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物流大师说物流

时间:2023-08-06 04:00:01 | 作者:admin
——访中国物流协会副会长丁俊发 丁俊发简介:原国内贸易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国家国内局副局长,除担任行政领导外,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与现代物流学。现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国际采购联盟理事,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方交大等7所高校任兼职教授。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 1990年,他出任物资部物资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组长,重点是推动物流配送的发展,在部党组领导下,重点抓了无锡、石家庄、沈阳三个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9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论配送的十大关系》、《推行代理制、配送制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一场革命》、《对配送工作的再认识》、《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等文章,提出了国际物流发展的五大趋势,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五条建议,许多观点具有超前性。 进入新的世纪,主编了《中国物流》、《加入WTO——中国流通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等著作,提出了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七大区域物流设想、现代物流与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参与了不少省市的物流规划设计,推动了物流界的国际交往,组织编写物流教材,担任《中国物流年鉴》主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许多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物流论文,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 两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国家图书奖。他的流通理论、消费思想、物流理念受到理论界的一致好评,被《中国市场》杂志评为对中国市场有影响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路在何方》、《流通经济学》、《国内贸易经济管理》、《商品流通热点探索》、《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加入WTO流通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发展》、《西部大开发——中国二十一世纪大战略》、《中国物流》、《走向世界》等。 背景 中国物流业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入世3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快于经济增长。可以预测,未来10-20年,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必然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物流市场细分是入世3年来一个突出的变化,后过渡期将进一步细分。一个城市物流的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与交通地位是相适应的。从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从南到北,香港、广州、深圳、上海、宁波、武汉、重庆、成都、兰州、青岛、天津、北京、沈阳、大连、西安、台湾等地都是中国物流重镇。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呈区域型发展态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已形成城市集群、产业集群、港口集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但中国中西部是资源基地,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都在崛起,物流业将与此相适应。 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2005年,中国物流将会出现什么趋势呢?记者就一系列问题专程采访我国著名物流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教授。 早在2002年丁会长就曾指出:发展中国物流需要要关注的十大领域: 第一,确立物流理念。第二,培育物流需求。第三,建设物流市场。 第四,发展物流产业。第五,制定物流标准。第六,培养物流人才。第七,开发物流技术。第八,改善物流环境。第九,出台物流政策。第十,改革提升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要做6件事,一是按加入WTO承诺,鼓励外国跨国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二是改造提升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三是改革提升工业企业与流通企业物流系统;四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五是制定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六是要下功夫通过市场运作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丁教授分析说,入世后过渡期中国物流发展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首先国有、民营、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三分天下:经过入世3年的竞争、发展、磨合,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物流企业都在市场上定了位,各有自己的客户,各有自己的地盘,但由于中国传统制造业物流业务外放比较滞后,蛋糕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大,这必然加剧这三股势力之间以及三股势力内部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重组兼并,出现重新洗牌,当然这种局面不可能很快到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其次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逐步增大:物流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的推进,将使中国物流业走出初级阶段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靠拢,但这需要时间。 再次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开始进入协调发展:政府将创造环境,鼓励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政府的职能转变,也有利于行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2005年将是贯彻落实九部委《关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一年,是更加开放、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理性的一年。全国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将在2005年“五一”以前召开全国物流发展工作会议,必将对中国物流发展有一个更大的推动。 最后物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供应链理论指导,更依赖于高科技支撑,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管理的集成。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对制造业的调查,企业老总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占48%,名列第一,说明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已开始被经营管理层所接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认为,跨国企业已从采购战略、物流战略进入供应链战略,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那么未来中国物流的发展与走向将如何呢? 丁会长这样介绍,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互相交融,存在着交融双方的双赢利益。我国加入WTO,将在明年开始对外国物流服务业开放,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以为是狼来了,而是将会发现,这是在外国物流企业获利的同时,又是我国总体经济利益获利的双赢局面的到来,同时也是我国许多传统物流行业在外国物流企业方面找到合作伙伴的机会。 他预测,经过五年时间,也就是经过中国加入WTO承诺的五年过渡期,将形成中国物流业的基本格局,再经过20到30年的努力,中国的物流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他说,中国发展物流业的宝贵环境之一是,物流需求量特别大,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是成正比的。中国发展物流业的另一个环境是物流市场很大,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总量的20%,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一倍,因此中国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降低物流成本,这恰是外商和港商进入内地物流业的机遇。 他同时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物流市场将会成为国际物流热点,原因除了巨大的经济总量决定了中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之外,其次是中国已进入了物流业发展的起步期。 物流业发展目标已经写进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之中。