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的基本思路(中)

时间:2023-07-12 16:50:02 | 作者:admin
□ 罗仁坚     二、以新的技术经济特征和需求结构为依据,发展综合运输网络系统     1.以优势组合,实现社会资源节约和系统整体高效。     第一,不同的组合构建成不同的资源消耗水平。     在当今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中,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替代的强度既取决于运输方式技术上的经济性,也取决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在不同区域的发达程度以及由政策决定的使用成本。五种运输方式的不同发展组合,将构成不同的社会资源消耗数量和系统效率水平,构成不同的社会总运输成本,并且对产业布局、生产组织方式、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发达国家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特点。     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私人经营的特点,追求利润增长和市场竞争,使得它们在经营中客观上融合了联合和优势互补的思想,在运输生产过程中有主动的动机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和运输组织方法的创新以及跨行业经营创造发展条件;二是基本上都是在完成大规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之后,通过制定相应的运输发展政策,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分工主要是通过运输价格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第三,在大发展过程中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组合和协调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少走弯路,在大发展的过程中就贯彻综合运输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使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在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使发展过程中的体系保持较高的效率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最大可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尽可能的降低社会总成本,应依据各种运输的新技术经济特征和未来发展前景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在规划的思想上,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使用成本特征,但不可作为惟一的依据,要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性,要将时间效率、便捷性、个性化需求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要以实现整个大系统效率的高效为目标。     2.依据各种运输方式新的技术经济特征,突出各自的发展重点。     公路发展重点。公路是全社会普遍需求的、最基础性的、为其他运输方式实现全程运输服务提供配合支持的面上及干线运输方式,要形成布局和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网络系统,骨架干线要高速化,次干线要快速化,支线要密化。     铁路发展重点。铁路未来的能力增长重点和里程主要增长点,应主要是大通道的专线、三线、四线,以及其他干线的复线建设,铁路运行系统应以提高整体运行速度和改善运输服务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铁路干线系统的全面升级适应国民经济对长大干线运输的需要以及带动全国综合运输系统进行效率的提高。     水运发展重点。水路运输时运输量较大、成本低、速度慢、受制于航道分布的水上运输方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江、河、海自然条件和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江、海运输大通道和水系运输网络;远洋运输要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船队和适应外贸进出口需要、沿海运输需要、构成合理的现代化港口;港口应重点加强集装箱泊位、大型深水原油和矿石接卸码头的建设。     民航机场发展重点。民航机场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改扩建以及风景旅游区、边远地区和地面交通不发达地区支线机场的建设,对于公路交通发达的地区,支线机场布局不应过于密集和追求数量,而应该通过改善与机场连接的公路和地区公路网交通条件,扩大干线机场的直接服务范围。     输油(气)管道发展重点。管道运输的发展重点是:与进口原油和加工基地相对应的原油管道、主要地区的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尽可能使同类管道构成相互连通的输送网络,提高管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     三、以强化骨架功能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     1.构建大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大通道影响范围内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大、分布集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对各种交通运输的服务需求性强,具有较大规模量的各类运输需求,为各种运输方式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通道经济发展规模的壮大需要有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区域经济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链加长。     2.增强大通道交通运输功能和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性,促进经济发展。     一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和运输量的增多,会给与之相配合的运输方式产生更多的需求,它们之间更紧密的协作可以使运输系统整体效率提高和使各种运输方式市场范围的扩大与服务的延伸,结果各自承担的运输量也都增加,而且运输系统效率和效益提高。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系统越发达,就可以更多地降低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扩大产品市场范围,就会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链的加长、以及增强产业分布的聚集效应和新产业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产业将沿着通道聚集,形成更加密集的工业带和城市带,经济发展的暴发力增强,进而又对交通运输产生运输量更大、种类更多的需求。     3.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的骨架网络布局进行综合运输大通道统筹规划与建设。     综合运输大通道,是全国交通运输网的命脉骨架,对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既应按照每一种运输方式全国网络布局与层次结构的发展要求,也要按照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连接贯通的布局原则,进行统筹规划与建设。     四、以较高的技术标准和适度超前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1.以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世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安全、智能、舒适、环保,为了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必须按照世界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发展趋势以较高的起点进行建设,特别是骨干线路和大型综合性枢纽场站应选择较高的标准超前建设。干线网路技术标准层次提高了,不仅可以提高交通服务能力、提高交通畅通性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而且还可以带动与之相连的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主干突出、层次结构合理、标准与功能及需求相对应的基础网络结构。在运输方面,应从政策、基础平台建设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支持现代技术的推广采用,鼓励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普及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创新。     2.应以满足未来20年需求为目标,进行建设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大、占用土地等稀缺资源较多、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长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必不可少的设施。其一经建成使用后,再进行改造或重建的社会成本很高。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与建设中,要有超前性,一是在建设标准与规模上要满足未来较长期的交通运输量增长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客货运输需求还处于较快的增长期;二是在技术上要对世界交通的领先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性,对于未来新技术的采用留有一定的接口。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被动适应式的发展,新建大型基础设施的交通运输能力应能够基本满足未来20年的发展需要,技术上要先进。     五、以干支协调、区域协调的发展方式完善网络覆盖和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1.加大支线建设,构建合理的网络层次结构,改善农村交通。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除了要重点解决干线的交通运输问题外,还应同时加快与其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网络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农村的通达程度,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网络系统,才有可能使系统效率提高和社会效益目标趋于最大化,才能够较好地适应地区经济、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逐步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较全方位地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金、技术、人才的进一步合理流动,促进地区内、区域外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因流通不畅造成 “大而全”、 “小而全”和产业雷同所带来的资源使用浪费和低效,进而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大力改善西部和农村地区交通。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建设发展中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一般来说,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集中度较低,在建设干线时,要综合考虑各层次网路的功能需求和社会效益,又不能单纯拘泥于交通量或者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同样,西部地区的县乡村交通条件差距更大、经济更不发达,更需要大量的建设项目。因此,在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大项目,要合理地安排干线与支线的建设。要注重老、少、边、穷地区的公路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体现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支持社会的可持续性,交通建设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政治和稳定的问题。(待续)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