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战略的物流信息化新主张
时间:2023-07-04 02:50:01 | 作者:admin
□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舟君 2009年12月12日,随着国务院正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国家开发战略,这个涵盖江西省30%国土面积、50%人口、60%经济总量的经济最活跃区域,正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开发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中国古代军事物流最朴素也最重要的物流理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93家工业园区、3万多家上规模生产制造企业,正面临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现代化生产制造企业落户兴业的大好机遇,如果前期没有进行准确的物流定位和信息化战略部署,克服地处中部内陆地缘劣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给后续物流系统的再优化带来困扰,而这一优化过程则伴随着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物流运作体系的完善以及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平台的全程实施。早在2007年,这种探索就已经在鄱阳湖现代物流园开始实施,传统产业同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媾和也由此展开: 首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规模经济的发展带来物流信息化的新需求。 产业集聚、科学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重点。随着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战略的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将规划建设光电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优质钢材深加工产业、炼油及化工产业、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在产业基地内,存在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处于生态经济区核心的鄱阳湖现代物流园则通过整合资源,使组织分工更为明确,交易费用更低,从而使这种聚集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这种协同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不仅生产制造企业走上规模化扩张之路,而且众多企业彼此分享外在的信息资源,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集聚经济效应。其中,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信息化的有效融合,使供应链完成从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的协同,并将这种集聚经济的效益发挥到极致。 从鄱阳湖物流园2009年度经营情况来看,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有限公司在实施“两业”联动信息化平台工程后,当年实现物流收入8447万元,上交营业税金274万元,营业利润1464万元,税利合计1351万元。预计2010~2012年,通过建设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群产业“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将使物流费用率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降低至8.5%左右,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费用减少近亿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制造业发展增添后劲。 其次,作为信息密集型园区的全新运营管理模式。 一旦企业选择了信息化战略,一系列技术层、应用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凸显,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总经理、信息部以及部门经理之间热烈讨论的议题。事实上,矛盾的产生往往集中在信息系统的自身完善还是人的因素的改善、信息密集与传统操作流程的主从关系等等。 而鄱阳湖现代物流园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则表现得甚为灵活,基于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考虑,将信息密集型同资源密集型良好组合,从而创建出“物流业务网上直销,物流实体全球连锁”的独特商业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3家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为服务目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分散在工业、商贸、物资等部门及社会闲散物流资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并采取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构建面向全国各省区专线网点,形成主干、支干、线、点广泛覆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达到服务集成化、运输网络化、流程科学化、操作标准化、作业机械化和业务规模化。同时,通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贴身式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将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资产、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原料采购、运输、仓储等一体化运作,创新物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其二,以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物流信息、信息交换、安全中心三大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的EDI模块、完美的找车功能和配货功能组成的发送模块、GPS运输过程控制模块、运输系统管理模块、基于优化原理MIS库存管理模块、客户服务模块等。由这些功能模块将货品信息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并完成传统交流方式(电话、传真)无法完成的间接交流,如信息匹配,信息跟踪监控,信用担保,海量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包括交易情况的数据累积转化为信用评估体系、供需情况的分析匹配、市场导向的经营调控),信息流转过程的跟踪与控制(包括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流,供应商内部信息应用系统与平台对接,通道加密、终端动态密码、电子签名等各种安全认证手段)等,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同时,通过电子交易降低产业链内中间交易成本,并收取服务佣金作为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盈利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极大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其三,将物流实体与信息化无缝链接。在物流园与客户达成战略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物流实体网络及构建生产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系统、业务管理系统、金融结算系统、信用评级系统及公共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化电商平台贯穿交易、货代、运输、配送、仓储、决策、物流跟踪、信息发布和查询、报关报检管理等物流全程业务,并通过国内领先的HUB模式实现多层次物流信息平台与ERP系统无缝对接。从而使实体物流网络同社会化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形成有效媾和,解决物流信息化领域内一直悬而未决的零散需求与零散供给无法有效匹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达到降低集群产业物流费用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联动物流企业发展的多重效果。实现物流需求、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终极目标。 第三,知识管理开创信息化革命的美好未来。 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应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技术层。包括基础网络架构,OA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条形码,RFID,GPS技术等。第二层是运作执行层,包括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流程管理(PM)与事件管理(EM)等应用系统。第三层是计划协同层。包括供应链计划和网络设计,需求计划和高级计划高级排程,以及B2B业务集成应用等。第四层是战略决策层。 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大多是线性流程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前三个层次的问题,但对于战略决策层,却没有太多的软件系统可以帮助经理们做出决断,比如:信息于供应链中出现断层及延迟情况;计划活动不同步和闭合回路;对突发事项缺乏可见性;企业间流程缺乏优化。这些问题导致了信息部分流失、前置时间较长、供应不稳定、准时发货率低、产品质量下降等。所以,目前我们采用了网络流程模式,即HUB模式。将供应链上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分销商等)集成在一起,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同时实现了VMI管理模式与JIT及时配送的结合,从而达到实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用HUB模式来规划物流园,是从现时的线性流程改为以贸易伙伴为中心的网络流程,并配合物流园规划设计,令生产线运作流程更为流畅,从而为供应链各相关方创造最大的协同效应。 对物流企业而言,将信息化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关键因素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成熟和管理的完善,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对知识的管理,因为“人”的因素在信息化系统中几乎具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如何使人为因素对信息化流程和决策判断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课题。对于鄱阳湖现代物流园而言,关注“人”的因素,或者说对知识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五步骤: 第一步: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编码化。 将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在知识库中可以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存贮,实现编码化。目前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的编码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隐性知识往往涉及到成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不便于知识的格式化因而在供应链知识库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为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协调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第二步:完善企业知识网络。 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供应链内建立交流的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为远距离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建立起供应链的内部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信息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邮件、声音邮件、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 第三步: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 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能。然而在供应链中,由于各结点企业的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经常无法达到完全的信任程度,这就给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带来障碍。建立信任机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机制保证环境下,使供应链各成员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第四步: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 第五步:建立好的激励机制。 一名掌握很多知识的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却没有在企业内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的,无论如何对这名员工是一种打击。因此整个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的人会有相应的回报,而且知识的价值越高这种回报也越高。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