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镇江物流资源

时间:2023-05-17 21:11:18 | 作者:admin
江苏省镇江市航道管理处 李东晨[212003] [内容提要]本文就整合镇江地区物流资源,发展镇江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镇江区域物流业的构想、发展条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整合 镇江 物流资源 当前,随着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加大了对我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力度。国内许多物资企业也抓住这一机遇,寻找机会,加强与物流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是沿海地区,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企业已经出现,不少地方的政府正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推动物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享有得天独厚交通地理位置的镇江,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按照镇江市政府“努力把镇江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的发展要求,在镇江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未形成规模、供应链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运作新的市场环境,对镇江市的交通运输、物资企业应及时作出调整、改造和整合,否则会贻误商机,阻碍镇江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充分认识发展物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社会服务交通运输领域一种先进的运输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按照物流技术的要求来组织运输,不仅可使生产商、销售商通过加速资金周转大幅度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进而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也可使运输企业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还可使广大消费者最终在商品价格上得到实惠,形成三赢的局面,因此,加快镇江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物流市场不容忽视。 据世界银行分析,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10%左右,美国低于10%,中国约为16.7%。“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降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约2400多亿元物流成本,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物流公司看好了我国物流市场。据了解,一些跨国集团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通用株式会社等已纷纷进入中国沿海物流市场。继新加坡美集物流公司与上海、沈阳两家大型运输企业达成合资、合作协议,共同开拓中国物流市场之后,江苏省首家与美国百利国际营销机构合作的企业——百利物流南京公司最近也正式投入营运;他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拓展物流业务:一是随自己进入中国市场而带进了为自己服务的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二是走本土化战略,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或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为自己服务,如宝洁、诺基亚等;三是国外物流公司进入中国,主动为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服务,如日本通用株式会社分别于1992年在大连,1994年在上海和深圳成立物流公司。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外物流业已经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前不久,国家经贸委的一位有关负责人说,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外国物流公司近年采取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2国内物流业正在崛起,方兴未艾 据了解,跨国公司和国内大批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已使沿海地区涌现出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迅速,并正尝试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活跃的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已初具规模。 深圳、天津、上海、广州和青岛等沿海地区政府对发展物流业已表现出高度重视。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深圳市于2000年9月28日第一个在国内推出《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划建设8个物流园区。广州、东莞、佛山等市也在制定物流规划,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上海市已规划建成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并出台了《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着重发展三类物流,一是海、陆、空、港的口岸物流;二是适应商业批发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三是依托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并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市内配送中心20个,市外配送中心3-5个。天津市去年开始就在制订“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青岛市则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以港兴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切入点,准备用3年时间推动大中型工交企业全部实现物流创新,在全国率先培育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分别建设6个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因此,从加快建立镇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物流标准化的工作,是镇江市当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发展镇江区域物流业,加快镇江经济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新兴的产业,也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需要。目前,镇江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阶段,发展物流业显得非常重要。 2.1物流可以加速我市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我国目前物流费用约占GDP的25%—30%,而韩国不到16%,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镇江市是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经济板块中的一员,也是宁镇扬经济带的重要一员,发展物流业有助于镇江市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盘活镇江市仓储等现有资源,加快镇江市的物资流通速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促进镇江经济快速发展。 2.2起到优化镇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大批跨国公司和外商在中国开办企业,他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已不再是什么优惠政策和“三通一平”,而普遍集中到有没有国际标准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高标准、系统化的物流服务已被有的地方政府列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基础建设。过去,镇江市在领先税收减免、“三通一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我们应抓住发展现代物流的良机,建立具有现代概念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吸引国外大企业来镇江投资,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当中争取领先地位。 2.3有助于降低镇江市工商企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产品成本下降空间减少,企业要生存,必须压缩非生产性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市企业唯有在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文章。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利润的第三源泉。镇江市工商企业通过计划、实施和控制进行统筹安排、协调,进行物流功能的整合,有效降低流通中资金的占用及降低运输、仓储、存储费用,减少企业生产以外的流通费用,加快货物的送达,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2.4发展物流业是我市运输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目前,镇江市交通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着底子薄、规模小、负担重的现实。运输能力低下,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加之货源单一、条块分割、压价竞争,运输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状况。随着镇江市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的转变,可以获得比单纯从事运输业务高得多的收入。