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举措

时间:2023-07-07 17:40:01 | 作者:admin
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一、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   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它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1.在企业层面上:从生产型企业到服务型企业转变。   当前,单纯制造过程已不再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促进制造业加速服务化。在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中,主要业务已经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服务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占56%)。在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中,其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这些趋势从IBM、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等跨国公司向服务型转变就可以看出。   IBM,这家诞生于1911年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以生产穿孔卡片设备起家。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IBM的产品线逐步扩展到计算机、服务器、硬盘,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等多个领域,并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然而,1992年IBM亏损49.7亿美元,成为美国当时亏损额度最大的公司。这促使IBM将产业重点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和服务,这一过程是通过出售、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手段实现的。2002年后IBM先后将硬盘生产部门出售给日立公司,将PC生产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将打印机生产部门出售给理光,将复印机出售给柯达。   与此同时,IBM不断并购重组服务、咨询、软件等业务部门,先后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Rational软件、莲花公司、马士基数据等,不断加强其在战略咨询、中间件、数据库、网络管理等领域的实力。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出“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志着IBM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型。   当前,IBM服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5年的52%,而硬件制造下降到了27%(如图1所示)。   通用电气(GE)。通用电气以生产和销售白炽灯起家,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品逐渐扩展到电器和电子产品制造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到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式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到1976年,通用电气在全球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其85%的业务集中于制造业,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制造业企业。面对制造业竞争加剧的大趋势,通用电气加速向服务业转型。GE把冰箱、冰柜、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传统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中国等低成本国家的同时,将服务作为通用电气四大核心业务之一。20多年来GE公司已经从过去的制造业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公司”,2004年其63.2%的收入都来自金融、信息和产品等方面的服务(如图2所示)。   罗尔斯-罗伊斯(RR)。成立于1904年的罗尔斯-罗伊斯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引擎和汽油涡轮机制造商,并提供陆路、海洋和航空用电力系统。该公司的产品主要为飞机发动机,可用来装备西方各国制造的近70种军用和民用飞机。RR公司不仅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还为其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服务,并从服务业务中获取巨额收入。如它的“公务机服务”协议服务于由AE3007、BR710涡扇发动机等装备的公务机,支持新的和在役发动机,提供整机的修理和检查,以及发动机数据采集和分析,用户则根据发动机实际工作时间每月支付酬金。该公司在过去18个月中所宣布的民用发动机订单有大约80%都含有服务协议,且服务覆盖比例继续提高,使RR能在原本就已经很高的营业收入基础上获得稳步增长。目前,服务收入已占RR总收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达到53.7%(如图3所示)。   2.在产业层面上: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   企业微观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在产业层面上就表现为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百分比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如表1所示)。在制造业中,服务业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和国防领域:航空制造业中服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飞机、发动机及其他航空产品企业来说,售后维护、修理和物流等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也是企业业务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领域。航空和国防领域的企业是否能够赢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为客户提供所承诺服务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   汽车制造领域:汽车产业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采购、营销、物流、金融、租赁、销售、维修、养护、二手车交易、回收拆解等服务环节渗透。企业通过遍布全球各地的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这也成为汽车制造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消费品领域:消费品市场是制造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企业。iPhone在全球热销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灵巧的外观设计和方便的操作,更在于其音视频服务、地图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   工业自动化领域:提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是工业自动化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安全性是企业的基本做法。而根据顾客的具体需求定制服务,为自动化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正成为企业获得部分优势的新思路。   高科技和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在这一领域,任何机器设备的停工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因此,为设备持续有效运行提供的售后服务成为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普通和商用打印机的制造商,例如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与原始的打印机销售商相比,其更多的收入和利润都来源于销售墨盒和其他售后服务,此类服务已经成为公司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科学和医药设备领域:这个领域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有各种苛刻的要求,而这些持续不断的苛求提高了生命科学和医药产品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准。公司与客户签订的执行服务水平的协议,将风险和报酬都推向制造商,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3.从就业来看,制造业中服务业务所占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在很多国家,制造业工作的特性也处在变化中。这些变化标志就是在制造业中工人岗位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工人进入与服务相关的岗位。2002年OECD(经合组织)国家中,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例如:科技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办事员或者其他服务岗位。全体工人中只有约60%仍在原有“生产”性岗位上。   (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   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对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市场需求来看,市场需求正在从产品导向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转变。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对单项产品的需求,而是倾向于对一整套解决方案的需求。一整套解决方案往往涵盖的是“产品服务的综合体”,常常包括从规划、咨询、安装、维修到教育培训一整套服务。制造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要求,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客户的全面解决方案的产品供应模式。   2.从价值链环节看,高价值环节从以制造环节为主向以服务环节为主转变。   