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物流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发展
时间:2023-06-23 08:50:01 | 作者:admin
摘要: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军事物流创建、起步和发展的历程,在深化物流体制改革,完善物流规章制度,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物流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回忆与思考,对总结军事物流经验,启迪军事物流新思维,推动军事物流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军事物流系指军事物资由采集、运输、包装、加工、储存、配送等环节,最终抵达用户(部队)被消耗使用的整个运动过程。在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军事物流,彻底摆脱了10年文革造成的种种困境,强化基础建设,坚持从长计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为巩固国防、加强军队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物流体制改革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当年11月,中央军委领导人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相继对后勤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1983年11月,中央军委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完备的、战斗化的现代后勤体系”的建设目标。 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全军后勤系统坚决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1982年~1984年,展开了物流系统大调查,为全面改革做好了准备;1985年,后勤工作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和军事效能,做到“人少要把工作做好,钱少要把事情办好”,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和军队战斗力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自从1978年以后,中央军委曾先后多次提出有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特别是1983年,总参、总后联合组织在济南军区进行了后勤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和研究。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做出了决定:军队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裁军100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处于战略纵深的后方仓库统归总后勤部直接管理,组建了负责领导和管理战略仓库的基地指挥部,担负战略物资支援任务;军区(军兵种)负责管理战役物资储备,担负战役物资支援保障任务;而集团军(省军区)以下部队负责管理战术物资储备,负责战术物资保障任务。从而明确构建了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供应体制,形成了三级衔接的物流体系。海军系统在整编中撤销了舰队后勤部,物流供应体制由原来的四级保障,改为海军、基地、部队三级保障体制,从而大大缩短了对海上主要作战部队的物流保障距离和时限,提高了物流效率。与之同时,按照建制保障与划区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原则,在陆、海、空物流机构和设施不改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了物资代供、伤兵员相互代医、通用装备相互代修的试点工作,初步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物流格局。这种以“三代”为主要特色的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物流体制的现代化建设。然而就整个后勤保障体制而言,尚未完成重大突破,但毕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为三军联勤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长达10年(1990年~1999年)的实践,军事物流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的收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抗洪抢险、战备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物流体制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中央军委做出决策,全面推行联勤体制,使我国军事物流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联勤保障不断深化,在运行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新问题,认真解决新矛盾,通用物资的保障取得了重大突破,专用物资的供应也得到了显著加强,物流体制改革初战告捷。 二、完善物流规章制度 修改完善物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军事物资供应消耗标准,是军事物流建设的重要工程,对于保证军事物流规范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以来,我军后勤先后制定颁发了《交通部门军事代表条例》、《民兵武器装备管理规定》、《军队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军械车船维护管理费和油料管理器材费试行管理办法》、《全军作战物资消耗标准和消耗限额》、《关于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的暂行规定》、《全军油料品种储备问题的规定》、《后勤分部工作条例》、《兵站工作条例》、《合成军队团后勤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特别是2001年,颁布了系列配套的工作条例和战斗条令,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起到了奠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处于宏观决策层次的条例、条令和有关规定,贯彻了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和江泽民主席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论述精神,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思想,是军事战略方针在物流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加强军事物流的宏观调控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修订后重新颁布的《解放军后方仓库工作条例》,明确了仓库的管理体制和基本任务,规定了仓库工作的规范性标准和程序,是指导全军后方仓库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处于微观层次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操作标准,既体现了物流运作的一般规律,又紧密结合了军队后勤的实际,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如军队物资包装标准、军用物资编码、军队后方仓库安全管理规定等,都从理论技术与物流实践的结合处规范了各种行为准则,既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军物流实践的经验教训,又追踪应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990年以来,我军物流系统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在物资采集、运输、存储、包装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普及应用,对物流规章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军后勤系统面临挑战,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修订了一批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为保障物流活动的有效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物流管理 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我军物流管理领域,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不断涌入。1978年以来,目标管理率先闯入军事物流系统,各级后勤机关和部队,以及仓库、院校,都相继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以明确目标、分解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实施和考核为主线,建立起环环相连的目标管理工作链,形成了工作有序、查有标准、事前监控、总结提高的新型管理模式。