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葡萄低温物流体系建设

时间:2023-06-24 08:10:02 | 作者:admin
物流就是按用户要求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1.物流的发展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物流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在生产和流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1美国物流发展阶段 ①物流观念的启蒙及产生阶段(1901-1949年)  ②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  ③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年)  ④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1.2日本物流发展阶段  ①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1964年)  ②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年)  ③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④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1.3中国物流发展  我国自解放后物流体系开始形成,但发展迟缓。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国营、集体物流企业和运输专业户,目前已形成以首都和大城市为中心,县县通公路的运输网络。在公路运输中,提高了直达运输比重,大力发展大型车、特种车和冷藏车,货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引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设备,全国性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建立。其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建国初-1965年)   ②停滞阶段(1966--1976年)    ③改革开放阶段(1977--1991年)     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2、葡萄低温物流体系建设 葡萄在战国南方被归为“短脚水果”,意为葡萄采收后在常温条件下,属不耐长途运输的水果。但现代工业的进步和保鲜科技的发展,早已打破农耕时代的传统的葡萄常温流通方式。一个从葡萄采收到消费者餐桌的低温物流体系已在世界鲜食葡萄主产国广泛建立。这一体系是以市场为龙头,以机械制冷设施为基础,以保鲜袋、保鲜技术为支撑,以食品安全、环境和和谐为保障的全程冷链体系。正是这一体系的建立才使葡萄从“短脚”度为“长脚”,使鲜食葡萄走向世界。据有关资料2002年全球鲜食葡萄进口量为251万t,出口量为277万t,累积世界鲜食葡萄进出口贸易量达528万t,较10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新的世界进出口贸易量增长1倍以上,拉动了世界鲜食葡萄的生产发展。2002年世界鲜食葡萄产量已达1634万t,占同年世界葡萄总产量(6180万t)的26.4%。 从世界鲜食葡萄生产与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以中国为主的亚洲鲜食葡萄产量占世界52.9%(2004年)。但出口量却只占9.6%(2003年),而82.1%出口量集中在以低温物流体系为支撑的美洲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和后兴起的以打地域葡萄成熟时间差的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尽管两面大洲的鲜食葡萄产量只占世界的35.9%,(2003)。   虽然亚洲的鲜食葡萄主要是自产自销,但同样需要低温物流体系的支撑。以日本为例: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型国家,葡萄生产与其它果树生产受到世界果品市场的猛烈冲击和本国“农村劳力老龄化、妇女化”的困扰,果品自给率不是一半,为保持国产葡萄的高效益,除产前的严格控制产量、疏花蔬果、果穗整形与套袋,更重要的是采后的低温物流体系的完善。  由于日本的主栽鲜食品种以巨峰、先锋等欧美杂种品种为主,导致短期脱离低温和保鲜食袋也会出现干梗脱粒。故采后全过程严格要求冷链和精细操作。 3、我国鲜食葡萄的物流方式   我国鲜食葡萄采收后多数是短途常温运输走向市场,无法参与果品物流的大循环。长期以来,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停滞在数百t至数千t范围内。各地普遍没有真正的预冷库,多数是当地的葡萄等果蔬冷藏库在葡萄采收季节代用为葡萄库,故预冷效果普遍达不到葡萄品温为 0℃要求。  目前,我国鲜食葡萄多数尚未形成完善的无缝隙的冷链系统。主体物流形式还是常温运输,在常温市场上批发和零售;另一种就是近年兴起的经12h左右的冷库预冷,但一般达不到葡萄预冷的温度,加入防腐保鲜剂然后装入普通汽车,外加保湿被,这种物流形式可称为亚低温物流。目前我国真正的冷链葡萄物流多用于北方葡萄走向南方高档市场或用于走向国际市场。如新疆农五师北疆红提公司经伊犁霍尔果斯口岸运往中亚各国、经满洲里口岸运往俄罗斯或经广东、广西转运至东南亚各国的葡萄均为无缝隙的低温物流。 4、讨论 4、1. 中国将成为鲜食葡萄生产和进口大国 2002年,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已跃居世界鲜食葡萄第一大国行列,年生产量超过380万t,占同年世界鲜食葡萄生产量的23.2%。但我国2002年的鲜食葡萄的进口量(含从港、澳转口进入大陆市场的量)估计在10万t左右,占世界同年鲜食葡萄进口量的4%,而我国2002年的出口量只有930t,只相当同年世界鲜食葡萄出口量的三千分之一。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智利鲜食葡萄生产几乎大部用于出口,出口量达90万t(2003年)占同年世界鲜食葡萄出口量近1/3,而其鲜食葡萄产量只占世界的6―7%。据有关方面统计,2005年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已达到7万t,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鲜食葡萄重要出口国也具胡成为世界鲜食葡萄重要出口国的优势: (1)鲜食葡萄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具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2)中国有超过耕地3倍的荒山,荒滩可以通过局部改土种植耐旱性强的葡萄,并可实现节水型的宽行种植,墩植业,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少,病害极少,阳光充足,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比高。具有发展出口型鲜食葡萄的自然资源优势。 (3)中国的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完全有能力建立起鲜食葡萄全程低温物流体系。 (4)我国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及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进展。冬贮量已近总产量的10%以上;运输保鲜也取得可喜进展。 4、2.以市场为龙头的产销合作组织有待加速发展 我国是在上世纪80年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果树、蔬菜生产率先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卖果难”问题突显。单个农户的果品只能就近进入农贸集市,而无法进入物流的大循环系统。分散生产,分散贮藏,无法集中走向市场则成为制约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近年,各地建立的葡萄产销合作组织,“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销形式等便是适应当前葡萄生产发展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 4、3.市场观念与市场建设 我国在葡萄等各种果树发展中,常常是在当市场出现相对过剩时才想起产后贮运与加工,才想起找市场。这种“正向思维”的市场观念是阻碍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商品性极强的园艺产品走向市场。同时,由于市场观念的淡薄也阻碍着市场硬件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市场几乎大多数是农村大集的一种扩延,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有个遮鱼棚,多数无冷库存放设施。  4.4.发展建议 (1)加大开发贮运性强的优良品种力度  值得推荐的品种有:红地球、秋黑、意大利、瑞必尔、圣诞玫瑰、红宝石、甲斐路等。  (2)快速跨越葡萄“质量与安全两个门坎”  我国至今未能提出与国际农业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实现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必须首先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鲜食葡萄质量标准,包括食品安全标准。  (3)推进区域化栽培,建立商品基地  针对某一品种所属的种、品种群和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生态适宜区,并建立成片的产业化经营基地是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4)统一技术,成片建库,分散贮藏;建立配套服务体系  葡萄贮运(含货架期)的保鲜是个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采后的分级、包装材料与设备,贮藏、运输、市场设施与设备,保鲜材料等硬件条件的配套,还应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测、采后生理、贮运工艺技术与市场信息等软件条件的配套。严格地说,还应包括采前标准化栽培技术及相对应的硬件材料的配套支撑。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