从产业价值链来看,能够决定产品差异化程度的环节往往是获利最丰厚的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在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例如研发设计;另一端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例如售后服务。于是,制造企业纷纷“打服务战”,进入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以便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取价值链多环节的利润。   3.从制造业竞争看,基于现代服务的竞争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标准化工业制成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容易,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增加,制造企业越来越难从数量相对过剩且缺乏差异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上获取竞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正成为制造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它是优势企业具有的不可模仿、难以复制、不能完全转移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4.从交易方式来看,客户交易正在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服务方式转变。   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发展变化,传统的基于一次性购买的短期接触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过程,甚至是终身服务的长期共生关系。在与顾客的长期接触过程中,生产者不仅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而且在顾客的参与下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满足其需求,这将促使生产者提供与质量、设计、文化、娱乐和环境等方面相关的服务,而提供广泛、完备的服务,满足客户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无疑是建立客户同盟、维护客户忠诚度的关键举措。   除了上述原因外,制造业服务业务具有伸缩性,在经济低迷时期,服务业务和零配件销售往往比主导产品、主流业务更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一旦在遇到全球性、地域性经济危机的时候,能够稳定企业总体收入水平。   二、制造业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得益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变革。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上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发展。   (一)研发设计信息化推动了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最大化,而研发与设计正成为创造制造业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研发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部分研发设计也从传统的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业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研究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创新了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推动了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越来越重要,影响和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产装备智能化促进制造与服务的有机融合   生产装备的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大,决定着整个工业化的水平,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最早的领域,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了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自通信、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取得群体性突破以来,各种信息技术首先应用到生产设备领域。随着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生产装备的检测、监控、自动控制水平大大提升,面对多品种、小批量及个性化的市场需要,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普及,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生产外包、质量控制等服务与制造环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物流现代化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   物流在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自动跟踪与定位(GPS)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成为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可对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实现对产品流动过程的有效控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正在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相结合,加快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也推动了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作业的高效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物流运作的专业化、物流量的规模化,从而提高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并降低成本。   (四)电子商务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模式,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为代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在线采购、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模式。生产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通过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深化企业间的业务协同,构建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生产体系,增强企业间产供销协同运作能力。采购和营销的信息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提供便捷有效的客户服务。   三、服务型制造发展带来的启示   在当前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一条服务型制造之路,这既是制造业内部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对这一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对于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树立融合的产业发展观是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工业化是由于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而引发的人类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产业发展的这一大趋势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需要人们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是工业发展道路和产业发展道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问题的判断、趋势的分析、规律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出台、规划的制定,需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准确把握产业转型的方向是寻求制造业信息化突破口的基本前提   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当前,制造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之一,制造价值链不断延长,产品愈来愈融生产和服务于一体,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型模式转变,并形成了服务型制造这一新的制造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信息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只有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才能寻求到制造业信息化的突破口。   (三)基于市场竞争引发的产业转型是制造企业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动力   从本质上来讲,制造业的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竞争需要而采取的竞争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化正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采购流通、交易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面对竞争的新格局,企业只有把握趋势、调整战略、应对变革,才能适应潮流变化。因此,应用新技术,推进转型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制造业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推进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创造激发企业内在的信息化需求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完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能,需要创造一个企业自觉、主动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环境。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