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现代化阔步前进的军事物流

时间:2023-07-05 00:30:02 | 作者:admin
□本报记者 张华义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之际,我们向辛勤战斗在军事物流一线的人民子弟兵致以节日的亲切问候。当前,世界正处在迈向新军事变革的特殊时期,各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军事改革力度,并把强化人才队伍、武器装备、军事物流等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中军事物流建设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视。对此,我国当然不甘人后,在去年年底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我军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任务。这为我国军事物流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建军83周年到来之际,我军军事物流到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对此,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各大军区、武警部队、军队院校后勤部门的一些相关负责同志、军事物流专家、学者等,他们向人们展示了我军军事物流建设的巨大成就。 军民结合     成都军区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原部长曾云齐告诉本报记者,军事物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大趋势,一些军事强国,如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通过确立军民一体的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达到了强军的目的。     我国军事物流学科创立者王宗喜将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强调,要站在国家安全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姿态,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在广大军事物流专家、学者及我军全体后勤战线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军事物流一直在朝着军民融合的方向大步前进,许多成果在抗震救灾、反恐维稳、抗洪抗旱、国际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检验。有关专家透露,其中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些成果将成为国家标准。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一声号令,三军闻震而动。来自四总部、各大军区、海空军、二炮、武警共13万大军和5万多民兵预备役人员,从四面八方,千里驰援,分布在西至理县、北至青川近20万平方公里广阔地域。曾云齐部长表示,13万大军轻装急进,从某种程度说:“部队一到灾区,也成了灾民。”吃、穿、行、用等问题特别突出。因而与抗震救灾同时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民融合式军事物流“大会战”。     全程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军事物流任务,并一直致力于发展军民融合式军事物流研究的成都军区联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参谋王锐告诉本报记者,在抗震救灾保障中,我军依托社会资源一次性紧急筹措了2亿多元的各类保障物资。在战役层面上,我军成立了军需物资油料保障指挥组,负责协调军地保障力量与保障关系,统一筹措和发放物资。责任区层面上,按照5个救灾区,组建了都江堰、德阳、绵阳等多个协调小组,靠前指挥,协调军地保障关系。任务部队层面上,先后派出工作组200余人次,深入一线,衔接关系,畅通联勤保障渠道。另一方面,横向分类理顺支援保障关系。派遣专人加入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归口协调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物资应急支援保障关系。同时,通过纵向指挥保障关系与地方保障力量横向并联,形成了军地整体一盘棋,确保了军民融合保障有序运转。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方式可以使部队还在机动途中时,就能确定与相应保障单位的对接保障关系,真正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据王参谋介绍,2008年5月14日,当某师从彭州向都江堰机动时,保障单位提前1个小时将部队急需的方便食品和饮用水送达约定地点,成功实施了拦截保障,在成绵高速路口,将3000双手套交给了海军陆战旅。     王锐参谋介绍说,汶川抗震救灾的许多经验在今年的玉树抗震救灾及当前的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如王参谋所说,在玉树地震发生不久,记者与抗震救灾中国国际救援队取得了联系,他们当天便携带最先进的各类救灾设备飞抵玉树。在他们抵达玉树不久,该队队员张务宽与本报记者通话时透露,除了军用飞机不断起降运输救灾物资和人员外,东方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都抽调适应高原飞行的改装机型支援灾区。除此之外,各类军车、民用车源源不断地将各类救灾物资、人员等运往玉树。     在汶川救灾、玉树救灾、抗旱救灾、抗洪救灾等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军民融合式物流方式还在我军担负的印尼海啸救灾、巴基斯坦地震救灾、美国飓风救灾、朝鲜洪水救灾等国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技术支撑     现代军事物流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军队打胜仗,目前我军最紧迫的任务是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作准备。因此,军事物流信息化无疑也成为当前我军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化战争点多、面广、节奏快等特点,决定了军事物流必须在战场实施快速准确的保障。当前,网络通信技术、无线电频率标签、条形码技术、识别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物联网等在军事物流领域已广泛运用,使得精确调动各种保障力量成为可能,精确化保障成为现实。