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江: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
时间:2023-06-26 20:10:02 | 作者:admin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 ―― 中国物流业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陆 江 (2008年11月28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探索与实践的30年,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30年。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我国现代物流业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望前景,理清思路,对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全面、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物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与成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理论探索、实践起步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进而向城市推进,引入外资。伴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三中全会前夕,国家物资总局牵头,组织了国家计委、财政部、山东省等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大专院校考察日本物资管理,首次把“物流”概念介绍到中国。之后,一些专业刊物出现了介绍物流知识的文章。1984年8月,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研究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物流理念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开始研究现代物流理论。物流有关的著作相继出版,物流讲座和研讨会陆续举办,物流知识得到传播和普及。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逐步减少,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办“为企业服务的原材料配送中心”。随后,物资部在无锡、石家庄、沈阳等地开展物资配送试点。传统运输、仓储、物资、商业、货代企业,探索新的流通模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带来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出现了专业物流企业。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现代物流,各类研讨会、论坛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组织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提出,“要把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外资物流企业“抢滩”中国。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出现了“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重视和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各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推进物流业发展。2003年12月,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物流业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第一,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GDP年均增长9.8%,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5万亿元,增长了67倍;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17万亿美元,增长了104倍。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大,为物流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基础。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由1991年的3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5.2万亿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2%。物流业增加值,由1991年的185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7万亿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14.8%;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占当年GDP的比重为6.9%。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1991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8.4%,下降了5.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物流企业迅速崛起,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市场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一是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国储运、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二是快速发展的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顺丰速运、远成集团、长久物流、南方物流、九州通集团等。三是一批生产或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原有业务为基础向社会扩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供应商,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以及大庆油田、开滦煤矿的物流公司等。四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日本日通、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德国邮政等相继进入。2007年,外商在我国物流领域投资项目达到6996个,占外商在中国投资项目个数的18.5%。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我国已经出现了经营规模超千亿元的物流企业,2008年度进入前50名物流企业最低主营业务收入已达8亿元。 第三,制造业和商贸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 生产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资源整合,业务外包。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物流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以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快速发展,传统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物流功能。到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连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率已达50%;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近1.7万亿元;综合型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9521.9亿元。2007年,亿元以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成交额1.5万亿元,大多数采取了贸易、加工、配送等一体化运作;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1991年以来,全国累计投入物流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8万亿元。到2007年,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7.8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基本贯通。我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内河及沿海已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8万个。2007年,我国已有14个亿吨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4.1亿吨,已陆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到2007年末,我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234万公里,定期航班通航国内146个城市。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5.45万公里。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我国共有仓储企业10177个,仓储企业资产总额达2578亿元。 10年前开始出现的物流园区(基地)发展很快。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近的调查,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基地)约为47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122个,占25.7%;在建的219个,占46.1%;规划中的134个,占28.2%。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如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传化、山东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综合物流园区等,已成为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 第五,物流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我国物流业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改造、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国内1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支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以行政监管为职能的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行业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始出现,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取得实效,公路配货信息平台在减少车辆空驶,提高运输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条形码、智能标签、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中国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参与物流信息化运作,移动电话成为获取物流信息的便捷通道。 我国物流设备和技术条件极大改善。到2007年年底,我国叉车产量达13.9万辆,自动立体仓库保有量超过600座,流通中的托盘数量约为9亿个。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占27%,在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出线的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在政府部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下,物流行业各项基础性工作全面铺开。2003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按照国家标准委等八部门《2005-2010年物流标准发展规划》,至2008年9月,全国物流标委会以及全国物流信息标委会和其他物流相关机构已完成、正在编制、已立项计划编制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公布了370家经评估确认的A级物流企业。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批准建立“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报表制度”。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向国内外发布统计结果,部分省区市物流统计工作启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及“全国公路普通货物运价指数”相继建立并定期发布,我国物流统计工作体系已经形成。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成立。相当于省部级奖励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002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开始建立,物流行业信用企业等级评定工作已经开始。经人事部批准,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首次进行评选表彰,受表彰的个人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第七,物流研究、科技、教育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物流专业研究机构快速发展,目前分属不同部门的专职物流研究咨询机构达100多家。物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述。2002年创立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我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物流概念引进以后,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较早开始物流研究和教学工作。到目前全国已有308所本科院校、近600所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70万人。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自2003年11月开展以来,已有10.02万人参加了培训,其中6.1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物流新闻宣传工作出现新局面。物流领域第一份专业报纸《现代物流报》2005年9月创刊,《中国物流与采购》等物流类专业期刊已有30多家。物流及相关网站预计目前国内有3000多家,物流信息得到广泛传播。