据有关部门统计,同样一吨货物,从事物流服务比单纯运输服务的收入高出许多倍。随着向物流企业的转化,还能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因为要从事物流服务,必须要培训和引进一大批复合型的物流专门人才;可以使科技兴企的方针落到实处,因为从事物流服务,必须提高专用运输的比例,促进车辆结构的优化,必须运用因特网、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运输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镇江市的运输企业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外地的一些成功物流企业来镇江,带动物流业的经营和发展。 3.镇江已经具备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条件 3.1发展镇江现代物流业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镇江的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已进入苏南板快,经济总量和货运量不断增加,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2007年镇江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按世界银行对我国的估算,物流成本占GDP的16.7%,巨大的物流量和丰厚的物流收益,为镇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区位优势来说,镇江市除了现有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312国道等交通网络外,还有正在兴建的润扬大桥,规划中京沪高速铁路,置身于上海、南京两大经济圈之间,能接受到两大都市经济的幅射,还能充分发挥镇江市区位优势的作用。 从现有的物流依托产业来说,镇江有金东纸业、奇美化工、国享化学、索普化工、江奎电子、华东制罐等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特点大多是以加工业为主,原材料、销售两头在外,材料消耗量大、运输量大,其需求供应量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 3.2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的雏形已经显现。 目前,镇江市已将物流业作为最有条件、最有可能抓出成效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植,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把镇江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把生产物流和商贸物流做大做强。近年来,镇江市不断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不断增强现代物流观念,不断强化现代物流服务意识,物流业发展的雏形已经显现。 3.2.1以大港和龙门港、高资港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形成。 当前镇江港业务量不断扩大,吞吐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长水平。而且其大物流的运作条件得到国内一些大企业的认可。山东兖州煤业集团与镇江港签订的年中转500万吨煤炭协议已正式开始运作,并进行了煤炭的中转。 3.2.2一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仅市区从事物流代理业务的和自身开展物流业务的工矿企业已100多家,其中一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并成为物流业中的骨干企业。如南京新干线物流有限公司镇江分公司是全国54个中铁快运公司之一,能实现门到门快速服务;镇江十野物流有限公司已跨入省货物运输(试点单位)十强之列。 3.2.3物流对接平台显现活力。 目前金山物流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营,并形成较强的对外吸引力,已进驻的物流企业年内将可达到60多家,为镇江市物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专业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目前镇江市274个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132亿元,其中华东灯具城、丹阳眼镜市场等5个市场年交易额超过了5亿元。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主体力量的苏果、苏宁、上海农工商、北京华联、万方超市等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五星电器在镇江开业100天就取得1.5亿元的销售佳绩。 3.2.4物流服务网络趋向完善。 镇江邮政185信息平台已投入运行,依此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正逐步向实物网、信息网、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物流综合网络发展。 由此可见,镇江市已经具备了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当然,还要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形式,宣传物流业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提高社会知晓度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度,为镇江市实施物流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4.发展镇江区域物流业的构想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物流业的发展,镇江市要在围绕货源办物流,围绕市场办物流,围绕工业办物流上做文章,重点发展进出口物流、配送物流、生产物流、综合物流,构筑镇江物流网络体系。在这方面,镇江市交通局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良好的起步,并提出的交通应为镇江经济腾飞构筑跑道的总体要求,围绕交通如何做大做强物流业,已积极行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4.1构筑镇江市物流业发展的3个物流基地。 一是依托镇江大港,建立进出口物流基地,开展铁、公、水联运,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运输、仓储、配送、定船、定仓、报送、转关、信息等全程一条龙的服务,扎扎实实为外向型经济服务。二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在312国道和润杨大桥交汇处建立物流基地,在现在的金山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再建设二期,计划占地150亩,具有货物配载、交易、仓储、停车、信息服务、加工、配送等功能,重点为本市区域商贸企业和工矿企业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三是在丹阳312国道旁建设物流基地,为全省及华东地区的货物中转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目前占地50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停车场地15000平方米,使年交易量达到30万吨以上,使配送网络覆盖华东地区。 4.2重点培植两个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企业。 一是十野物流公司。它主要是为金东纸业、泰兴隆、华东制罐、江奎电子、奥雷光电等大型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做好物流服务。现每年将金东纸业100万吨纸浆等原材料从港口运送到车间。并按照金东指令,每年将30万吨成品纸通过公路配送到全国各地。目前该公司在镇江和上海设置了4000平方米仓库,开展仓储和配送,客户达150多家,经过两年的试运行,去年被省交通厅确定为“江苏省十大物流试点企业”,并已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上海、广州设立物流服务网点,力争将十野物流公司打造成华东地区的物流服务品牌。二是以丹阳江茂快运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生产企业和商品市场做文章,依托丹阳的工具、灯具、服装、眼镜、皮鞋等拳头产业,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服务。在网络已达北京、西安、广州、济南、兰州、武汉、长春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基础上再延伸,服务对象从丹阳已扩充到武进、扬中等地,丹阳市江茂快运有限公司年底可望达到四级规模企业。 4.3建设好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物流信息交易平台,通过信息网络不断提高物流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镇江市物流业由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二是建立物流服务网络,要在巩固镇江本地物流市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全社会的人才优势,站场优势、货源优势、信息优势,逐步向周边城市如南京、扬州、苏州、常州以及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的工商企业进军,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覆盖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物流服务网络。 目前,要积极进行镇江市物流业的发展和规划;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试点企业的扶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宣传和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加强物流业发展中政府部门的领导,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将清除政策、体制、法规上的种种障碍,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符合镇江实际的物流体系,发挥政府部门在推动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 5.发展镇江物流业应注意的问题 5.1物流必须“物尽其流” 物流的本意是打破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有利于资源配置,千万不能把物流仅仅局限在原有的部门或者系统之中。否则不利于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5.2把物流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或者要建设综合物流基地。