随着这项新型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深入展开,我军物流系统的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其管理效益日益提高。 为探索出与目标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全军物流系统改革了原来单一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形成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法。军事物流管理系统,既保留并发扬了我军光荣传统,深入细致地做好各级人员的思想工作,又辅之以经济激励的方法,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使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呈现出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蓬勃局面。这是物流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 历经20多年的管理实践,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日渐深入人心,军事物流管理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改革日趋深化。向管理要效益,逐渐成为广大军队物流工作者的共识。在评价物流管理绩效方面,彻底摒弃了过去那种单靠定性分析确定优劣的做法,而是应用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建立评价模型,从而大大提高了绩效评估的精确性,使评价工作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并以此优化物流方案,构建物流管理模式,则大大促进了物流管理效益的提高。2001年,济南军区装备部某汽车材料仓库,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改进了物流作业程序,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该仓库还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库的业务管理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智能仓库管理建设方案,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效益。他们的管理经验见报后,在全军物流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仓库在应用车材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深入研究,结合本仓库之特点,构建了以信息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自动化管理新系统,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锻炼了物流人才队伍,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1年是我军物流管理发生变革的一年,全军军械后方仓库统一归口司令部门管理,总后勤部召开了全军军械仓库安全工作专家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仓库防爆、防火、防雷、防电等系列规定,从根本上强化了仓储安全管理。同时,向有关科研部门下达了《仓储工程》的开发研制任务,即仓库管理机制研究、仓库规范化管理标准及仓储物资可视化系统。 随着这项综合性科研工程的开发,有力地加强了后方仓库系统的管理;与之同时,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还承担了《后方仓库建设与发展研究》的任务,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探讨现代后方仓库的建设与管理问题。针对现代高新技术局部战争对我军后勤提出的新挑战,全军物流管理系统做出了积极反应,不仅进一步修订了“十五”发展规划,而且扎扎实实地采取应对之策:一是加强高新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着力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深化改革,完善联勤体制,认真总结经验,提高保障效益;三是在物流管理实践中不断引进外军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我军后勤的具体特点,扎扎实实地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整个军事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势头是令人振奋的。 四、发展物流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现代物流概念的引入,我国物流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现实的要求,最迫切的还是物流理论建设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军队后勤系统,提出开展物流智力开发工程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1984年1月,后勤学院成立了全军第一个仓库教研室,承担全军仓库领导干部的轮、培训任务。该教研室创编了《军队仓库管理学》、《仓库目标管理》、《军事仓储学》等系列教材,并于成立的当年便开办了军械仓库主任培训班,从而拉开了正规培训仓储人才的序幕。1985~1990年,重庆后勤工程学院、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徐州空军后勤学院、天津运输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仓储教研室或装卸搬运教研室,开展了军事物流教育。与之同时,全军“两化”学会创办了《仓储管理与技术》杂志,专门研究物流和仓储学术问题,为广大军事物流人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理论研究园地。1994年,由后勤指挥学院发起组建了地区军队仓库学术网,参加学术研究的成员大都来自北京、天津地区的后方仓库,他们汇聚一堂,交流物流管理经验,探讨仓储学术问题,共研物流理论,共商仓储大计。借鉴军内外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主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军事物流理论研究,是这一时期物流理论建设的突出特点。1994年初,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创编出版《军事物流概论》一书,填补了军事物流理论的一项空白,标志着军事物流理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0年,王宗喜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军事物流理论及其应用》,荣获宝供物流理论创新一等奖。2001年,由后勤指挥学院发起,与北方交大、北京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联合发展物流教育,相互协作,共育物流高级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2001年期间,全军各院校共发表仓储物流专业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业教材和著作40余部,培养仓储物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3500余名,为军队物流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间,中国军事物流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一)院校正规培训与部队后勤训练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机关、院校、科研机构和部队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育才的新格局。有计划地选拔优秀物流人才送军队后勤院校进行正规培训,有短期轮训进修学习,也有两年制长训进行学历教育,有仓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也有物流专业博士生培养。此外,各级后勤采用在职在岗训练、举办学习班和专业演练等形式,对广大物流人员进行业务技能训练。两股力量相配合,共育军事物流人才队伍。(二)开拓办学思路,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地方企业相联合,共育军地物流人才。军地物流具有兼容性,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相通性,这就决定了军队院校完全可以走出校门,与地方同类院校相联合,共商能人大计;同时,还与地方物流企业挂钩,选送优秀军队物流人才到企业去实习,既为地方企业输送了人才资源,又得以在企业一线锤炼军事物流人才。这种双赢互利的举措,在2000年~2001年期间,得到了广泛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军地物流人才联合培养之路,发挥军地院校各自优势,展现了军事物流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