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3-05-18 18:46:59 | 作者:admin
  (一)20世纪50年代,企业管理学开始建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没多久就经历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当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努力工作,经过三年艰苦的恢复时期,经济上取得了初步成绩。1953年开始轰轰烈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在苏联大力帮助下,一大批国有大工业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急需大批各式各样的建设人才,原有根据地的兵工厂和少得可怜的手工业作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的需要。当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倒,向苏联学习,因此,将苏联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经验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全盘照搬过来,本人54年上大学读的专业是采矿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翻译苏联的教科书,如“煤炭工业生产组织与计划”,强调该课程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属一门具体经济学,是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必须执行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工人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主要从企业的范围内研究企业科学管理、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方法,当时强调企业管理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取决于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并最终为经济基础服务。   在企业领导制度上,开始时完全按照苏联的厂长负责制(一长制)来进行管理,企业管理大小事务均由厂长决策,同时建立健全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它对于克服当时生产管理混乱,无人负责的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有些人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片面强调现代化大生产要求,集中统一指挥,单纯强调行政命令和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出现了削弱党委领导和民主管理的现象。因此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决定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就是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是重大问题都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和共同决定,凡是日常工作应当由专人分工负责,企业党委领导也应遵循:“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的领导原则。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又决定在企业执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   50年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基本上是按照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管理,但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劳动管理,成本管理中则是按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初实行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比如工作日写实,测时的时间研究,工作研究,劳动定额的制定,工资报酬的发放基本上是按照泰罗制、福特制来进行。   (二)20世纪60~70年代,企业管理学得到一定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企业管理学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60年代初期我国经过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但由于领导者的“左”倾、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潮泛滥,政治运动频繁,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提出,直到196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在60年代前半期,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学在这期间最有影响的是中央号召在企业管理中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不合理规章制度,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互结合共同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倡导“工业学大庆”和树立“铁人精神”,所有这一切,目的是试图探索一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此阶段,中国企业管理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惜这些可贵的探索,在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丧失殆尽。   70年代后期,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彻底清算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企业管理学真正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原来将企业管理学的性质定为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改变为企业管理两重性,企业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979年9月由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发起联合冶金部所属四个院校合编一本“冶金工业企业管理”(试用稿),在书中明确提出企业管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而突出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问题,力求生产效率高,经济效果好。是对冶金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   全国高校工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组织十四个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的教师,在1980的5月出版的、为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编写高校试用教材“工业企业管理(上下册)”,在书中提出“企业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当时在企业中实行的基本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建立以厂长为首的一整套生产指挥系统,也就是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等制度。   综上所述,70年代末企业管理学虽然仍然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进行研究,但已突破原有的框框,由只重视它的阶级性,党性而开始重点研究合理组织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问题。   (三)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大解放的蓬勃开展,全面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正确实施,开办经济特区,企业管理学的春天真正来临。在此期间大量翻译引进西方国家经济管理着作,如西方经济学,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经典着作,企业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学派或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等。   国内各个着名大学编写出各种版本的企业管理学教材,由于当时我国企业绝大多数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或集体制企业,故教材中继续强调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如198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写的“工业企业管理纲要”中提出我们必须把现代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管理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和党的优良传统密切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还提出“由于企业管理学是研究和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它是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种艺术”。   由于党中央对国有工业企业的高度重视,从1979年底开始大力培训厂矿长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各重点学校管理工程系办了许多届厂矿长短训班,全国企业领导干部统考班,三总师短训班等,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企业管理学的热潮,当时强调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几十年管理经验相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1983年5月,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中南矿冶学院管理工程系编写的高校教学用书“冶金工业企业管理”,书中提出本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较系统地阐述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适当吸收国外某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科学方法,力求反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教材中企业管理内容系统主要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具体管理职能,一般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环保管理、成本财务管理等八大管理。   1990年3月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教师编写的、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冶金工业企业管理》教材,它是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以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我国40年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尽可能反映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力求阐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理论。   (四)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到了攻坚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与市场不是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的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14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股份制试点,明确规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此,中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系教师于1995年6月正式出版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一书,抛弃了过去教材务虚的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企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大战的前线部队,每一个国家在这场世界经济大战中的成功与失败,在极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处在前线作战的企业的实力和活力”,今日的企业管理学,已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而是政府、产业部门,专家学者共谋之大业。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的经营管理,没有这样的大企业观,企业是无法搞好的。   单靠企业本身的力量,怎么能进入国际市场与强手竞争呢?用“企业中心论”和“大企业观”作指导思想,是许多新兴国家的企业出奇制胜获得成功的“法宝”。   书中还提出“要广泛采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   当时在企业管理学的研究上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既要洋为中用认真研究和吸收西方国家合乎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西方国家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又要古为今用,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非常丰富治国,治军,治商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的典范,目的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中国企业管理学基本上走过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中,将企业管理学当成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具有明显党性,阶级性和战斗性;第二阶段:70年代中到80代年末,企业管理学的二重性,在管理的自然属性方面,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在管理的社会属性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有根本不同,企业管理学处于转型过程中;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为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吸收欧美国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根据“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原则,中国的企业除了在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方面有些不同外,基本上都是按西方国家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管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中国企业管理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