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
时间:2023-06-18 14:30:01 | 作者:admin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在制造业上两化融合如何实现?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以下六条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一:制造业与物流业对接、联动。我国这几年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尽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在这几年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不小,但效率和效益不够高。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约占18%,居于高位。降低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挖潜的最大领域在物流,而物流业的最大市场在制造业。因此,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不仅加快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也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 实现途径二: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世界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转变,即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品的生产,正从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型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于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是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并使其在GDP中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紧紧围绕制造业生产、加工、装配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构成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业态。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以及各类中介等制造的前端活动;围绕制造过程的下料配送、维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生产线的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设备改造等;从单机提供到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包括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废旧产品的回收等服务活动。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不仅仅做附加值低的加工装配环节,而且向附加值较高的前端和后端延伸,这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渐走向高端,从而使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实现途径三:转变生产模式、制造模式。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较落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形态还普遍存在。而未来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这种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业的形态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两头在企业,中间的制造尽可能利用社会的生产能力。企业将逐渐转为“将辅助业务外包、专注做好核心业务”的企业模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制造企业的结构变为扁平结构,并进而实现网络制造模式,由技术集成而转为企业集成,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途径四: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往前推进,其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用户部门的工艺先进性,节能、节材、节水的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装备。装备制造业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实现途径五: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为了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生产的柔性化,制造过程(工艺)同样要自动化、数字化,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有利于推行网络制造模式,并将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促进全社会朝资源节约型迈进。 实现途径六: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绿色制造需要信息化,只有信息化才能促进绿色制造的实现。制造企业要在制造过程中节能减排,而装备制造企业则既要在制造过程节能减排,还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积极开发节能产品,为使用部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节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都是装备制造业向用户提供的用能较大的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发和生产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用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燃煤锅炉和清洁燃烧锅炉、新型高效电热材料、节能型风机水泵和压缩机、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控增压车用汽油机、节能环保型内燃机等产品,已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两化融合开启现代化新局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一种科学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生产方式上的融合,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扬弃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融合与扬弃,是指吸收工业生产方式适合现代化需要的部分,否定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肯定信息化生产方式适合现代化需要的部分,悬置其过于超前而不符合国情的部分。 实践证明,工业化以职能为核心的服务方式,与信息化以流程为核心的服务方式,是可以统一在创新的形式中的。 两化融合除了产业层面的考虑,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于宏观层面,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政府服务、调控职能之外,出现了网络配置资源的新方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市场、社会网络、政府协同配置资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下,日益一体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逐步从技术融合发展到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甚至部门融合上来。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发展方式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其中,资源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首先,资源结构要调整为土地、资本和信息三元结构,把信息作为与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资源,以信息流整合物质流、资金流,创造国民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其次,加大知识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推进国家、社会和个人创新,从根本上强国富民。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关系不断统筹协调的过程,与合理的利益调整结合起来,最终将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深度融合促进海信协同发展 海信集团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企业三网合一”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国80多个城市的海信驻外分支机构网络平台、IP电话系统以及视频会议系统。但海信信息化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首先,信息化投入巨大,企业难以单独负担。由于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大多为国外大公司所掌握,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技术领域几乎为国外企业所垄断,而国外公司在软件授权、硬件设备以及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很高,加大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成本。 其次,电信互通问题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南电信北网通互联互通问题为代表的不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信息化跨区域的推进工作,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网络建设以及维护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另外,国际线路资费居高不下更是大大阻碍了企业的国际信息化进程。 