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与培育物流市场;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辐射型物流系统;强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物流的信息化与物流装备的现代化;从降低库存、加快流通资金周转入手,推进政府、企业采购制度变革。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围绕一个核心企业( 不管这个企业是生产企业还是商贸企业 )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分销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分销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而这种供应链的理念与运作模式,使采购成了供应链在系统工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购商、供应商不再是单纯的一种买卖关系,而成了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丁会长特别解释了国际采购的含义,他说,国际采购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 货物与服务)。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界和新经济秩序中生存与发展,采购行为已成为企业的重大战略。 进入国际采购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不论是建立企业自身的区域性或全球性采购系统,或进入跨国企业集团的供应链,成为稳定的供应商或销售商,还是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采购中心的供应商、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成为国际采购组织和国际采购经纪人的供应商。这些是各个货主企业的终极追求,要进入国际采购系统,首先必须了解国际采购的特点、趋势,才能因势而动进入国际采购市场。 丁会长认为国际采购将趋于五大趋势, 趋势一: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在商品短缺的状态下,为了保证生产,必然形成为库存而采购,但在如今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则成了一条铁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库存或少库存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可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趋势二: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由于供需双方建立起了一种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供需双方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根据生产需求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以实现准时化采购。最终使供应商进入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实现双赢。 趋势三:传统采购到电子商务采购。传统的采购模式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模式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其特点是,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电子商务采购系统目前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进出口贸易大通关系统以及现代物流系统。 趋势四:采购方式单元化到多元化。传统的采购方式与渠道比较单一,但现在迅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表现在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 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区域布局更加符合各个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而其采购活动也表现为全球化的采购,即企业以全球市场为选择范围,寻找最合适的供货商,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区。 其次表现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采用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要看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总的趋势是:采购职能倾向于更大程度的集中化;服务性企业采用集中采购比制造业企业要多;小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的要比大企业多;随着公司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更多的公司采用的是集中化分散采购的办法;组织结构扁平化必然导致企业控制权的分散,所以本土化的市场采购权在一定程度上向下分散;对于相同的常规需求和服务采用集中采购的办法。 第三是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均采用多源供应即多供应商战略,在一个供应商那里的采购订单不会超过总需求量的 25%, 主要是为了防止风险。 第四是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大型企业因为需求量大,往往采取从制造商直接采购,而一揽子供应合同或即准时采购模式,往往依赖实力很强的分销商对大量小额订单集中处理。最后一种方式是自营采购与外包采购相结合。 趋势五: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据统计,全球超过200家跨国公司已经制定并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广遵守劳工标准,安排公司职员或委托独立审核机构对其合约工厂定期进行现场评估,即我们常说的工厂认证或验厂。其中,家乐福、耐克、锐步、阿迪达斯、迪斯尼、美泰、雅芳、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在中国开展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根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超过50000家企业将随时接受检查。 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中国轻工业国产品进口的贸易组织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 SA8000 标准的认证(即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否则就要联合抵制进口。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也是继绿色壁垒之后发达国家设置的又一个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其宗旨是明确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扭转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较高导致部分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不利局面。此外,环保也是国际采购必备的条件。 链接一: 跨国集团在网上采购商品时,启动网上电子市场有以下主要类型: 英式反向拍卖(英式拍卖):最早的拍卖起源于英国,英式拍卖中由卖方决定底价,启动市场,随着市场的延续,多个买方不断升高自己的购买价格,直至没有更高的买价出现,市场关闭,出价最高的买者胜市。 询价、询盘:网上询价市场类似于英式反向拍卖市场,不过市场竞争规则更宽松一些,卖者除去报价(和报量)外,还可投报其他附加条件,(如对交易的售后服务的某些要求和承诺)。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加密报送买者,并对其他报价者保密。询价市场关闭前专门设置了静场期,以便买者考虑和评价卖者的附加条件(因此,并不一定是报价最低者胜市)。 公开市场与封闭市场:在(英式)拍卖中,由于市场操作的高度公开性,市场竞争价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性,即某一买者的报价和数量信息立即被所有竞价者知晓。为了加强竞价者市场行为的独立性,避免恶意炒作,就出现了封闭式拍卖(拍卖)市场,每个参与者的报价和报量信息对其它参与者是保密的(例如:可以使用加密电子邮件发送这些信息)。这种封闭式市场的组织者必须严格按市场竞争规划判决胜市者。在电子市场中,这种组织者经常由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承担, 运行按市场竞争规则编制的软件,自动启动市场,延续市场竞争,直至清除市场,最终决定胜市者,淘汰违规者。 单宗反向拍卖与打包反向拍卖:当网上国际贸易只涉及一种商品时,称此种国际贸易为单宗(商品)贸易。当一起国际贸易涉及多种商品时,称此种国际贸易为(商品)打包贸易。 链接二: 零缺陷供应商战略是目前跨国公司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共同战略,是指追求尽量完美的供应商,这个供应商可以是生产商,也可以是分销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也要考核这个供应商所在地的环境,即我们常说的跨国采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与资金流。 “价值流”代表产品和服务从资源基地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性流动,包括多级供应商对产品和服务的修改、包装,个别定制、服务支援等增值性活动。 “服务流”主要指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系统,即产品和服务在多级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客户之间高速有效的流动以及产品的逆向流动,如退货、维修、回收、产品召回等。 “信息流”指建立交易信息平台,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关于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信息的双向流动。 “资金流”主要是现金流动的速度以及物流资产的利用率。 “SA8000”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独立审核的国际标准。论证评估机构接受申请后,企业可安排评估前的预测,以备在正式评估前改善。如有必要可延长申请人状态至2年。论证评估阶段,企业应全面提供工厂的历史记录等。如果完全符合标准,可获得SA8000证书。该证书有效期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3年需申请延长一次。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