切忌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否则必然带来的是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整个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3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在发展物流产业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定和数据调研。单靠各部门的协调不能有效协调全市区域内的所有资源。为此,我们建议政府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专门研究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包括水陆空各运输部门、邮政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办公对话机制,统筹全市区域物流的产业发展。   5.4发展物流关键在于物流需求的开发,整合现有的分散割裂状况,从顾客需求出发,设计物流解决方案,放弃我们传统的生产者导向的做法,树立用户导向的营销理念。   5.5正确理解和认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的提法,从事物流的企业多数是微利企业,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只是说物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但是绝对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是一个新的高增长的行业。   5.6物流产业结构化必须与我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物流产业必须适应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相对落后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物流不能脱离镇江的实际情况而自由发展。建议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拿出一个可行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梯次及切入点,并实现责任、考核机制。   5.7重视和加强对物流行业的数据统计工作,形成足够的数据支持,在数据统计方面加强管理,并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5.8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尽快出台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物流的硬件和软件,可以考虑从物流信息编码入手,切实推进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5.9对于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寄予足够的关注,应当善于利用资本杠杆,实施企业重组,实现资源共享。   5.10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科体系的建设。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三大支柱之一,被经济学家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和“二十一世纪最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强化城市功能,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就如何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思路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的统一。现在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仅在于信息流、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而且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也即现代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坚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行为规范,环境配套”的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核心,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构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建设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逐步使物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构筑现代物流发展平台 现代物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平台是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信息系统。首先,要按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快建设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道路协调发展的高效便捷、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并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提供无缝运输,实现公路和航道监控、收费与管理的信息化,以提高运输效率,推进现代运输系统的形成。第二,要进一步发展综合通信网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专业化的物流信息网为支撑,并加快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构筑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在内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规划和布局物流园区,改造和提升现有专业市场水平,加快建设仓储、堆场、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发展平台。 三、整合现代物流有效资源 现代物流业具有社会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对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在整合并集成区域内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和专业市场等有效资源的同时,要把整合的工作重点放在传统物流企业上。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代理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系统改造,并从货运、资金、设施、网络的规模化入手,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各自独特的资源融为一体,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充分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为了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还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突出和强化主业意识,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进行分离,并对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费用,赢得竞争优势。 四、培植现代物流骨干企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企业作支撑。首先要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当地物流发展的领先者。第二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使其能根据需求和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物流服务,从而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物流企业群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第三是组建一批新的物流企业集团。在现有流通企业的基础上,选准产业龙头,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进行重点引导、支持和培育发展,使其尽快成为物流“航空母舰”。再就是通过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广泛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外资或内资物流企业,来当地投资兴业,以引进资金、人才机制和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五、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为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尽快建立和掌握与此相关的各种管理技术。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识别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和条形码技术等物流信息化技术以及快速反应(OR)和有效的客户反映(ECR)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引导发展网上购物的同时,还要依托大型物流基地和各类物流配送中心,搞好快送、快递体系建设,推广运用集总部利润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终端零售网络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进代理制、总销制、联购分销、期货贸易、零库存管理、无店式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和交易方式,使传统商流、物流向以连锁店、专营店、直营店、加盟店为主导的新型业态升级。同时,还要进一步引进、嫁接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物流理念、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物流管理技术水平。 六、建立现代物流协调机制 现代物流业是一综合性行业,其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建设、交通和公安等若干部门。