新形势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的新格局、新形势,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由于打破了政治壁垒和经济地域,世界资本大流动、大循环,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把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公害的产业移出国外,与贸易对象国的生产、流通、销售、金融等行业紧密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国公司和国际巨型企业大展宏图,驰聘全球,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国际物流于是也随同经济全球化而跨国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中,贸易自由化冲破了国际性制约,跨国集团和大型企业的国际经济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外国生产零部件,在外国采购原材料,在外国组装和建设配送中心,使国际间运输网络日益发育和成熟,国际物流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经济强国在本国市场商品超饱和,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在国外投资,采取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向贸易对象国进行经济渗透,挤占市场,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跨国企业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全球性投资建厂,把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带给了贸易对象国之外,同时也把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贸易对象国中推广,于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先进物流技术的传播,带动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使物流业实现了新的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更加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互联网技术为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网络搭建了发展平台,高科技改变了商流形式,消除了供求局限,缩小了时空距离;而交货速度的加快、送货上门、提高服务质量等物流活动尽管也日新月异地进步,但仍然赶不上信息科技进步的步伐。
四、时代发展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基本每十年跃上一个台阶。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大都步入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礼仪阶段。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产品的质量、款式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标准。比如以小汽车为例,在汽车产品供不应求的年代,人们对汽车的挑选基本只局限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可是当小汽车的产量大增,市场供大于求时,人们购买汽车就不仅看价格、质量,还要在款式、颜色、大小等其他方面有所注重和选择。人们将更强调生产国、品牌、性能、速度、安全性、易操作性、独特性等因素。在顾客多样化的要求下,汽车制造企业不得不改造生产线,不得不多品种备料,多品种库存。另外,在新时代、新要求的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汽车销售企业为了节约流动资金,减少库存积压,迫使生产企业按自己的时间、数量、款式要求和地点要求供货,直接将汽车送货上门。实际上,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是时代发展之客观反映,反过来说,时代发展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时代发展与物流的关系。在人类社会走进新时代后,人们更加重视礼仪。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宅急送”为亲朋好友送去鲜花,坐在家里可以打电话让餐馆送餐,有时哪怕只买一本书,也可以让人送货上门。
从保护人类环境的角度来讲,我国物流起步阶段就要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思考题
1物流与时代发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信息科技的进步对物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供应链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Supply 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于供应链的提法在欧美发达的国家里也只有不到20年左右的历史,所以供应链的定义尚不一致,概念还不很统一,界限也不十分明晰。有的供应链管理专著对供应链下了这样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有的定义这样描述:“供应链是由三个或更多组织构成一个体系,通过一个或多个上行和下行流程,将产品、服务、金融和信息从供应者传送至消费者。”也有这样给供应链下定义的:“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程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原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对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是:“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尽管各种定义不尽相同,表述也不尽一致,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理解供应链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实际上,供应链的范围比物流要宽,不仅将物流系统包含其中,还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消费,从广义上涉及了企业的生产、流通,再进入到下一个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并连接到批发、零售和最终用户,既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再流通的过程。狭义地讲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到销售至终端用户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的设计、管理、协调、调整、组合、优化是供应链的主体;通过信息和网络手段使其整体化、协调化和最优化是供应链的内涵;运用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是供应链的目标。
二、供应链形成的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断推进,资本流动国际化、跨国界生产和流通、在消费地生产和组装产品形成一种新趋势。跨国公司在全世界争夺市场过程中发现,国际贸易这种传统做法,常常受国际风云变幻影响,受局部战争干扰,受对方国政策阻挠,受关税、反倾销的措施限制。如果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在贸易对象国建厂,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土地、电力、能源等,好处甚多。在全世界的贸易对象国建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幅度降低国际物流费用。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在众多的选择对象中择优选择,结成广泛的生产、流通、销售网链便形成了一股潮流和趋势。
(2)由于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趋势的形成;也由于新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专业分工日趋明显;同时还因为国际贸易竞争、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激化和为了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采取加强核心业务,甩掉多余包袱的做法。他们将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多种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自己只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部分。这样做既维持了国际贸易份额,又与贸易对象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减少了外界干扰。供应链形成后,他们既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又节省了费用,而利润不减少,稳定度加强,风险降低。
