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
时间:2023-05-17 21:12:34 | 作者:admin
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现代经济,这已是各阶层、各团体的一种共识。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尚处在起步阶段,像许多文章所谈到的:我国流通发展空间还很大,“第三利润源泉”蕴藏尚未发掘。为此,全国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像淘金者似地涌向这个空间。就北京市而言,目前已注册的物流企业达4600余家,在竞争着北京市3.87亿吨的物流业务总量。在这4600余家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收益中,80%以上来自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仓储业如何向现代物流转换,事关我市物流发展的未来. 一、北京仓储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根据调查,北京市现有仓库13418个,仓库面积1355.1万平方米,仓储容量4340万立方米,停车场地103万平方米,装卸设备8401台,铁路专用线375条。其中四环路外仓库、货场达10314个,占全部仓储面积的71.3%,80%以上仓库都是上世纪50~80年代所建,大多数已老化陈旧,而且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缺乏必要的现代物流技术设备,全市仓库利用面积仅为50%。目前,一方面具有现代化条件的仓库奇缺,具有用现代化手段操作达到现代物流要求的仓库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仓库面积处于闲置。这种状况,有悖于北京市做为国际化大都市要实现“数字化北京”的要求。 纵观国外物流企业入京,大多数不是新建仓库而是租用现有仓库加以改造利用。现代物流要求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来完善供应链,因此,北京市应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仓库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带动北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的功能要素 传统国有仓储业,在历史上承担着“蓄水池”、“中转站”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国有仓储业面临着现代物流的冲击,过去那种“被动性、不连续性、不均衡性”的仓储运作早已被打破,商品库存由过去批量大、品种少、周转慢,正向批量小、品种多、周转快方向转化,特别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仓储业、仓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仓储业走向现代物流必须注重以下功能要素。 1.改善仓库的管理功能。 传统仓储业对仓库的考核简单地定在库房利用率、出入库差错率、商品的完好率上,大部分标准的制定与统计都是人工操作,并不注重该商品流转何处,何时何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对于仓储企业来说,更无商品的时间价值、管理价值的概念。随着现代物流通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指标已不再是衡量仓储企业优劣的标准,而需要制定新的仓库管理标准。新标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少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商品及商品技术参数的要求应注意改进并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在管理上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服务,减少人为性、随意性,为商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仓储平台。 2.注重仓库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业态的发展,现代物流必将有着更大的作为,特别是现代物流中信息流贯穿于绐终。如何衔接好厂家与商家、商家与使用者上下游之间的连接,以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连接,提供仓库更深层次的服务,应搭建好仓储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仓库信息化功能。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仓储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商品的码放、托盘的使用、仓库的恒温性,乃至仓储技术术语的应用以及管理等等。近两三年ISO9000认证在物流仓储业的广泛展开,就是仓储业实施标准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物流转换应及早地将标准化纳入到企业战略中来。 3.注重仓库自动化、智能化建设。 当前,北京有80%以上的仓库依旧沿袭着人工装卸或半人工装卸,也依旧沿袭着人工验收、人工保管、人工发料、人工盘点等人力操作,这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事故,不仅影响商品的验收、发货的准确率,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度。因此,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应考虑如何提升仓库装卸及收、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把这两项提升,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4.注重加工、配送业务的拓展。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仓库有储存、保管功能,还要求有分拣、配货、包装、加工、配送功能。传统仓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商家在入库保管过程中实现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的功能,不仅帮助商家降低流通成本,也能提高仓储企业的创收能力,并完善其服务功能,以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换,真正实现商品的场所价值、时间价值。 5.积极主动建立网络。 传统仓储企业要实现现代物流,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大流通中去,与那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先进的生产企业、先进的营销企业主动结盟,不仅为他们提供自己的服务,同时从他们当中吸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有条件地建立自己的网点、配送体系等,形成一个跨地区、跨地域的物流网络。 6.制定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 要实现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离不开有知识、懂管理、有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就目前统计,北京市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有10万人,在仓储业中工作的员工也不下几万人。这其中真正了解现代物流,有创新意识,愿意献身于物流事业发展的,也许不多。因此,仓储企业必须制定出自己的人才战略,尽快引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7.依靠政府、协会的作用实现转型。 物流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一靠政府,二靠中介组织。特别是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物流转换,离不开行协会的指导,需要行业协会帮助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因此,政府、行业协会是促进传统储运业转向现代物流的必要条件。
摘要:第三方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迫在眉睫。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现状 对策
1、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资料来源:《第三方物流理论》 《中国物流》杂志
摘要:本文认为,在目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一些背离了物流的本质。其主要原因,一是对物流宣言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关注的是“物流流动”活动的管理而非“物资流动”活动本身;二是在运输与物流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是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的概念;四是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熟悉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进程。文章提出,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但研究物流、实践物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物流;概念;系统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流概念引进我国已近二十年,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些反映了物流本身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特点,也有一些解释和理解背离了物流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是界定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也是首先从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开始的。如果对同一个概念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那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二、物流概念产生歧义的根源
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加之物流宣传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物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1、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如果我匀仔细研读一下有关物流的专业资料不难发现,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其对物流所下定义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物资流动”活动本身,而是对“物资流动”活动的管理。
