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物流大跨越
时间:2023-07-03 04:30:01 | 作者:admin
□本报记者杨紫 提起物流,就不能不提到军事。因为物流概念是首先在军事领域诞生的――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首次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并由此逐步发展、衍生出了完整的物流理论。因此可以说,军事物流一直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沿阵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军事物流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坚持从长计议、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为我国巩固国防、加强军队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深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军事物流处在探索阶段,军事物流相关专业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物流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下,以手工操作为主;信息化程度极低,管理方式以经验型、粗放型为主;仓库功能单一,基本上是“看物守摊”,只能按上级调拨计划进行简单的物资收发。 1990年,我军某仓库与沈阳某条码公司合作,在军内首次开发了物资管理条码系统,逐步开始尝试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此阶段可以说是军事物流的萌动阶段。 1978年以后,中央军委曾先后多次提出有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当年11月,中央军委领导人等相继对后勤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1983年11月,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完备的、战斗化的现代后勤体系”的建设目标。 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勤现代化建设道路,全军后勤系统积极稳妥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1982~1984年,展开了物流系统大调查,为全面改革做好了准备;1985年,后勤工作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和军事效能为目标,做到 “人少要把工作做好,钱少要把事情办好”,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和军队战斗力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创了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3年,总参、总后联合组织在济南军区进行了后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1985年,处于战略纵深的后方仓库统归后勤部直接管理,组建了负责领导和管理战略仓库的基地指挥部,负责战略物资支援任务,从而明确构建了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供应体制,形成了三级衔接的物流体系。海军系统在整编中撤销了舰队后勤部,物流供应体制由原来的四级保障改由海军、基地、部队三级保障体制,从而大大缩短了对海上主要作战部队的物流保障距离和时限,提高了物流效率。与此同时,按照建制保障与划区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原则,在陆、海、空物流机构和设施不改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了物资代供、伤病员相互代医、通用设备相互代修的试点工作,初步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物流格局。这种以“三代”为主要特色的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物流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整个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也为三军联勤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2004年7月1日起,又在济南军区启动大联勤试点体制。大联勤体制突破现有联勤保障模式,建立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通专保障统一组织的大物流系统。基本实现了四个一体:一是联勤机关三军合编,二是保障内容三军一体,三是保障力量三军一体,四是保障渠道三军一体。大联勤的实施优化了军事物流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机制。传统上,我军实行的“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后勤保障模式已被突破,扁平网状的物流体系已初见规模,大联勤的实施为现代物流最新理念和技术的应用破除了体制和机制障碍,有利于军事物流各环节的有机融合、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物流的效益、程度和灵敏度。 完善规章制度 修改完善的物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军事物资供应消耗标准,是军事物流建设的重要工程,对于保证军事物流规范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以来,我军后勤先后制定颁发了《军械车船维护管理费和油料管理器材费试行管理办法》、《全军作战物资消耗标准和消耗限额》、《全军油料品种储备问题的规定》等规章制度。特别是2001年,颁布了系列配套的工作条例和战斗条令,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起到了奠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这些条例、条令以及管理规定和技术操作标准的实施,既体现了物流运作的一般规律,又紧密结合了物流运作的一般规律,还与军队的后勤实际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如军队物资包装标准、军用物资编码、军队后方仓库安全管理等,都从理论技术与物流实践的结合处规范了各种行为准则,既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军物流实践的经验教训,又追踪应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990年以来,我军物流系统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在物资采集、运输存储、包装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普及应用,大大加强了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在充分巩固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集合阶段,行业性的系统整合已初见成效;二是军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新成果,仓库管理公用物流平台、航空器材管理系统等的颁发、推广使用和不断优化,为全军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奠定了基础;三是信息化建设的试点成果走向应用,服务于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的采购信息平台也联网成功,并在军地采购中得以应用;四是物流信息技术,尤其是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核心的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层次不断延伸,技术水平不段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物流信息处理、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 不断创新发展 引入目标管理。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我军物流管理领域,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不断涌入。1978年以来,目标管理率先闯入军事物流系统,各级后勤机关和部队以及仓库、院校,都相继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以明确目标、分解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实施和考核为主线,建立起环环相连的目标管理工作链,形成了工作有序,查有标准、事前监控、总结提高的新型管理模式。随着这项新型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深入展开,我军物流系统的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其管理效益日益提高。 历经20多年的管理实践,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日渐深入人心,军事物流管理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改革日益深化,向管理要效益日益成为广大军队物流工作者的共识。在评价物流管理绩效方面,彻底摒弃了过去那种单靠定性分析确定优劣的做法,开始应用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建立评价模型,从而大大提高了绩效评估的精确性,使评价工作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并一次优化物流方案,构建物流管理模式,大大促进了物流管理效益的提高。 强化物流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1990年以来,随着现代物流概念的引入,我国物流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在军队后勤系统,为了解决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开展了物流智力开发工程。 1984年1月,解放军后勤学院成立了全军第一个仓库教研室,承担全军仓库领导干部的轮、培训任务。该教研室创编了《军队仓库管理学》、《仓库目标管理》、《军事仓储学》等系列教材,并于成立的当年便开办了军械仓库主任培训班,从而拉开了正规培训仓储人才的序幕。1993年,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首创了军事物流学科,出版了第一本军事物流专著《军事物流概论》;2003年,创建全军第一个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这些重大的学术活动开创了军事物流的春天,迎来了军事物流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时期。此间,我军先后进行了大联勤改革、社会化保障,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军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军事物流的成长壮大。 此间,形成了中国军事物流教育的突出特点:一是院校正规培训与部队后勤训练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机关、院校、科研机构和部队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育才的新格局。二是不断开拓办学思路,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地方企业相联合,共育军地物流人才。军地物流具有兼容性,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相同性,这就决定了军队院校完全可以走出校门,与地方同类院校相联合,共商育人大计。同时,还与地方物流企业挂钩,选送优秀军队物流人才到企业去实习,既为地方企业输送了人才资源,又得以在企业一线锤炼军事物流人才。这种双赢互利的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军地物流人才联合培养之路,发挥军地院校各自优势,展现了军事物流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开辟军地物流。军地兼容、军地一体化的大物流是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战争准备需求较大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目前,随着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军地物流一体化也向纵深发展。一是物流外包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除基本物流业务外,饮食和住房保障也进一步深入,机关和军事院校的后勤部门,纷纷采用承包和租借的方式,将食堂承包给地方企业和个体户,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军地通用物资的采购,也向地方企业敞开了大门,各专业物资采购部门,统一制定采购目录,公开招标,为企业搭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三是军地物流联合实施物资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了新突破,更多的企业、政府参加了军地物流联合实施军事物流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部分企业参加了军队组织的军事训练、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使军地物流一体化由理论逐步走向实践。 2007年,中央军委颁发了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 “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全军上下纷纷采取积极行动,贯彻落实 《纲要》,推动了军事物流的建设,我国的军事物流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