(3)互联网公众平台的实现,把世界经济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打破国界和行业局限成为现实;信息共享,全球网络化信息传递使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只要资金雄厚,市场定位准确就能在全世界无限制地择优选择合作者,迅速构筑供应链,并能随时更换合作对象,永远维持供应链的最优化结构。因为实现了远程化运作,供应链的管理和决策者能够选择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最可靠、最积极、最佳质量、最热情服务、最低廉费用的合作者,并可以作到随时筛选、随时更换,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供应链主宰者手中。
(4)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和组织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高水平、高智商、高专业能力和组织筹划能力的社会咨询顾问机构,这些机构能够为企业设计出现代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极强的供应链系统。这种社会咨询机构或组织,拥有一批高精尖的人才队伍,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信息手段。他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能为客户设计出最佳供应链组合,构筑一整套高效益、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方案。
三、供应链的类型
1以客户要求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
根据客户的要求标准,达到以客户满意为目标来设计和组合的供应链。这种类型的供应链一考虑该企业的实际需要、现有条件;二考虑该企业的外围条件和环境;三考虑该企业的可操作性。比如为一个汽车制造厂设计一个汽车零配件的采购与供应系统。首先要对该汽车制造厂每年、每月、每天的汽车零配件的使用量,厂区内汽车零配件的存放容量,生产线上汽车零配件的使用数量,使用频率等情况做充分的了解。如果采用零库存管理系统,该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否达到要求,物流管理人才以及能力是否符合标准,该企业的汽车零配件运输条件、装卸条件、场地条件如何等都是设计中考虑的要素;其次,要考虑外购零配件的供应企业和零配件生产企业的供货率、信誉度以及零配件运输能力、配送方式以及交通运输路线、路况等情况;此外,还要考虑如果采取零库存供货方式,相关的条件能否配套和协调运转,是否符合该汽车制造厂的现有条件,配套能力能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等等。
2以销售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
在市场饱和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销售是生产企业的主要矛盾。以销售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往往是众多生产企业的客观需求,而且这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以销售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重点在于销售的数量、时间、成本和服务水平。
3以产品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
以产品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其重点是各供应链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和各供应链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还要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构筑这种类型的供应链往往要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到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批发、零售为止的全过程。
四、供应链的特点
1协调性、整合性
协调性和整合性应该说是供应链的特点之一。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合作、协调一致的系统,它有多个合作者,像链条似的环环连接在一起,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目标,协调动作,紧密配合。每个供应链成员企业都是“链”中的一个环节,都要与整个链的动作
一致,绝对服从于全局,做到方向一致、动作也一致。
2选择性和动态性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在众多企业中筛选出的合作伙伴,合作关系是非固定性的,也是在动态中调整的。因为供应链需要随目标的转变而转变,随服务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随时处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中。
3复杂性和虚拟性
不少供应链是跨国、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组合。各国的国情、政体、法律、人文、地理、习惯、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等也有很大不同;而供应链操作又必须保证其目的的准确性、行动的快速反应性和高质量服务性,这便不难看出供应链复杂性的特点。在供应链的虚拟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协作组织,而并不一定是一个集团企业或托拉斯企业。这种协作组织以协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由于供应链需要永远保持高度竞争力,必须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
此外,供应链的存在和竞争力在于高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配置。供应链是单向的、无阻碍的、无缝的连接,没有组织和信息障碍。供应链管理在欧洲颇为盛行,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将来可能有条件成为主要的供应链构筑者。
思考题
1供应链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供应链有哪些类型?
3供应链具备哪些特点?
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是物流服务社会化的结果,是物流专业化水平提高、物流服务范围延伸和物流服务高级化的产物。本讲同大家简单谈谈这方面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olgistics,3PL)
“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国家标准术语中是这样描述的:“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广义地讲,第三方物流是与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即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物流企业面向全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项有偿服务。当然,我们在研究现代物流系统过程中,并不一定按照是否是自营物流,还是专业物流来划分,第三方物流的标准应该向现代化物流、高水平物流、信息化物流看齐。
第三方物流中的第一方和第二方指的是供方和需方,第三方指的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一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有供方和需方都不具备的能力和优势,能做到供方和需方愿意将自家的物流业务交给你去做。要做到这一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优质服务,保证符合高标准要求,同时还要低收费。能让供方和需方感到,把自己的业务委托给你,自己不仅不多花钱,而且还省心、省力、省时间。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达到这种服务质量和水平需要具备五大优势。
1专业优势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专业水平是第一位的。不仅专业质量要高、专业化作业能力要强,还应该拥有专业化技术人才、现代化装备。而且速度要快,运作的成本要低,在同业界中有威望、有信誉。
2服务质量优势
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有较高的服务水准和质量保证。服务水准包括:服务质量高、服务态度热情、服务宗旨端正、服务意识强、服务项目多、服务有系统性和整合性等。因为服务是竞争力,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客户,没有客户等于没有生意,也就是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希望。质量保证方面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质量和信息传递质量;做到按客户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品种将货物准确无误地送达;防止或消灭送货差错,物流途中不出现丢失、散包、挤压、破损、雨淋等事故。服务质量如有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失去了在行业中的立足之地。
