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思路和建议
时间:2023-07-07 16:20:01 | 作者:admin
近年来,在省商务厅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00年到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5亿元增长到161亿元,增长148%,年均增长12%,自2004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2位数以上增长速度,2008年增幅达到22.4%。 2008年,批零贸易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增长12.7%,占GDP比重10.2%,较2000年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2.7 %,占GDP的2.0%,较2000年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商业中心地位逐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以大型市场为龙头,中小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69家,其中消费品市场112家,生产资料市场17家,其他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40家,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家,年交易额达60亿元。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逐步加大,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交易中心为龙头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群,以亳州蔬菜批发市场、涡阳西城农贸大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群,以万福大市场、亳州工业品批发市场、蒙城牛群商贸城为龙头的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群,以蒙城汽车贸易市场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市场群。 (三)流通企业数量增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全民创业热潮的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全市批零企业达5533户,较2004年增加1868户,从业人员达55.8万人。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191户。以盖盛祥超市、商之都、金色华联、利辛粮油商厦、蒙城五洲华联为代表的零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长为商贸流通业的龙头。其中盖盛祥超市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目前拥有连锁店40多家,2008年销售额达1.8亿元,其总部大卖场单店销售额达9681万元,成为我市流通企业中的旗舰。2006年,金色华联超市(原上海华联)正式开业,短短2年时间内,在市区发展连锁店10余家,在乡镇发展连锁农家店70余家,2008年总店销售额达6029万元,成为我市超市类龙头企业之一。 (四)新型流通业态开始起步,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之都、上海华联、阜阳商厦等外来流通企业的涌入,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快速推进,我市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日益繁荣。截止2008年底,我市拥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12家(不含农资企业),配送中心18个,4年共建设农家店1800多家,已验收合格1024家,覆盖全部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极大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商贸流通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相对发展速度不够快,业态档次低,商业企业规模小,市场辐射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 (一)发展相对落后。亳州建市晚,底子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其他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 (二)结构不合理。商业网点整体层次偏低,存在小、散、乱的状况。从企业内部结构来看,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传统营销方式仍占主导,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所占比例较低。从企业规模来看,流通企业规模偏小,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只占3.4%,单店销售额过亿元的商场、超市还没有一家。 (三)工业对商贸流通业支撑能力弱。我市工业化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地区,工业品本地化生产不足,尤其是服装鞋帽、小五金等日用品生产几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贸流通业尤其是批发贸易业的发展。 (四)受周边地区挤压较大,发展空间受限。北有商丘、南有阜阳、东有蚌埠,这些地级市建市早,基础条件好,交通更有优势,商贸流通业发展快、档次高,对我市形成一定的挤压,分流了我市相当一部分消费,致使我市发展受限。 三、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路 (一)明确思路,做好规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广泛兴起。我市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市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已建议市政府借鉴上海、武汉等地的经验,委托物流权威机构为我市量身定做的《亳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专家的意见,全市上下合力,共同打造亳州的物流产业。 (二)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市的商贸流通业总体上可用“散、小、差”来形容。首先是资源分散,如万福大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金元宝商城,都以经营轻工商品为主,分居三处,万福大市场、金元宝商城面积大,设施先进,但人气不旺,设施闲置严重,经营效益差;工业品批发市场人气旺,但占地较小,设施简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没有发展空间。其次是企业小,目前我市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商场、超市,年营业额超2000万元的餐饮住宿企业尚无一家,省财政扶持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我市根本排不上。第三是差,主要是竞争力差,合肥百大、阜阳商厦、阜阳华联、蚌埠华运等周边地市的大型商贸企业纷纷到我市设立分店,抢占我市消费资源,但我市本地企业不仅没有到外市设立分店,甚至跨县区经营的企业都廖廖无几。如何解决这种困境,一是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产生集聚效应,如万福大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完全有可能进行整合,既发挥万福大市场的设施资源,又发挥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客户资源。二是指导同类同质的企业重新定位功能,发挥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如现有的8条商业步行街,应根据所处区段和位置,拓展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功能以促进尽快发展繁荣;三是扶持盖盛祥超市、金色华联超市等龙头企业,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其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农、工、商互相促进,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农业、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商互相促进的例子。一位老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走进亳州的商场、超市,看到的都是外地的产品,我们的钱都被外地人赚走了。此话不无道理,以商促农、以商促工,我们也大有文章可做。以市蔬菜批发市场为例,市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是省级绿色批发市场、标准化市场,但近年来蔬菜批发市场的发展脚步放慢了,商丘、合肥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远走在了我们前面。要大力扶持蔬菜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辐射力,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进而带动我市农业发展,向生态农业大市迈进。此外,中药材批发市场可促进亳州中医药产业的大发展,万福大市场可促进轻工产业发展,蒙城汽贸大市场可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等。 (四)提前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必将成为最主要的居住点。社区商业与社区相伴而生并不断发展,并且越来越成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相比,大部分社区商业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尚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如何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扩大内需,满足居民需求,吸纳就业?一是加强规划,改变目前社区建设中商业规划先天不足的局面,在社区建设规划中强制商业规划必须达到合理水平;二是加大社区商业业态结构的调整力度,重点配套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使业态和商品种类逐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三是保障社区消费安全,加大社区菜场标准化改造和早餐工程建设工作,积极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扩大品牌商品的销售,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安全消费、放心购物;四是提高社区企业服务水平,引进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服务手段,开展送货到家、上门服务,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和综合化的商业服务。五是拓宽服务领域,增加网点设施,增强吸纳就业的功能。 (五)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拍卖、典当等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对经济运行、市场秩序、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但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掺杂使假、缺斤短两、私屠滥宰、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违规现象仍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存在,扰乱了市场秩序,给消费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淘汰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 四、建议 (一)增强内贸管理力量。多年来,重工轻商,重外贸、轻内贸的思想存在,内贸管理力量一直很薄弱。2003年国家机构改革,以外经贸部为班底成立商务部,在商务部20多个司(局、办)中只有3个内贸司和1个整规办,省、市、县均沿袭国家改革思路,重外贸轻内贸,致使内贸管理力量极度薄弱,但实际情况是,在市、县两级中,内贸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远大于外贸,内贸管理工作所占比重要超过60%.人员力量和工作量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贸工作不扎实、不深入。建议增强内贸力量,有利于把内贸工作做实、做细。 (二)扶持政策要考虑地区平衡。例如省商务厅制定的《安徽省重点流通企业认定办法》中认定重点流通企业的条件,我市流通企业很难达到标准,无法和合肥、芜湖等发达地区相比,是否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平衡,亳州市能否筛选一家进入培育范围。否则将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三)内贸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强。一是从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要赋予基层商务主管部门更有效的手段,增强可操作性;二是从时间上,要加快法律法规出台的时间;三是从规格上,要多争取出台国务院条例,利于加强执行的力度;四是配套措施要及时跟上。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