2004年,由联合会组织专家学者起草的物流科技发展规划,已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第八,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国务院和各有关部门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2005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国家发改委起草拟定的《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由14个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研究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发展;财政部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给予支持,研究建立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财政支持政策;国家税务总局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税收试点改革,着力解决物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国家工商总局采取措施,方便物流企业登记注册,整顿和规范物流服务市场;铁道部筹划建设铁路物流中心;交通运输部部署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工业与信息化部积极推进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海关总署推行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改革,批准设立各类保税物流场所,建立“电子口岸”,促进提高进出口物流效率。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区市政府普遍建立了由主管省市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现代物流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分别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与支持,各相关行业协会联合与协作,广大企业和职工努力工作的结果。在回顾总结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和成绩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为物流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及旗帜性企业;不会忘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教学研究机构、新闻单位及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不会忘记为中国物流业发展默默奉献的广大企业和职工。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二、中国物流业三十年发展的经验和体会 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物流理念的基础上,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相结合,逐步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与传统手工业并存;现代化大生产与个体户小生产同在;现代化的连锁超市、大卖场和专卖店与各类现货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现代流通理念,也有“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由此带来物流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起步,起点高、速度快、成绩大,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小、散、差、弱”,粗放式经营仍很严重,还不能满足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回顾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的经验,我们有以下深刻体会: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国的现代物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引进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突破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形成物流服务市场;只有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才有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我国现代物流业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30年来,物流业不仅有效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以及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中起步,也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前进。 第二,从实际出发,制定物流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战略,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统筹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要根据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对现代物流的不同需求,实行不同的物流服务方式;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引导企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企业专业化;要改革相关管理体制,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封锁,促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资源利用市场化;要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整合与建设各类物流要素资源。各地区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引导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 第三,围绕产业升级,促进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协调发展 企业物流仍然是当前我国物流运作的主体,要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其作用。物流企业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相互依托,逐步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整合外包物流业务。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提高一体化运作的能力。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满足更大、更多、要求更高的物流需求。制造业与物流业要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第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综观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各种物流资源和要素不断整合和集约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种物流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影响着整体性效能的发挥。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以资源整合为前提。要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坚持市场化、集约化原则,采用资源整合的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便捷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五,以信息化为导向,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管理和技术 中国物流业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是先有工业化,后有信息化,我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齐头并进。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物流体系,是中国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要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是越“先进”越好,也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力资源的相对优势,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结合实际,推进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 第六,依靠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物流业属于复合型产业,涉及政府管理的诸多部门,要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政府要制定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统一规划和发展战略,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体系建设。行业协会要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加强与各兄弟协会的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同时,要发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单位和专家学者的作用,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 中国物流业发展展望及对策 经过30年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业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放缓。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尚未改变,但也面临严峻考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26.7%,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6.8% ,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18.3%,与去年变化不大,支持了9.9%的经济增长。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还没有改变,但已经出现了需求、效益和投资趋缓的迹象,物流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要充分估计,积极应对,不可掉以轻心。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要在新形势下,携手共渡难关,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促进物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推动物流业优化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我们把认真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物流业发展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和推动全行业改革与发展。要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优化升级,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在新的形势下,要重视物流中的节能减排和安全等问题,重视建设和谐社会中物流的新发展,如食品药品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 第二,引导社会化物流需求,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 要鼓励生产企业流程再造,分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渗透、联动发展。要鼓励各类批发市场升级转型,增强物流功能。要深入研究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创新流通方式,提升流通业态。要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做好物流服务。要重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联互促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格局。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精做细,发展各类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联合协作。要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要针对企业物流的新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统筹规划,搞好物流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建设 要按照国家规划和市场需要,发展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避免互相攀比,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加强区域间的物流合作。要根据物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通过优化资源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要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需要,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加强先进适用的物流新技术研发和运用,注意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整体效能。 第四,落实有关政策,营造行业良性发展的环境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支持服务业和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努力营造适宜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在政府领导下,首先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特别是企业关心的税收、交通、融资等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尽快解决。同时,要根据行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并要研究建立符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体系,为现代物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继续推进以激发物流业发展活力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 第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发展必须要以全球视野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前要特别关注世界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以至于物流业运行的影响,制定相应对策。要坚定不移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研究出台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促使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对物流产业受到损害的市场调查,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则。要密切注视国外物流管理和技术的发展,深入进行中外物流发展比较研究。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当今世界,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和投资环境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取得重大进展,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