3信息优势
信息优势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尤为重要。现代物流专业企业不单单要自己掌握市场销售、价格、周转、库存、订货、物流等信息,还要向委托方提供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硬件和软件系统、高水平的信息分析人员、稳定的信息渠道等。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要求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管理和人才优势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利润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合作,是物流成本的节约,是与委托方共同分享节约下来的物流费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委托方服务的项目本身,也包括帮助委托方提高对物流的管理能力,使委托方的物流管理合理化、科学化。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管理的高水平,够正确分析判断委托方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准确找出矛盾的症结,帮助其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样要求高水准,要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否则无法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企业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物流专业企业更是如此。
5规模优势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有规模优势。可以组织客户群体,开展共同运输、联合配送;也可以减少交叉运输、空车返程、节约费用;同时还能够通过规模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有了规模优势,才能使物流集约化、系统化。
以上谈到的五大优势,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或者说是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下边我们来讲一讲第三方物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伴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生产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更新,越来越注重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企业应把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集中在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以使企业获得社会分工协作带来的经济效益;网络时代供应链的运用,使物流系统向更专业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一般水平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已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迫使生产企业不得不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生产企业能够专心致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发挥本企业的专业优势,而且,又减少了其他方面的牵绊,节约了物流成本。
(2)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因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将自己的物流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技术手段升级。从单一的物流服务发展到系统设计规划,从单一环节的服务到全面的物流质量管理,使生产企业满意度不断提高,改变了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看法,双方逐渐建立信任和稳定的合作关系,自然地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3)经营环境和客观条件成熟的标志。由于现代工业经济愈发成熟,市场竞争激化,社会分工细化,经营环境越来越严酷,使得生产企业无法支付庞大的费用,没有精力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内部设置,也无暇顾及非核心业务。既然专业物流企业服务已符合要求,既不用自己操心费力,又不多开支,何必事事自己去做呢?况且企业自己做还不如专业物流企业做得到位。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将有更大规模的扩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十分庞大,发展潜力无可估量。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策略应有以下几点:
(1)战略伙伴式的服务意识。服务应该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宗旨,必须首先站在生产经营企业的立场,以战略伙伴式的服务意识,开展对方需要的物流服务项目,要以主人翁般的责任感为委托方全面策划,精心设计,“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而不能坐等上门,甚至钻对方空子,攫取利润。如果缺乏伙伴般的服务意识,很难取得委托方的信任和好感,合作也不会长久。提供物流服务的范围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综合化的。即不单单把物流各环节整合一起,协调运转,还要尽量将物流系统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生产系统、产品营销及研制开发系统整合在一起。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方位服务,还应该是跟踪式的、始终一贯制的、超前预见式的服务。
(2)强化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意识,确保客户满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质量是根本,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保证不了服务质量就没有资格做物流业务,称不上专业物流企业。要保证物流服务质量则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物流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把好质量关,客户才会满意,客户满意了,双方才能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3)苦练内功,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的专长就是物流,既然是“专业”,水平就不能一般化。因此说,苦练内功,把业务做到精益求精的程度,让客户无可挑剔,放心满意,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本份。物流企业只有练好内功,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苦练内功首先要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层和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要有一批专业人才,并且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研究新问题和新技能。对委托方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及时解决,碰上重大事故障碍能立即排除。
二、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 第四方物流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很多人都还陌生,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不多,这种提法目前在国外也并不普遍。所谓第四方物流,就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的整合和管理,提出物流全过程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和解决途径。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比第三方物流的涵盖面要广,技巧更复杂。所依托的手段主要是现代思想理念、现代信息网络和现代管理方式。所提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之一是对供应链的全套系统设计,在供应链的运行发现问题时,第四方物流能进行供应链的重新优化整合,这一点是第三方物流力不能及的。第三方物流缺少对供应链的运作专长和整合技能,功能也不如第四方物流宽泛。
思考题
1何谓第三方物流? 2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
我们所讲的物流合理化目标,包括:距离短、时间少、整合好、质量高、费用省,安全、准确、环保六个方面。
一、距离短