美国营销协会20世纪5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算出,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也就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如果孤立地去看物流活动,那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内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流动,这种活动或者说现象本身早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有了物流概念后才存在并引起我们注意的。但是内类任何有目的扔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其活动方式、海运内容以及活动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任何生产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管理。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作为管理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任何管理都是以具体活动为对象,任何具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方式下进行的,二者不可能隔离开来。正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导致了生产活动的运作模式和效果的不同。如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看板生产、精益生产与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手工生产不能同日而语一样,现代物流活动是在系统化物流管理方式与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支撑下,为满足现代物流需求而进行的一一系列活动。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意义。
“物流”体现的是系统化的思想,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高效率和物流总成本最小化。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开展物流服务意味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向客户提供网络化、一体化的服务。无论是货主企业自己驾驭物流系统,还是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商品供应系统的效率,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看,物流理应是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行政、法律和法规,行业管理,物流市场统筹规划和建设,通过物流技术、物流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为企业高效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谈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物流词汇后面加“管理”或者“系统”二字,也就是说叫做“物流管理”或“物流系统”,似乎更能反映出物流的本意,更加接近物流概念的本质。
2、对运输与物流的关系认识模糊。完成物资实体的空间位移是物流系统的一项十分很需要的功能,承担这一功能的活动是运输。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材料要从供应地运输到工厂,制造出来的商品需要通过运输送到位于不同地域的客户手中;在现阶段,完成有形产品的空间位移离不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管道等五种运输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输就等同于物流。
如果把物流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运输只是物流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或者说子系统,构成物流的要素除了运输还有包装、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物流系统最基本目的就是按照市场需要,保证商品供应。站在工商企业的角度看,物流系统就是后勤保障系统、商品供应系统,其目的就是要满足前方的市场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靠运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
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物流目的的手段。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其他功能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节点的合布局可以减少运输,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减少多余库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物流合理化的结果,不是运输越来越多,而是运输越来越少。由此可以看出,运输功能对于达成物流系统目的是不可或缺的,但只能是作为手段存在,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3、与相关概念混淆。在中国,率先引进物流概念、普及物流并且实践物流的是物资(即生产资料)流通部门,从事物资流通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从事生产资料的流通,必然涉及到物流的问题,只有把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相关工作搞好了,生产资料流通的效率、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出于这种思考物资流通管理部门和物资经销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动以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事业。也正是这个缘故,人们容易将物流等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物资流通从词汇的角度可以简称为物流,但与我们说的物理发还不是完全一致,物资流通专指生产资料流通,其中包含了商流的职能,也包含部分物流职能。与此相类似,一些人将物流等同于商贸流通、办批发市场显然也是不对的
在我们强调经准确把握物流内涵的时候,也要防止就物流谈物流,孤立谈的现象。物流需求属于派生需求,只有经济发展了,物流需求才会旺盛,物流系统的要取决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商业领域的配送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首先在于连锁业态本身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系统和服务了旺盛的需求。连锁经营追求规模效益,只有通过大批量采购、集中理货、集中配送,才能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决定物流系统的模式和物流服务的内容,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和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会对商业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的成功起到支持作用。
4、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物流概念最初来自于Physical Diltribution,以后又出现了Logistics,我们都同样翻译成“物流”。再后来又有了Supply Chain Logistics,即供应链物流。一些人对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清楚,因而也影响了对于物流的理解。对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问题。
首先,Physical Diltribution向Logistics转变。如果研究一下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在美国Physical Diltribution是作为产成品销售领域的实物分销功能来认识的,所以PD也称之为销售物流。PD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要改变实物分销过程中运输、包装、库存等海运管理上的分散状态,通过功能整合,实施一体化管理,达到降低销售领域的物流总成本和提高这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这种整合不仅发生在产成品销售领域,同样也发生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待领域。
PD向Logistics转变,或者说被Logistics所取代,不单纯是换个词汇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事物发的必然规律。其一,既然我们把物流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一个系统,那么,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系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常说诉精髓在于整合,整合的结果是使分散的、混沌而无秩序的状态走向一体化、有秩序的状态。整合对象范围的宽窄,整 合对象要素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化的程度。PD只是实现了产成品销售领域的物流整合,而Logistics将整合的范围扩展到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和生产制造领域,整合对象除了有形物品外,还扩展到了信息,其二,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系统是根据商品的市场销售动向决定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从保证生产、采购与销售的一致性,为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跨地区、跨国经营战略提供商品供应保障。
其次,Logistics向Supply Chain Logistics转变。按照上面的思路继续思考便会发现尽管Logistics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但由于没有本企业的范围,没有同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共享信息资源,因而会导致需求放大等从而使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成本无法得到真正控制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跨越个别企业的边界,将物流整合的范围扩展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这样,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商品供应系统,较之Logistics系统整合的范围更加广泛,有助于上下游企业的Logistics系统无缝对接。
三、物流研究的多样化视角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必有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在理解了物流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物流,实践物流,推动的物流事业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肉物流技术的角度研究搬运技术、仓储技术、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技术;从物流事业经营的角度研究物流企业运作模式、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物流政策和物流法规;从物流 角度研究物流系统构建方法;综合运输的角度研究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等。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