军事交通学院的李新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物流尖端技术在我军都有部分应用。     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根据上级试点建设规划,与军内外科研院所携手攻关,构建起装备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了以中心网络为支点、“网-站-点”动态协同的信息管理新模式,使信息流、物资流、业务流并行流转,实现了可视监控、实时传输和智能化管理,在军事物流信息化这条大道上探索出不少经验。     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后勤保障的“加速器”,更是“倍增器”。为此,他们采集战时后勤指挥、人员装备、军需物资、运输油料、卫生等各种类别8700多种基础数据,录入部队信息化指挥系统,实现了后勤指挥与部队指挥系统软件的一体化;对营区和野战条件下物资器材实施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努力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引入物资管理条形码技术,开发了伤员自动检伤分类系统,实现物资储存、发放和管理的数字化;做到随时随地将最新、最尖端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在部队实战中接受检验。从而做到了使部队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蜕变。循着保障体制一体化建设的这个突破口,近年来该集团军加强“外循环”建设,与联勤部队、省军区、友邻部队、战区海空军部队等单位建立起三军联合保障、军地协作保障机制;建立联合指挥、联合作业、联合通信、联合行动等机制,推动一体化建设向“主动联、全面联、全程联”转变,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做足准备。     武警某部后勤部部长冯道科告诉本报记者,该部深入贯彻落实胡主席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当前信息化物资保障需要,立足新时期军事物流建设实际,搞好统筹规划,注重信息综合集成,优化物流配送模式,科学地搭建了一套实用、管用的军事物流信息化保障体系。这套系统先后保障了以执勤处突、反恐维稳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军事经济学院教授、军事物流信息化专家刘筱兰则强调,在我国军事物流信息化过程中,“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无疑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了解到,“北斗”在物流过程中不但可以定位,还可以进行短报文通信和精确授时等。在军事物流及灾后应急物流过程中,以“北斗”定位系统为主、兼用无源“北斗”和GPS等定位手段的系统已在我国初步应用,并可以确定机动装备地理位置信息,能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当前位置和车辆运行轨迹,提供行车导航等功能。王锐表示,“北斗”系统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反恐维稳等各类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充分应用,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认可。而国防大学张召忠将军更是胸有成竹地表示,中国“北斗”将来肯定比美国GPS更适用。     依托信息技术,军事物流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并从理论、系统、平台、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理论方面,军事物流已从过去注重数量的管理,转换到注重速率的管理;从过去注重单一环节或设施保障效果的管理,转变到注重协作、资源共享的集成管理;从过去只注重战争保障转变到注重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与平台方面,结合军事物流业务环节多、服务范围广、物资种类多等特点,为推进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相互支撑,杜绝系统隔离和数据孤岛现象。 全面发展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随着军事物流不断深入发展,必将会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曾云齐部长告诉本报记者,人是科技进步的最终动力。目前我军许多的物流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军地通用性,具有搞好军地技术人才融合的先天优势。专业技术人才,除了通过军事院校、部队实践和自学成才等途径之外,应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力度,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通过委托培养、联合培训等方式,把军需物资油料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融合。建立和完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在军民通用等领域内,加大人才互相交流学习锻炼,共同使用的力度,切实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     标准化建设也是军事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后勤工程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姜大立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我军制定的标准化体系,整个体系已经完成了,部分标准还在进一步完善中,等专家鉴定后马上就要在全军颁布了。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实现物流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减少环节转换中的无效运作,提高物流效率。比如在仓储和运输中制定统一的标准,就不会在配送中因为两者不一致,在出库时必须对存储单元进行包装转化,然后再装车运输,这样无论是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提高。标准化的实施就是为了实现军事物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调运行。据了解,目前军内已出台了一系列标准,比如军队自动化立体库建设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等,通过标准的制定,确保军事物流设施设备的军事特点和与民用物流的融合。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