再次,信息安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很快,但是相应的信息安全社会配套系统很不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目前的信息化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结合海信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中的实践经验,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部门的作用。 首先,加快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立法,使企业在信息化领域有法可依,需要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软件公司的保护力度。 其次,促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相关信息安全社会配套系统,以保障电子邮件及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切实推进。 再次,解决国内不同电信运营商的互联互通问题,促进企业信息化跨区域的推进工作。 最后,要通过多样化途径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并形成制度,不断提高各行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与职工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名文 扎根行业应用培育核心产业 两化融合为中国普天在行业应用领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2007年底,普天完成了产业升级,整合产业资源成立了通信、行业电子、广电三个事业部,其中行业电子事业部扎根行业应用,为“两化融合”作出积极贡献。 普天一直保持着行业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普天拥有公安部第二代身份证卡及其读卡器的定点生产资格、国家税务总局税控POS机定点生产资格等资质,普天研发制造的ATM柜员机、AFC系统、税控POS机、二代身份证读卡器、物流机电设备、ITS智能交通系统、电工电气、综合布线等产品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普天近年来在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普天的全球首发智能存储卡领跑金融信息化。“全球首发第一片智能存储卡”,是新一代移动存储国家标准的第一个产品。它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把存储、安全、RFID三者有机融合,是一个应用平台,可在手机、移动数字电视、PMP等便携终端上使用,具有大容量数据存储、用户鉴权、数据加解密、非接触式刷卡、移动支付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金融移动支付、电信增值业务、广电移动数字电视、出版业数字内容发行等领域。 税控收款机助力北京地税信息化。中国普天利用自身在商用收款机设计制造销售方面多年的经验,将商业功能与税控功能完美结合,其生产的税控收款机大大减少了进入市场与实际商用营业磨合的时间。 关注市场需求推出身份信息联网核查方案。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关于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的要求,中国普天推出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器的身份信息联网核查应用方案。 此外,普天利用在通信领域的龙头地位,推出渠道运营支撑系统。普天运营商渠道运营支撑系统实现了对渠道代理点开展业务的及时监控。该解决方案为国内电信运营商铺设社会销售渠道,对社会渠道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精细化的监控和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 构筑航天数字化综合能力平台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强大国防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双重战略任务。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促进了航天科技工业能力的提升。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关的子系统研制单位、产品协作配套商、终端用户等将围绕型号产品这个核心,形成产品研制协作与配套供应链。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软件安装与应用,而是针对企业的业务需求,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工具、软件为基础,通过对业务流程的调整、融合与固化,形成面向企业业务流程的支撑系统。整个构建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分析需求、系统建设、运行使用、维护改进等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和提升,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效能和管理水平的必经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逐渐构建起适合企业自身业务需求和特点的数字化能力体系,促进新型工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AVIDM(航天飞行器集成设计制造)框架软件,构建支撑航天产品数字化研制的跨区域、跨厂所的协同工作环境,实现异地技术协调与调度管理,实现基于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总体与分系统之间、协作单位之间、不同研制阶段之间的产品数据共享和软件资源共享。 此外,在不断深入AVIDM工程的同时,大力推进AVIDM系统向制造延伸,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拓展,从而构建型号数字化制造平台和工程管理平台,完成型号研制生产与工程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逐步形成航天产品数字化能力体系,全面提升航天科技工业能力。 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斌 借鉴国外经验保证大规模生产 创维集团所涉及的几个产业均属于信息化产业,如数字电视、机顶盒、监视器、手机、液晶模组等等,每年都会投入上千万元用于信息化改造,并设有专门的信息中心编写常用软件。企业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都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从而保证了大规模生产有效运行。 毫无疑问,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间的竞争,任何国家都会保护和支持本国的企业发展。以彩电为例,外资企业以中国“本土化”的价格战方式迅速扩张在中国彩电市场上的份额。根据权威调查机构GFK的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3月份,在全国100个主要城市,三星、索尼、夏普和东芝四个合资品牌在LCD彩电上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合计已达42.8%。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上游信息产业和基础研究领域,更加薄弱。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是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缺乏,因此,市场表现为卖方市场。30年来中国的轻工业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现在,轻工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国家需要考虑的重点,而基础研究、信息化、重工业以及对国家整体发展有战略影响的产业,应该成为国家发展关注的重点。我建议,为促使尽快实现两化融合,国家应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比如国家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招标、投资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对各地盲目招商引资的适当限制、为国家经济安全而采取的招标限制、税收政策的配合。显示技术、半导体、重型装备、无线电、生物科技等都是信息化改造的重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两化融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在这方面不存在争议,但是确立“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是最重要的,具体路子怎么走,应该多听取企业的意见和专家的意见。对于外来的技术,只能利用,不能依靠,这是最根本的教训。 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副总裁兼总经理张永利 “全程助力”实现中小企业由弱到强 两化融合改变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但这并不足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一部分信息化走在前面的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如何最优化使用企业资源的问题。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广东威创(VTRON)一直是数字显示领域的领导厂商,由于公司的IT系统建设较早,规模也相当大,仅硬件就包括700台台式机,200台笔记本电脑及50台服务器,内部流程管理、供应链优化已有信息化基础。 VTRON的问题是,当初由于性能价格比的考虑,采购的700余台台式机都是组装机,频繁的IT故障使他们在IT设备的运营维护方面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尽管VTRON也将IT设备的运营维护部分外包给了第三方,但额外增加的成本也令管理层不满。在选择采用惠普“全程助力”计划的协助之后,VTRON实现了在保证业务需求的前提下降低IT的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灵活的可扩展性,优化了企业资源利用率。 工业化代表着大规模生产但品种缺乏的规模经济,而信息化则代表着小规模生产但品种差异化定制的范围经济。在两化融合之前,这二者的矛盾十分尖锐。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广,他们的客户需求复杂,通用方案并不能很好地适合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了需求与供给错位。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4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0%。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力,像惠普“全程助力”计划从中小企业整个业务生命周期的角度入手,涵盖了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放规模到精确定制过程中完整的IT需求,从而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