前几讲谈到,物流是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这种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最理想的目标是“零”。因为凡是“移动”都要产生距离,距离移动得越长,费用越大,距离移动得越短,费用越小,所以物流合理化的目标,首先是距离短。
拿运输来说,如果产品在产地消费,能大大节省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采取直达运输,尽量不中转,避免或减少交叉运输、空车返回,也能做到运距短;大、中城市间采取大批量运输方式,在城市外围建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向各类用户进行配送,就能杜绝重复运输、缩短运距。现在一些发达国家进行“门到门”、“线到线”、“点到点”的送货,进一步缩小了运输距离,大幅度减少了运输上的浪费。距离短还包括装卸搬运距离短。货架、传送带
和分拣机械等都是缩短装卸搬运距离的工具。
二、时间少
这里主要指的是产品从离开生产线算起至到达最终用户的时间,包括从原材料生产线到制造、加工生产线这段时间,也就是物品在途时间少。比如:运输时间少、保管时间少、装卸搬运时间少和包装时间少等。如果能尽量压缩保管时间,就能减少库存费用和占压资金,节约生产总成本;在装卸、搬运时间少方面,可以举叉车作业、传送带作业、托盘化作业、自动分类机、自动化仓库等例证。装卸搬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后,不仅大大缩短时间、节约费用、提高效率,而且通过装卸、搬运环节的有效连接,还可激活整体物流过程。在包装环节,使用打包机作业比人工作业不知要快多少倍。现代物流手段之一的模块化包装和模拟仿真等,都为物流流程的效率化提供了有力条件。所以说,尽量少物流时间,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整合好
物流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的统一体,是这几个功能的有机组合。物流是一个系统,强调的是综合性、整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物流的作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单一发展、一枝独秀并不可取。下面谈几个例子。
例1:一个企业花庞大投资建了一个全自动化立体仓库,实现了保管作业高效率化。可是该企业运输环节落后,交叉运输、空车往返,或者由于道路拥挤,运输速度和效率低,不能与全自动化立体仓库匹配,还是意义不大。
例2:一个企业全自动化立体仓库建起来了,保管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可是商品包装差,经常散包、破损,或者托盘尺寸和包装尺寸不标准、不统一,造成物流过程混乱、窝工现象不断。那么,建了全自动化立体仓库也只能发挥一个环节的作用,物流整体的效率还是没有太大的提高。
例3:一个企业运输、保管、包装和装卸四个环节都现代化了,只有信息环节落后,造成信息收集少、传递不及时、筛选分析质量差或者计算差错率高等,那么整个物流系统就不能高效运转。
例子是数不胜数的,以上三个例子已足以说明物流合理化的目标之—整合好是多么重要。当然,在条件不全部具备的情况下,先建一个现代的配送中心,第一步迈出去也能取得局部效果,这种做法也无可非议。
四、质量高
质量高是物流合理化目标的核心。物流质量高的内容有: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各环节本身的质量要高;为客户服务的质量要高;物流管理的质量要高等。
就运输和保管质量来说,送货的数量不能有差错、地址不能有差错,中途不能出交通事故、不能走错路,保证按时到达。在库存保管方面,要及时入库、上架、登记,做到库存物品数量准确、货位确切,还应将库存各种数据及时传递给各有关部门,作为生产和销售的据。库存数据和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必须高标准。物流合理化目标的归结点就是为客户服务,客户是物流的服务对象,物流企业要按照用户要求的数量、时间、品种,安全、准确地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这是物流合理化的主体和实质。
物流质量高的另一个方面是物流管理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就没有高水平的物流,物流合理化的目标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五、费用省
物流合理化目标中,既要求距离短、时间少、质量高,又要求费用省,这似乎不好理解,很可能有人认为,物流质量高了,为用户服务周到了,肯定要增加成本,反而又同时要求节约物流费用,不是相互矛盾吗?实际上如果真正实现了物流合理化,物流费用照样能省。比如,减少交叉运输和空车行驶会节约运输费用;利用计算机进行库存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加快仓库周转,避免货物积压,也会大大节省费用;采取机械化、自动化装卸搬运作业,既能大幅度削减作业人员,又能降低人工费用。这笔开支在国外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我国也将逐渐上升,这方面的费用节省的潜力很大。
六、安全、准确、环保
物流活动必须保证安全,物流过程中货物不能被盗、被抢、被冻、被晒、被雨淋,不能发生交通事故,确保货物准时、准地点、原封不动地送达,同时,诸如装卸、搬运、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各环节作业,不能给周围带来影响,尽量减少废气、噪音、震动等公害,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思考题
1物流合理化的目标是什么?
2物流合理化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一、物流系统性要求的涵义
所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几个相关连的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是为达到同一个目的的群体性结合。可称为“系统”的例子很多,比如太阳系、银河系是两大天体系统;人的身体,分为呼吸系统,由肺、气管、鼻孔等组成;消化系统,由胃、肠等组成;一个国家可以说也是一个系统,由政治、经济、文化组成。经济系统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流通系统又由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组成。物流系统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7个环节构成。构成物流系统的7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综合效益,总体优势。7大环节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7大物流环节的有机组合和集成即为物流的系统性要求。
二、物流系统性要求的理由
1先从保证为客户服务质量的角度来谈
假如物流的7大环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中,只有运输环节有问题,为客户送货不准时,或者送错了地方,那么既使其他环节效率再高,客户也会有意见;如果其他环节都没问题,只有保管环节出了错,由于仓库货物保管混乱,怎么也找到货主的货,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但误了送货时间,货主还是不满意;再如,运输、保管、装卸、信息各环节都正常,只有包装环节质量差,不能按客户要求的标准将货物包装好,影响了送货的质量,客户同样会有意见。依此推理,可以讲,物流的七大环节,是保证客户满意的七个组成部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哪个环节都很重要;其中一个环节不协调,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就无法保证。
2从物流七大环节的作业效率来说明
假如一个企业运输能力非常强,效率高、质量好,但保管、包装、装卸和信息各环节与运输环节相比有很大差距,那么整个物流效率也不可能高。运输卡车如果排着队等在仓库门口,两个小时也装不完货的话,恐怕卡车在路上跑的再快也没用;假如一个企业投巨资建了全自动化立体仓库,保管的作业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倍,可遗憾的是,运输环节跟不上,配送没形成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建立了全自动化立体仓库也同样不能很快把货送到用户手中,得不到客户满意。再比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各环节效率都很高,只有电脑软件跟不上,信息传递不及时,可想而知,势必要影响整体效率。所以说,物流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3从物流各环节的技术水平方面看问题
比如,运输、保管、包装、信息各环节的设备都先进,作业效率高,质量好,只有装卸搬运环节设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行,人工装卸,效率低、质量差、作业时间长,或者由于抢时间、野蛮作业,造成包装破损,甚至出现作业事故,势必会影响整个物流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再比如,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和信息各环节的技术水平一致,效率很高,只有包装环节技术含量低,包装机械少,主要靠人工作业,即便是每天工人加班加点,恐怕也难达到要求。如果总是与其他环节不匹配,整体物流就无法实现高效率。因此,物流各环节的技术水平的一致性同样是物流系统性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拿运输来讲,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运输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也要求运输高效、安全、准确和快速。如果国际运输船队力量强大,运力充足,但是由于港口规模小,装卸机械化程度差,或者港区仓库面积不够等原因,轮船到港后不能马上进港卸货,这样,国际运输的船队规模再大也是多余的。如果港口已经现代化了,轮船能够及时进港,卸货也很快,但是,货物装上卡车后一上公路就走不动,因为港口腹地运输网络和设施差,交通堵塞严重,或者说,货物按原定计划从船上卸下来,突然情况变化,需要将货物在港口仓库暂时保管几天,可是港口的仓库面积不足,货物没地方存放,也会出现很大麻烦。因此,物流是一根链条,各个环节必须配套和咬合,哪个环节也不能出问题。
