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急物流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3-06-29 09:40:01 | 作者:admin
□马有明 据了解,应急物流国家标准最快2010年年底形成初稿,明年有望正式出台。标准出台以后,将对日常的相关企业作出 “应急物流”资格认定,形成系统预案,这样在各种应急调遣时将更为快速、专业和准确。 今年以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部分受淹,受灾人口达1.2亿,直接经济损失1524亿元。近两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灾难的发生,将应急物流推到灾区救助的最前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自然灾害、疾病流行、恐怖事件、重大活动等都可能成为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 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情况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成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生命线”。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很“年轻”。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开始重视应急物流的研究。2003年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就尝试与杂志合作,开设应急物流专栏,集中刊登了十几篇应急物流的研究文章。 此后,我国军事物流创始人、著名物流专家王宗喜教授积极倡导成立应急物流研究机构或行业机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11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成立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王宗喜教授任主任。在应急物流领域,这是国内第一个行业组织。 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向物流学术界发布了《中国应急物流科研指南》。2008年3月18日,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一场“应急物流高层研讨会”,20多位国内物流专家就突发自然灾害中的应急物流作了演讲,并给国务院应急办提交了一个关于加快应急物流全面建设的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比较重视应急物流的建设,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立项,专题研究中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问题。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将承担此项课题的研究。 突发事件出现时,相关部门对交通线路的掌控、维护和抢修,以及临时场(站)的建设,我国尚无法规性文件进行规范,应急物流运输仍“无法可依”。 对此,中国首部应急物流国家标准正在编写之中。据参与标准制定的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标准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应急物流选用参与企业标准、应急设施设备标准及应急包装标识标准等三部分。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应急物流经验,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如应急物流的流程建立、账务管理、救援物资接收和发放、如何让救援物资效益最大化等。因此,在标准的编写中,15名专家将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汶川经验”写入标准,让“汶川经验”升级为国家标准。 据了解,应急物流国家标准最快2010年年底形成初稿,明年有望正式出台。标准出台以后,将对日常的相关企业作出“应急物流”资格认定,形成系统预案,这样在各种应急调遣时将更为快速、专业和准确。 实践中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应急平台系统的不完善影响救助效率。应急平台系统的完善有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天,因为缺乏统一完善的应急平台系统,救灾物资的分配出现了多种渠道分发和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东介绍,国务院应急办曾于2005年拨款1.5亿元研发安装各种应急平台和设备,但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前线出现物流调度混乱,应急平台无法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二是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当灾害来临,因为缺少应急预案的预备方案,难免会影响救援的时间和效率。临时紧急召集制定救援计划,导致各方救援物质和救援人员缺乏协调性,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度,彼此之间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缺乏沟通和了解,容易造成救援的混乱和救援工作延误等现象。 三是国家的储备仓库严重不足。中国的救灾物流管理体系中,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物资。配送物流中心过于集中在10个城市,仓库储备的物质单一,只是帐篷、棉被一类,国家储备仓库严重不足。 四是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第三方物流在工业物流上已被广泛运用,但在应急物流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输和配送、仓储管理等功能,造成救援效率低下。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质的供应是多方面的,单一依靠政府来配送会导致救援的延误,可以让第三方物流参与到配送的队伍中来。 五是缺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应急救灾人员。部分部队官兵缺乏应急救灾的经验,无法正常实施开展救援。在汶川地震后5月21日,中国的军队系统利用空中运输力量向灾区空运、空投了2482吨各类物质,部分解决了救灾应急物流的问题。但也存在着由于缺乏应急灾害救援的经验,空投失败以及包装不够完善引起的物质损害或受潮,更加悲痛的还有飞机失事等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部队对应急灾害的救援经验的缺乏,空中运输力量、投送能力、物质包装等运输配送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 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建议 一是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平台。 应急信息系统平台是应急物流的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保证信息畅通,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救助。汶川地震之后,上海迅速构筑起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网络,由上医、纺控、光明、良友、百联等生产销售企业与交运、上航、东航、铁路、扬子江快运等运输企业,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及时配送应急物质,平均10小时完成一批救灾物资从存储地出库装箱、到机场或铁路的装机、装车发送的全过程。同时未来希望加快发展雷达卫星技术来支持建立更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该项技术通过云层和雷雨都可以清晰拍到地面图像。未来5~10年,中国的空间技术将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二是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加强救灾物质的应急采购。 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将大大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效率。一方面,在一些灾害经常发生的城市建立长期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储备应急物质和配送;另一方面,每年根据地质气象的预测准备应急预案,成立临时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或与辐射范围内的专业化配送中心整合, 将社会团体和民众捐助的各类物资集中分类、包装,实行整车运输、专列运输,来提高效益控制救灾物资运输成本。 针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提前准备好救灾帐篷、方便食品、衣被、纯净水、粮食、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以提高应急物质配送的时效性。将救灾物质按需求情况的先后次序配送,重要的关于大宗民生,生死存亡的先配送;为避免救灾物质的配送混乱。因此对应急救灾物质要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按生活必需品、医药品、食品、运输设备类分类管理,做好入库、出库、物质发放签收的统计工作。 三是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多项功能,采取多式联运。 学习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让灾民物质发放点直接与救灾物质供应商联系,大量物质的配送由第三物流公司负责,高效管理;通过仓库临时储存了大量灾区急需物质和非急需物质,随时发放给受灾地区,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完善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平时各自经营正常的商业活动,发生需要应急物流配送时,可以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指示,统一运输、配送、仓储管理。 四是加强应急物流知识普及和预案演练。 在平时加强民众对应急物流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应急物流的重要性,基本知识和应急方法,让专业物流人员了解应急物流的目标任务、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应急意识,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学习日本、美国防救灾工作的经验,做好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均设有不同的预案和救灾方式。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迅速转联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需求接收和发放救灾物资。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