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用多元评估盯紧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3-05-18 19:18:35 | 作者:admin
据报道,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督察方式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
关于政策是否落实,其规律一般是抓好“最先一公里”,居于塔尖的最高政策实施义务主体只要走好“最先一公里”,已经在认真落实和执行政策,那么,政策落实于次级机关或下一个义务主体的步骤,就会联动起来。但由此就认定政策会自然层层落实下去,依然不能成立。规律告诉人们,“递减效应”会使下一级义务主体在政策落实上其积极程度会弱于上一级主体,导致政策落实程度越来越肤浅化。所以,看政策是否落实,还要抓好“最后一公里”,义务主体网络的末端已经实现了政策的落地,这才能比较科学地说政策已经得到执行和落实。
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规律,某一个政策输送和落实网络上的节点,都需要配备一个“加油站”,就如长途输送的电网,每一节点上的变电站就是应对电压衰减的必备措施一样。政策落实网络节点上的加油站,就是建立科学及有效的督察制度。
督察方式依从督察主体与被督察机关的从属关系,可分为内部督察和外部督察。内部督察有自查、上级检查、同级交叉核查等。内部督察的优势在于各级政府有相应的机构与人事配备,督察可以在可控的时间内迅速得出结论。而弱点则在于缺乏独立性、严肃性,容易走过场,形式主义泛滥,最后花了精力和财力,政策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外部督察则指第三方评估、群众意见、社会评价等。第三方评估的优点在于其独立性,结论较为客观和真实,对被评估者的触动和劝勉效应很明显。不过,第三方评估的弱点在于信息劣势,假如某部门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不予以全面的配合,第三方评估也容易走形式。目前,我国已在一些国有企业实体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社会化评估市场已在培育和成熟,一些有资信的机构已经出现,政府把需要政府落实的评估项目,交给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也是符合“简政放权”之要义。
鉴于第三方评估市场尚不完全成熟,与之配套的法律还未完善,完全交给第三方来评估,这一需求远远超出了当前这一市场之承载力,所以现阶段各式评估应并举不废。也就是说,除了内部评估之外,在外部评估方面,我们依然可以依赖我们的传统做法,即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多让社会来评价一下,这样,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就能一目了然。
有效和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将有效地治理那些“庸政者”和“懒政者”,那些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官员,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干部,将面临积极主义下的成绩评估的阻击。
据报道,5月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共通报全国各地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256起,点名曝光361人。在这被点名曝光的361人中,乡镇领导干部是违反“八项规定”的高发群体。
这些违规行为被查出来,是对纳税民众的一种交代,也是反腐的结果。但是,懒政和庸政更值得重视。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儿,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总理对“庸政”问题的提出,非常及时而正确,这是因为,在简政放权、重建良性的政府与社会关系中,人们最关注的是政府怎么落实向社会和市场放权,这是“增量”的部分,而在行政系统内,怎样盘活“存量”以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政社关系,显然此前不是轻易能被关注到的。“庸政”的危害极大,它相比起明显的腐败行为更为隐蔽,但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如果碌碌无为,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一直处于重要的职位上,那么对于深化各项改革,以及改善行政体系,也是非常不利的。
众所周知的是,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不争的现实,地方与基层本身就是利益主体,他们会对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政策暗中进行消解,而令政策执行打折扣。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决定,要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当然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但最终的政策执行者还在于人,即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如何监督他们的行为非常关键,这是现在提出“庸政”问题的重要原因。
这次督察,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我们认为,督查是应该的,而常态化的督查应该是主要由社会评价来决定,即加大社会评价的力度,网络监督如今在监督一些地方官员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改善基层政府的行政,需要在转型的背景之下,不断让社会评价与监督起到重要作用,这首先要求行政过程的透明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建立起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行政过程指引,尤其是针对一些技术性、程序性较强的行政岗位,健全对这类岗位行政工作者的行为指引,这不仅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更可以为将来的公务员分类制度改革做铺垫。
对于有决策权的地方领导们来说,除了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还应该通过制度变革(比如GDP考核、土地制度改革等)不断弱化地方追逐自身利益的动力,令他们不断以转型为目标,并建立健全实质性的问责制。简单说,监督的要义在于,监督的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对政府工作人员形成一种制约或是震慑,在他们下次想要再重复不良行为之前会考虑这么做的后果,而不是对他们的官位以及下一次的不良行为毫无影响。
“定向降准”的信息引起金融市场的躁动。本次小微企业加入“定向降准”的范围,对市场带来利好。小微企业主们期盼着政策能快一点传导到地方。
今年4月25日,央行下调了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还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被市场称为“定向降准”。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议明确,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在政策上虽然已经有一些支持,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也有考核,但是小微企业经常因为没有足够的抵质押物,在贷款时受到限制。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优质的大中型企业更受青睐。”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说,将小微企业也纳入进来是件好事,并且,“定向降准”也不止是面向县域农商银行释放资金。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或许不会再出现去年的钱荒。
“政策是好,但不知什么时候能具体落实下来。对我们这种小厂子来说,是不是能‘沾光’还得等等看。”福山一位机械加工厂的负责人曲先生说,他很期盼政策能自上而下传送到“最后一公里”。
银行业内人士说,如果这个政策能实行,对小微企业肯定是利好的,但是政策的传导还需要一段时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履行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岗位职责。日前,黄岛区红石崖街道101名机关在职党员相继到社区报到,了解社区状况与民众需求,为民办实事谋福利,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温暖。
据了解,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充分考虑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能力,以机关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在职党员灵活选择到户口所在地社区报到、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包社区的党员到所包社区报到三种方式到社区参加活动。根据在职党员职业特点、专长、承受力和社区服务需求,红石崖街道采取认领服务岗位、结成帮扶对子、参与公益活动、提出合理建议等方式,组织机关党员参加社区建设,使党员的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得到充分发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为保证活动成效,红石崖街道建立了《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报到证明》、《机关在职党员服务情况记录表》和《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服务表现反馈表》。由社区党组织及时记录在职党员在社区参加活动的情况,半年向社区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反馈一次。
活动中,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坚持形式多样,构建了活动载体。在职党员根据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实际情况,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切实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员的先进性在这次进社区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机关党员通过发放连心卡、参加“党员活动日”、“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救助和社区环境管理等活动,深入社区,排查摸清社区现状,为以后的社区帮扶计划提供指导。走访困难群众,对每一户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掌握他们的状况和需求,总结困难的原因,根据每一户的情况制定一套合适的帮扶方案。活动中,红石崖街道机关党组织根据社区和单位实际,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关党组织还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物力、技术、信息和管理优势,结合社区的具体情况,共商发展办法,助力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为社区留下一笔长远的财富;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帮助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提高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社区群众自主创业,帮助协调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我们红石崖社区结合自身情况从社会帮扶、社会维稳、知识宣传、便民便利、环境保护、居民维权、文化艺术等七个方面设置了服务岗位,为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施展才华、便民为民创造条件。党员们结合自身职位工作性质、性格特长,选择至少一个以上服务岗位。”红石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建勋介绍说,这次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中,党员干部奋勇争先,不甘落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了党员的模范作用。
黄岛区红石崖街道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活动开展以来,机关党员充分利用这次活动深入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加深党员与群众的感情,以老百姓这面镜子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