上面我们讲到的内容从几个方面证明了物流系统性的重要。实际上,系统性的另一层意思是统一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物流系统犹如一部机器,由各部分零件组合在一起,协调动作,整体运行。
托盘只是一个物流器具,但也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托盘系统包括:包装、运输、装卸、搬送保管和信息。托盘是装卸机械化、保管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运输效率化的基本构成因素,托盘尺寸的标准化关系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
使用托盘能够进行叉车装卸和搬运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速度和效率;利用托盘能实现托盘化堆码、单元化包装、单元化搬运和装卸,大幅度节约仓库空间,使货物出入库、保管实现全自动化;托盘尺寸一致了、统一了,能够将物品一下生产线就堆码在托盘上,实现运输、包装、装卸、搬送保管一体化作业。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物流各环节的作业时间,节约物流各环节的费用,大幅度提高物流各环节的效率。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托盘的利用和托盘的标准规格、尺寸的统一。在设计托盘规格尺寸时应充分考虑与卡车车箱的宽度、集装箱的大小以及物品包装的尺寸相一致,以免出现装运搬卸的麻烦和浪费。
我们所以要强调物流的系统性,其原因一是物流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并不是单一的运输和单一的保管作业。只有物流七大环节整体合理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才能真正节约费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加强服务水平。二是物流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时还相互矛盾,如果只重视一个侧面,忽略另一侧面,就会产生不协调。比如不包装,或简化包装,就要增加装卸、搬运和保管费用,降低运输效率;如想减少库存,则要增加配送次数,加大运输成本等等。三是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本身也要求统一性和整体性。比如前面举的托盘例子,托盘的标准和规格,与包装尺寸、卡车车箱宽度、集装箱宽度等都有一致性要求,关系到装卸、运输效率。四是物流外围条件的系统要求。比如,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加强为用户服务,但服务是什么标准,成本是否合算,这还要根据企业销售、企业经营和企业市场战略的需要而定。也就是说,物流系统与商流系统乃至企业经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我们在追求物流系统整体最优的同时,还应该与相关的外部条件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物流并不是某一个环节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不能单纯地以为运输就是物流,或者是保管就是物流,如果这样认为,就偏离了物流的实质。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物流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是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七大环节(或称七大功能)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七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一致性、关联性、互动性、平衡性是物流的本质和生命力;物流强调的是七大环节的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而不是局部的冒进和盲目超前;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密切相关,现代物流已与销售、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等连成一体,是综合设计,整体构思,协调发展的产物。
思考题
1物流为什么强调系统性?
2物流系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物流重要,应该重视物流。那么物流为什么重要,物流的实质是什么?
物流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本讲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前面讲到过,物流是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应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这就是说物流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这样一讲,物流是不是多余的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任何产品都不可能生产出来,不经过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保管就立即消费,充其量可以节省物流七大环节中的一个或两个。所以说,既然物流是一个不可省略或者说不可跨越的过程,而且,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就会产生费用、时间、距离以及人力、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只有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正确地对待、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惟一的正确态度和选择。笼统地说,物流的实质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保值
物流有保值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和距离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等多环节、多次数的物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淋雨受潮、水浸、生锈、破损、丢失等。物流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二、节约
搞好物流,能够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能够节约费用。
比如,集装箱化运输,可以简化商品包装,节省大量包装用纸和木材;实现机械化装卸作业,仓库保管自动化,能节省大量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人员开支。重视物流可节约费用的事例比比皆是。被称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的海尔企业集团,加强物流管理,建设起现代化的国际自动化物流中心,一年时间将库存占压资金和采购资金,从15亿元降低到7亿元,节省了8亿元开支。
三、缩短距离
物流可以克服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和人的间隔,这自然也是物流的实质。现代化的物流在缩短距离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在北京可以买到世界各国的新鲜水果,全国各地的水果也常年不断;邮政部门改善了物流,使信件大大缩短了时间距离,全国快递两天内就到美国联邦快递,能做到隔天送达亚洲15个城市;日本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到,上午10点前订货、当天送到。这种物流速度,把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随着物流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运输能力大大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使人们逐渐感到这个地球变小了,各大洲的距离更近了。
城市里的居民不知不觉地享受到物流进步的成果。南方产的香蕉全国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疆的哈蜜瓜、宁夏的白兰瓜、东北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不分季节地供应市场;中国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除了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原因外,则是国际运输业发达,国际运费降低的缘故。