因此,政府应建立物流业发展的综合组织协调机制,负责统一编制、协调各部门、各区域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并赋予该组织足够的权力和手段,在组织机构确定、事权落实、市场管理归位的基础上,综合有关管理部门意见,邀请专家、学者和人民团体参加,共同制定短、中、长期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目标,为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对发展物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三大支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强力手段,保证落实计划,加快发展。同时,政府还要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大对物流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秩序规范,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建设用地支持,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并优化服务,及时解决物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以促进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等。这无疑这将为新农村物流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 大趋势需大转变 长期以来,大量农产品遭遇物流不畅,特别像今年的冰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损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一系列的支农助农政策,但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却未得到根本改善。 从“高盛养猪”风波,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养殖业的产业链不完善;从“三鹿奶粉”事件,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牧业加工产品供应链掌控缺失;从各地经常发生的农产品丰产滞销,我们看到农业专业物流服务体系的缺位。 面对这些涉及农村流通、农牧业物流的话题,社会问责的矛头更多指向具体企业,或指向政府监管,而很少关注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即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 而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农村经济不可能再重复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闭环流通,而是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的一分子:美国某家庭餐桌上食用的一块薯片,可能在通过电子标签,找到中国农田的主人。现代化全球化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让天涯若比邻。 而中国农村也将是全球企业淘金的沙场,与各类涉农企业打交道,高盛的生猪可能在河南某农家院里意气风发;雀巢养殖的奶牛可能在河北某牧场里气定神闲,全球化的产业链延伸,必将改变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民的米袋子问题,但是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钱袋子问题。在过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无意识中延续“以粮为纲”观念,即重生产,轻流通。 由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与城市,二元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成为截然区分的两个经济体。而在丰产滞销等问题,也迫使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土地进城务工。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给我们展示截然相反的景象,由于农业牧业等流通体系发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对接,农民成了好职业。而在欧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建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依附于农村大流通体系下发达的农村物流体系。 改变中国农村经济,改变中国农村流通,建立适应国情的新农村物流势在必行。 新物流需新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建设要落脚,必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物流市场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发展建设,首先,需要硬件环境的支撑。《决定》指出的加大农村投资。但对于浩大的新农村物流发展建设需求,这个投资如何分配?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路网不完善和部分现代物流设施的缺位,影响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接。在现代物流正在向农村市场进军,除了公路交通这些基础的设施之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科学统筹规划化,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集聚性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包括大型流通市场和物流园区等,及围绕交通枢纽建设新型物流服务平台公路港、航空港等。 《决定》明确指出,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其次,是农村物流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化的建设。在过去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家庭作坊,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小而全,大而全”的原始物流模式主导着农村流通市场。这种模式建立在以产为导向,既造成农村企业的被动生存,也让专业物流服务企业难以适应。如何改观? “因地制宜”作为关键词,在《决定》中多次出现。“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这句话透露出三个方向性信号:规划性、科学性、特色性。也指出新农村经济建设要打破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式,要发挥规模效应。 要现代物流在农村发挥作用,必须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决定》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决定》指出的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家庭经营、统一经营。这都将为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铺路,这利于第三方物流的介入。 而无论家庭经营,还是统一经营,都在把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专业化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专业化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的融入。有商务部发起的“千村万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尽管在专业物流的引入还显不足,但是已经给我们探索了一条有制造、物流、销售等多元企业协同,城乡互动的农村物流模式。 目前,现代农业方向已定,流通方式需在试点中探索,在探索中试点。全国各省市已开始探索新农村物流的运营模式。比如,山东省决定在寿光、莱阳等8个县(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农村物流试点工作。预计到2009年底,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特色明显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推广、促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 引进来和活下去 农村物流,不只是农民自己搞物流。除了要因地制宜外,重要的是要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 《决定》中也要求,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新农村物流建设,可以考虑引入如中远物流、中邮物流等等龙头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每年有 总价值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变质的损耗。《决定》要求按照现代化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对物流企业来说,农村市场将大有可为之处。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外兼修转型,刺激内需被重视,如何挖掘农村消费市场,并与城市经济对接,是未来专业企业进军农村物流的一个大课题。 由于现代物流设施不足,专业物流需求缺乏等等种种因素,农村物流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景象,部分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难以腾挪发挥。 这一则跟物流企业的市场切入等等方面有关系。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在农村市场挖掘新商机;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产品;其次要能和一些农村市场的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避免陷入分散市场的汪洋大海;再则在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积极投身农村物流市场环境建设,这不只是物流园区等,好要积极推广专业标准和技术。当这个市场成熟了,物流企业的蛋糕也大了。 其次,作为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等,同样需要在这个新市场里发挥积极作用。要让物流企业引进来,还要让物流企业能活下去。比较城市物流需求,农村物流市场需求分散,而且专业化不高,供需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这些需要政府方面积极提供环境,并且嫁接市场桥梁。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