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制约了行业发展

时间:2023-07-09 23:20:01 | 作者:admin
 信息化、标准化是推动现代物流的两个轮子,而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别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标志。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第八届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上,十多位中外物流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针对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表示,当下的物流标准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亦成为现代物流兴起的瓶颈,进而强烈呼吁我国应尽快制定出自己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问题一    低标准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目前铁路、公路、海运、民航、工业部门物流系统形式多样,版本不一。这些标准在形成时是针对较低的流通水平,因此许多现有的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与缺陷,制约着现代物流的协调与运作,给社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问题。   问题突出表现在托盘、包装、信息技术等通用技术设备与标准上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国强举例说,在信息技术方面,由于货物条形码标准不统一,有的物流公司要为每一件进出商品贴上统一条形码标签,造成成本核算以及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的损失;再如托盘标准,目前ISO组织共制定了6个国际标准,我国于1990年公布的托盘标准共4个规格,过去由于托盘主要用于外贸,企业运用以欧洲、北美规格为主。而目前国内托盘使用量日渐增加,不少企业呼吁在4个规格的基础上进行增加。   问题二    产业间标准难统一   现代物流要求一套标准通行各个相关行业,但现行的标准化体系以部门为主,制约了物流各相关产业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的加强。   目前,除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管理机构,还有交通、铁路、民航、信息产业等代表政府的行业部门。而物流行业涉及的各个产业技术组织、科研机构则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各个行业中,对于标准的运作政府部门缺乏协调,而标准化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按照传统的分工在各自的产业领域进行标准化工作,相互之间难以交流和配合,也形不成统一的规划。   与会专家表示,这种落后的标准化管理体制,造成物流标准对政府部门依赖程度比较高,标准技术组织与行业协会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物流标准化的具体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往往长期得不到解决。   问题三    有效需求不足阻碍标准化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对物流标准化的实施也构成了较大影响。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在需要是巨大的。但是调查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实际营业额与物流市场潜在需求相比,仅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体制下形成了企业自办流通,不愿意依靠第三方物流的结构和观念;二是企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与劳动力成本即通常所谓的第一和第二利润源泉,都还有很大潜力。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追求的主要渠道与当务之急。   物流市场实际需求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物流标准化的实际运用。据介绍,国家标准储运单元条码颁布后,实际运用率不足15%。   问题四    发达国家标准不能照搬   与会专家指出,从总体看,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而经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可供我国选择的努力目标又非常高。面对这个巨大落差,一方面我国的众多行业及地方发展物流的积极性极高,物流业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各方面对物流的方方面面往往一知半解。   因此,与会专家的观点是,当前非常需要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物流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物流运作规范以及标准,从最基础的地方起步指导与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解决之道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已进入专家审查阶段   孟国强透露,全国物流标准战略规划和一批技术性通用性的物流标准正在加紧制定。   孟国强说,全国物流标准战略规划已初步规定了我国未来5年内的规划思想和物流标准修订总体框架,将基本解决物流相关产业的标准。此外,在积极准备对原国家物流技术标准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全国物流标委会正在组织力量抓紧制定物流企业分类、评价指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考察指标、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等一批通用性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其中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已经由国家标准委员会进行网上公示,正在进入专家审查阶段,该指标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及其综合服务指标都有明确的技术规定。另外,物流标准的新修订向服务性、管理性标准重点推进。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