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比如家电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质量、功能、款式、售后服务的竞争上,可以讲,像彩电、空调、冰箱等这类家电产品在工业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质量、功能、款式及售后服务,目前各企业的水平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可比的地方往往是价格。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家电价格大战,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么支撑降价的因素是什么?如果说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一次、两次地亏本降价,待市场夺回来后再把这块亏损补回来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降价亏本后仍不奏效又该如何呢?不言而喻,企业可能就会一败涂地。在物资短缺年代,企业可以靠扩大产量、降低制造成本去攫取第一利润。在物资丰富的年代,企业又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攫取第二利润。可是在新世纪和新经济社会,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已基本到了一定极限,目前剩下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是物流。降价是近几年家电行业企业之间主要的竞争手段,降价竞争的后盾是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即功能、质量、款式和售后服务以外的成本降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的制造企业很早就认识到了物流是企业竞争力的法宝,搞好物流可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流动资金占用,是提高为用户服务,构筑企业供应链,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现代物流结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用配送中心的例子来讲最有说服力。可以说,配送中心的设立为连锁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超市、配送中心和供货商、生产企业连接,能够以配送中心为枢纽形成一个商业、物流业和生产企业的有效组合。有了计算机迅速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分析,通过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业、及时配送,并将信息反馈给供货商和生产企业,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网络,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够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六、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公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有人会问,环保与物流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你走在马路上,有时会看到马路一层黄土,这是施工运土的卡车夜里从车上漏撒的,碰上拉水泥的卡车经过,你会更麻烦;马路上堵车越来越厉害,你连骑自行车都通不过去,噪音和废气使你不敢张嘴呼吸;深夜的运货大卡车不断地轰鸣,疲劳的你翻来复去睡不着……所有这一切问题都与物流落后有关。卡车撒黄土是装卸不当,车箱有缝;卡车水泥灰飞扬是水泥包装苫盖问题;马路堵车属流通设施建设不足。这些如果从物流的角度去考虑,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在城市外围多设几个物流中心、流通中心,大型货车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就都不用进城了,只利用二吨小货车配送,夜晚的噪音就会减轻;政府重视物流,大力建设城市道路、车站、码头,城市的交通阻塞状况就会缓解,空气质量自然也会改善。
七、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实现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解放生产力。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是创造社会效益。
比如,日本多年前开始的“宅急便”、“宅配便”,国内近年来开展的“宅急送”,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新行业,它们的出现使居民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当你去滑雪时,那些沉重的滑雪用具,不必你自己扛、自己搬、自己运,只要给“宅急便”打个电话就有人来取,人还没到滑雪场,你的滑雪板等用具已经先到了。
再如,超市购物时,那里不单单是商品便宜、安全,环境好,而且为你提供手推车,你可以省很多力气,轻松购物。手推车是搬运工具,这一个小小的服务,就能给消费者带来诸多方便,这也是创造了社会效益。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物流创造社会效益。随着物流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人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尊严也会得到更多体现。
关于物流创造附加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方面,比如,把钢卷剪切成钢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头,名烟、名酒、名著、名画都会通过流通中的加工,使装帧更加精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欣赏性和附加价值。
思考题
1你对物流的实质是怎样理解的?
2物流的作用表现在哪几方面?
物流包括: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等环节。
一、运输功能
运输是物流各环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物流的关键,有人把运输作为物流的代名词。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没有运输,物品只能有存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通过运输,送至消费者那里进行消费,等于该产品没有被利用,因而也就没有产生使用价值。
假如长期不被使用,不仅资金不能回笼,而且还是空间、能源、资源等浪费。没有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生产就失去意义。运输也可以划分成两段,一段是生产厂到物流基地之间的运输,批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单一、运距比较长;另一段是从物流基地到用户之间的运输,人们称其为“配送”。就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各种商品按不同类别、不同方向和不同用户进行分类、拣选、组配、装箱送给用户。其实质在于“配齐”和“送达”。
二、保管功能
保管同样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离开生产线后到最终消费之前,一般都要有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也是克服季节性、时间性间隔,创造时间效益的活动。虽然人们希望产品生产出来后能马上使用,使物流的时间距离、即存放、保管的时间尽量缩短,最好接近“零”,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从生产厂到用户的直达运输,在用户那里也要有一段时间的暂存过程,因此说保管的功能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很有必要。为了防止自然灾害、战争等人类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还需要进行战略性储备。
在商品短缺的时代,保管往往是长期储备、储存和仓储的代名词。人们把仓库看成“旅馆”,开“旅馆”的人希望客人住的时间越长越好,从这个角度上讲,保管的功能单单是储备、存放、管理、维护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变化,为了减少流通环节,节约物流费用,人们越来越认为仓库不应该是“旅馆”,而应被看作是“车站”,管理“车站”的人希望旅客来去匆匆,尽量缩短在“车站”停留的时间,从这个意义来讲,仓库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主要发挥保管功能,转为主要发挥“流通”功能。现代经济发达国家的仓库大都转向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或流通中心。生产企业从这里了解自己的产品流转速度、周转率,从中得出什么产品畅销,什么产品滞销,由此决定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等。并把保管作为信息源,根据保管环节里各种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行决策,决定生产、促进销售的具体策略、方法。这就是说,“保管”还具有信息反馈功能。
三、包装功能
