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金融物流的误区

时间:2023-06-30 12:40:01 | 作者:admin
□管映     金融物流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所谓时髦的新概念,很多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都应该有过接触,甚至有过实际应用和操作。金融物流,即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金融物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各行业对金融物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以及认知的有限性等原因,导致在认识和运用中,对金融物流存在颇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既有来自推广金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也有需要和应用此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些误区如不尽快予以澄清,会严重影响金融物流服务业的普及和深化,从而导致大家的误解和排斥,最后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此,根据实际业务所积累的信息,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有代表性的误区,希望能给各位同行一些借鉴和参考。 只知内涵 不知外延     事实上,任何一个理论或概念的提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和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相关。时间在流逝,环境和条件在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僵化的去理解某种概念。金融物流服务这个概念在早期实践中,一般是以仓单质押或相类似的形式进行推广和应用。最简单的仓单融资是由借款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达成三方协议,借款企业把质物寄存在物流公司的仓库中,然后凭借物流公司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根据质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质押的货品并不一定要由借款企业提供,可以是供应商或物流公司。但发展到今天,仓单质押方式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银行审批的不确定性,质物周转的不灵活性等问题,迫使物流行业创新其他模式来优化金融物流服务。例如,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同,把金融物流运作模式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和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又可分为传统的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资产流通模式又可分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等;综合模式则是这两种模式比较高层次的综合运用。这还仅仅只是基于金融机构参与融资的模式,还有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花样就更多了,如订单融资,保险融资等。以上说明金融物流的服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因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演变出更多的模式,其外延可以无限扩张,切不可以停滞或狭隘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金融物流,否则就是人为限制了金融物流在更大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 重金融 轻物流     金融物流是金融创新和物流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它区别与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地方在于,它必须借助物流在流通领域的资源整合来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而传统的物流业在弱化传统的运输职能后,必须依靠金融的力量,进入企业的实际业务,甚至是核心运营层面,成为企业不可替代或难以取代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获得更大的综合收益。因为当企业的 “钱”和 “物”这两条生命线,被一家物流企业所控制的时候,其实两家企业的命运已经紧紧的绑在一起。但在实际业务中,有些物流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财力背景,或借助银行庞大的授信额度,甚至是因为手边正好有一大笔闲散资金等原因,才想到投入金融物流领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设计金融物流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果按照这一思路发展下去,对于这些物流企业而言,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变成一个单纯的垫资平台。而一旦经济危机效应削减,或融资环境又宽松起来,这些物流企业必定又要面临出局的结局。事实上,在金融物流的框架下,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只会更高、更细。如前所述,当两家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企业势必要将部分内部的资源或信息开放给对方,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企业更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来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例如从原材料的下单采购、运输、报关,到成品的仓储、分销、结算等。所有这些环节以前可能是分给若干个物流企业分别执行,但现在却要归集到一家来完成。换个角度来看,由于两家企业的利益绑在一起,因此作为企业,它也需要对方操作上更加公开透明和智能化,这也迫使物流企业不仅不能弱化物流功能,反而要增强和扩展其功能。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物流企业沦落为垫资的角色,或自身定位的局限性,在设计方案时,要么牺牲企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把业务模式设计地过于简单,从而丧失了很多的利润来源;或是只承接很少的一部分对自己有利的服务环节,将硬骨头扔给企业自己想办法解决,造成企业的综合成本和风险上升;再或者勉强都接下来,但是以层层外包的方式处理。这种方式有好有坏,问题在于发包的物流企业先天不足,自身没有能力做好全程的监控和协调,尤其在危机处理方面的行为缺失,企业常常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被弄得焦头烂额。因此,做好物流服务是基本功,否则再好的金融服务也只是空中楼阁。 粗放有余 精细不足     不可否认,某些物流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仔细想想,还是让人难免有粗放有余,精细不足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缺乏创新意识方面。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物流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一个平台型的服务角色,它很难做到对一个企业的各类需求的深度挖掘和探索,这也许是所有物流企业的通病。如果不是实力和规模强大到一定程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甚至连想都不会想到,这决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大家都比较倾向于在同一类模式下设计方案,例如你建仓库,我也建;你租车,我也租,而始终无法跳出原有的模式,去寻找差异化的地方。但只要做认真的对比和研究,一定会发现各行业,甚至同一行业中各企业的需求都存在很多差异化的地方。例如某些电子类的出口企业,除了有正向物流,还有很大的退运翻修的逆向物流业务有待开发;例如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出口企业因为资金紧张导致供应链的断裂,如何帮助企业把供应链延伸到海外等问题,都值得物流企业去探索,帮助企业寻找出路。只有真正换位思考,占在企业的角度去想问题,才有可能在金融物流领域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金融物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定要避免各种误区的干扰。无论对于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只有坚持认真踏实,进取创新的心态,才能获得最终的 “共赢”。     (作者系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商务物流中心副总经理。)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