包装可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包装,或叫运输包装、大包装;另一类是商业包装,或叫销售包装、小包装。工业包装的对象物有水泥、煤炭、钢材、矿石、棉花、粮食等大宗生产资料。用火车运煤和矿石时,只要在车皮上盖上苫布,用绳索固定即可。从国外进口大麦、小麦,只以散装的形式倒入船仓,不必进行装袋。水泥运输也强调散装化,以便节约费用,便于装卸和运输。但是无包装也好,简单包装也好,有一个原则不能违背。这就是要防水、防湿、防潮、防挤压、防冲撞、防破损、防丢失、防污染,同时还要保证运输途中不变质、不变形、不腐蚀、保鲜、保新等。此外,还有几点也是包装应该遵守的原则,这就是产品包装后要便于运输、便于装卸、便于保管,保质保量、有利于销售。工业发达的国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包装的合理性、搬运装卸和运输的便利性、效率性以及尊重搬运工人的能力(如每个包装单位不超过24公斤,这样的重量妇女也可以承受)等。
商业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销售,包装精细、考究,以利于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
由此看来,包装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可低估,注重包装是保证整个物流系统流程顺畅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装卸搬运功能
装卸搬运是物流各个作业环节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作业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装卸经常是与搬运伴随发生的,装卸和搬运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是整个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产品或制品、半成品在生产线上的移动本身就是一个搬运装卸的过程,包装后有装卸车、出入库等搬运作业,物品的整个运输、保管和包装各个环节中,不知要装卸搬运多少次。如果装卸搬运工具、设施、设备不先进,搬运装卸效率低,商品流转时间就会延长,商品就会破损,自然就会增加物流成本、影响整个物流过程的质量。
尽管装卸和搬运本身不创造价值,但会影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这个环节不可没有,这个过程无法省略。由于目前我国装卸搬运作业水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野蛮装卸造成包装破损、丢失现象时有发生,货物破损率一直很高,这部分费用居高不下。重视搬运装卸环节显得非常必要。同时我们要知道,装卸、搬运的功能是运输、保管和包装各子系统的连接点,该连接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系统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又是缩短物品移动时间、节约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卸搬运环节出了问题,物流其他环节就会停顿。
五、流通加工功能
谈到流通加工功能,我们不妨先举几个实例。
比如,深海捕鱼时,轮船一出海至少一个月才能返回,为了防止海产品腐烂变味,也为了减少占用空间,渔民们在轮船上进行分选、挖膛等加工,这叫鱼的流通加工;再有,钢卷在流通中心进行剪切、套裁、弯曲、压型等工序也是流通加工,叫钢材流通加工;还有,水泥搅拌站将沙石、水泥和添加剂加以搅拌后,再运往工地浇注,也同样是流通加工,叫水泥流通加工;此外,将砍下来的原木运到木材厂加工成板材、板坯或制成复合材料等也是流通加工,叫木材流通加工。
由此看来,所谓流通加工就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一种增值活动,属于一种产品的初加工,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形式,是使物品发生物理性变化(如大小、形状、数量等变化)的物流方式。通过流通加工,可以节约材料、提高成品率,保证供货质量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所以,对流通加工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流通加工是物流过程中“质”升华,使流通向更深层次发展,国外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予以高度重视。
六、配送
关于配送,因在以后专门介绍,故本讲略述。
七、信息功能
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各环节的纽带,没有各物流环节信息的通畅和及时供给,就没有物流活动的时间效率和管理效率,也就失去了物流的整体效率。物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运输数量和品种,库存数量和品种,装卸质量和速度,包装形态和破损率等信息都是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信息,准确掌握这些信息,是搞好物流管理的先决条件。企业通过不断地收集、筛选、加工、研究、分析各类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生产和销售方向,决定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重要条件。
当然,在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时,单单掌握物流信息是不够的,商流信息,如销售状况、合同签订、批发与零售等信息,同行业企业商流、物流信息,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包括政治事件、经济政策、重大项目计划,证券、金融、保险、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等,都是企业经营正确决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物流信息功能是物流活动顺畅进行的保障,是物流活动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依据。充分掌握物流信息,能使企业减少浪费、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思考题
1物流一般有几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应该如何有效地衔接各个环节
一、“物流”一词的由来
我们现在所讲的物流,实际是从日本传入的,是日文汉字的直接引用。那么日文汉字中的“物流”又是从何而来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物流”一词的来龙去脉。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内山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
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产业构造委员会内设立了“物的流通分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同年成立的另一个日本类似的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
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觉得“物的流通”也有点长,于是就干脆简称为“物流”了。“物流”这个词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
二、中国物流启蒙
众所周知,物流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D概念,用日文汉字“物流”替代了美国人一贯使用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而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物流”,实际上是从日文汉字“物流”翻译而来。
1978年11月,原国家物资总局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山东、陕西、广西三省有关单位共17人组成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由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陶力同志带队,赴日本考察生产资料管理和流通现状,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日本工业技术文化中心的协助下,分组访问了日本的商社、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与日本通产省、运输省官员,日本钢铁联盟、日本物的流通协会的物流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座谈。考察团一行听到了一个新词,这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物流”。在回国后写出的考察报告中,专门介绍了商流和物流的涵义及日本物流合理化管理经验,该考察报告被收录在由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编写、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外国和港澳地区物资管理考察》一书中。
1979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成立后,开始与国外的物流团体取得联系,准备向国外派团组考察物资流通。1979年5月,以原国家物资总局科教局局长梅洛同志为团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储运局副局长桓玉珊为秘书长,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二届国际物流会议,并首次专门对日本的物流进行了考察。同年10月,桓玉珊副局长应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之约,向在京的1 700名物资工作者作了题为《国外重视物流研究》的学术报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介绍了国外物流现状。同年11月20日出版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载了该学术报告的全文,使物流知识在广大的物资管理干部中流传。
1979年10月22日至11月6日,应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的邀请,以社团法人日本能率协会会长、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副会长十时昌先生为团长、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先生为顾问、大和运输株式会社社长小仓昌男先生为副团长的“日本物的流通协会物流访华团”一行10人,作为国外第一个来访的专业物流团体,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成都、重庆、上海等城市,在各地共举行了11场物流学术讲演和座谈。日本物流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日本、美国的物流现状和物流管理经验,给我国的物资工作者带来了崭新的物流概念,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讲演内容后来在专业刊物上登载,“物流”一词进一步在我国传播开来。
1980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后,学会理事长余啸谷同志(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和秘书长高博同志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年6月组织了中国物资经济学会赴日代表团,考察了日本物流。在日本两个最大的物流团体–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的精心安排下,代表团对日本的物流理论研究、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人才培训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考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之后,中国物资经济学会顾问(原国家物资总局总局长)李开信同志、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宋尔廉同志等都曾率团出访了日本、美国,考察物流或参加国际物流会议。截止198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共组织了19批物流团组出国访问考察或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国外物流发展现状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物流启蒙和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9年至1989年期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接待的国外物流专业考察团组有21批之多。日本物的流通协会会长田中文雄先生、理事长山芳雄先生、常务理事小河信雄先生、山本茂男先生、角田国雄先生都来过我国。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理事长、权威物流学者宇野政雄先生也率团来过我国。东京大学教授、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先生曾4次率团来华进行物流学术交流。其他日本物流专家、学者,如著名的物流成本权威学者西泽修教授、装卸搬运学者梁濑仁先生、企业物流权威学者唐泽丰教授、著名流通经济学者田岛义博教授以及企业物流专家河野力、山越完吾先生都来我国做过物流讲演。林周二教授在中国科学会堂进行物流学术讲演时,北京物流界的学者、教授、专家和企业经营决策者700多人参加,会场座无虚席,3个多小时的学术讲演,中途无一人退场,可见中国人对物流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
1981年,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首次大篇幅连载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编写的“物流浅谈”,系统地论述了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物流结构及物流信息等。1982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秘书处靳伟(本书作者)紧接其后,连续在《物资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日本物流管理沿革、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日本从物流用语的引进到物流理论研究、物流管理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天津物流》、《物资流通研究》、《物资管理自动化》等专业杂志也陆续发表或转载了许多物流方面的文章。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物流专业著作是1986年2月由吴润涛、靳伟、王之泰三人翻译、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物流手册》。该书52万字,出版后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很快销售一空。同年9月,靳伟、薛宝田和李振三人又翻译出版了《物流管理入门》。1987年,李京文、徐寿波为主编,王之泰、吴润涛为副主编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出版。这些文章和专业书籍的发表和出版发行,使我国物流业界了解了物流知识,掌握了国外物流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物流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后来的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我国的物流文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为我国物流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另一个民间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柳随年同志任会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干部高博同志任秘书长。成立大会收到了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的祝词。该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收到了150多篇论文,100多个单位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人数达500多人。该研究会1987年7月在蚌埠召开了首届年会,也有50多个城市,29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35个大型企业,150人出席,收到论文70余篇。会上,代表们就物流学、物流发展战略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显示出中国物流研究会这一专业学术团体的勃勃生机和中国理论界对物流的极大关注。 1986年秋季,北京科技大学邀请德国多德蒙特大学教授、著名物流学者尤尼曼先生来华讲学,与该大学吴清一教授、中国著名物流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第二年,在吴清一教授的主持下,该大学邀请了日本的“物流之父”平原直先生来北京举办物流培训班,为我国开展物流人才教育开了一个好头。1989年,吴清一教授又以录像的形式展开了物流启蒙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9年4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有21个国家,360名代表出席,同时举办的国际物流机械展览会也获得了圆满成功。国际会议之后,“物流”用语在中国大地进一步传播开来,物流理论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可喜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协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等民间团体以及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天津物流研究所、襄樊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中国物资出版社,也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了物流知识宣传普及、启蒙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活动,与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中国物流研究会一样,为我国的物流启蒙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思考题
1、请谈谈“物流”一词的来龙去脉。
2、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流启蒙工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