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管理十大漏洞,中招了吗?

时间:2023-05-19 16:01:40 | 作者:admin
物流企业管理十大漏洞,中招了吗? 一、回扣 回扣分两种。一、其他货运单位转过来的货物要给他一个价差,叫约定。二、发货方司机来发货的时候索取的好处,这个才是回扣。很多企业将这两种都叫做回扣,其实区别是很大的,第一种是合法的,第二种是不合法的。 因为第一种是合法的,所以管理都透明,其中的漏洞比较少,主要存在于双方谈承运价的时候,可能会给主管一点好处费,让其降低承运价。很多公司为了提高主管积极性,提升业务量,将之当做主管的业务费福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种问题就多多了,因为其不合法性,所以,得采用较为隐蔽的管理方式,客户托运单上不得填写回扣项,导致了其中很多的漏洞。 有的公司是直接叫发货人填一张领款单当拿回扣的凭证,发货人签字拿钱走后,工作人员将单子上的金额以改,10元改18元,17元改19元。这种主要发生在没有使用管理软件,或者有软件,但是没有相关严谨财务管理模块的公司。有公司操作员,短短两周就靠这个小操作猫腻了近5000元。 有的公司200元以上的回扣需要主管签字,一来二回的,经常发货的人就和主管很熟了,然后猫腻来了,因为主管还有定价权,所以,吃顿饭就把事情定了,发货人吃发货方的钱,主管吃公司的钱。 有的公司多回扣单是要月结的,因为客户群体的庞大,经常会存在半年以上还没结的回扣单(很多是发货人也丢失了)。这里,就有公司财务以管理清晰为名,开具所有的回扣结算单,将所有回扣结算出来,等发货方来结,而没来结的就一直在他的私人口袋了。 具不完全统计,温州几条竞争激烈的线路,回扣额达到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即100万的营业额其中有30多万的回扣。单票货物甚至回扣额达到实际运费的2倍多,即实际运费300元加上回扣后就变成了900元,而黑锅都是由物流公司来背。所以物流公司抱怨已经降价亏本运营,而生产企业确一直抱怨物流成本太高。 解决办法:第一招,要让供应商明白:给采购员回扣是在自取灭亡。第二招,把公司的供应商进行分类排队,挑出最重要的几家供应商,由老板把对方公司老板请过来,采取点对点亲自谈判。第三招,要把公司的诚信问题当做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来经营。 二、油费 油费是物流企业日常运作中很大的一块成本,一辆5米6短驳车按一天拉货三趟(20km范围内)算,平均下来一个月随便就要耗费3000多元油费。可问题是真的要这么多吗?以5米6的箱车,其实1.1元/公里的平均油费是差不多的,算上车破路堵造成的浪费,1.3元/公里,够了吧。可3000元怎么跑出来的?有的公司,给他的5辆车装上防偷油的GPS后,直接走了4个司机,油费降到了2000元不到。 里面其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找小加油站少加多开,现在很多公司直接绑定油卡,这个情况不多了。二就是放油卖,熟练的人可以在一分钟内靠一根管子从油箱放出一桶油(10升装),卖给贩油的。现在很多贩油的提供上门抽油服务。 解决办法:管理制度+科技手段。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以油耗GPS为辅助。 三、运费价格不统一 经常有公司被客户投诉,为什么他上次发货30,这次一样的货物25?他不会认为他占到便宜了,他会认为这个收费怎么这么乱、由收货的人决定的?他说对了,目前大部分公司还真的是由收货人决定的,心情好点收低点,心情差点收高点,发货人态度好点,给根烟,称兄道弟的,好,便宜点。发货人态度差点,直接高价。给公司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使用管理软件时,建立完善的计费协议,使70%货物定价由系统来决定。建立标准是物流公司最难的地方,也是以后体现公司竞争力的关键。 四、单货不匹配 现有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物流公司收货时,要么直接手工开托运单给客户,要么给客户开手写收货单,让客户凭单去办公室打电脑托运单。所以经常发生有单没货、有货没单的情况。而且等发现回查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损失了,经常货已经给环节里的某个人吃了,监控都查不出来,直接归类为丢货。 解决办法:现场管理,将开单放在现场来完成,直接给客户电脑单。 五、丢货少货 很多有管理的公司会把丢货少货统计出来,作为年终考评主管的依据,但是很少有公司回去分析丢货少货的原因。 1.收货时就少了,收货时员工不仔细,导致实际收的货物和开的单子有差,这个基本上可以通过回查监控来解决。 2.收货时没放对位置、装错车的,现在监控可以回查,现场主管负责。 3.到站时卸错站了,因为货物上没有明显标记,做的记号经常因为晚上卸货看不清楚,导致货物卸错站。这类经常可以通过沟通协调来解决,也有个别存在被卸货站个别员工甚至是老板给吞了的。 4.到站后经过多级中转导致货物莫名其妙就没了。经过多级中转的货物经常包装破损、标记不清等,很多站点上堆了半年的货都有不少。 解决办法:丢货少货最好的办法就是标签化,让货物可以追溯,将标签化和现场管理结合,可以大大降低标签化的人工成本。 六、车队管理 车队管理里最大的漏洞就是日常维修上,很少有公司使用财务软件统计车辆日常费用情况,根本就不知道A车上次换左前轮轮毂是什么时候。所以有个说法就是车队队长巴不得公司买破车,天天坏好去修。 解决办法:维修记录也得有统计报表。 七、新老员工交替太难 物流公司的员工流动性普遍很大,装卸货的来来去去也就罢了,收货的和电脑开单的人员流动就会造成很多工作失误,单开错啊,货收错等等。 从一定角度来说,造成这个问题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缺少标准化制度。例如收费标准。 解决办法:建议制定规范的收费标准和工作交接制度。 八、由司机带清单和托运单 现在很多物流公司都是由司机带清单和托运单,正常情况下都是没问题的,可是当有竞争出现的时候,风险是非常大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般情况下给司机200元,司机就会把清单复印出来给你,至多加到500元,竞争对手就拥有你的详细客户资料。 解决办法:联网办公,所有站点直接打印清单和托运单。 九、客户资料不完整 多年从业,见过太多开着胡小姐、李先生、王老板等收货人的托运单,经常听到类似于因为这种情况造成的货物损失。原因在于客户资料的不完整,开单时只填一个名字,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因为这货到了卸货点,卸货点有办法通知客户。客户资料都在卸货点。所以在有损失时就会产生多方扯皮的现象。更大的损失在于公司换不了卸货点,因为所有的客户资料都在他那里,一换就造成巨大损失。而公司要发展,总有些卸货点的服务是跟不上的,那只能换。我就见过一个客户足足给了10万的“分手费”才换掉一个不理想的卸货点,该卸货点已经合作5年了。 解决办法:完善客户信息,从每一单开始。 十、信息化系统安全 现在的物流公司基本上都有在使用信息化软件,但是大部分公司都不会考虑安全性,只有在别人提到时才道听途说地胡乱保护。 系统安全包括两部分,数据安全和数据保密。 1.数据安全:单机版是目前软件用户的最大群体,主机有被雷劈、有被水淹、有中毒、有突然坏的。因为缺少保障机制,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服务器一定要使用专业服务器,双硬盘备份,有条件的还可以加一个托管服务器来保障。 2.数据保密:现在大部分公司的软件都是没有秘密可言的,有被税务直接抱走主机的,有被操作人员直接导出客户资料的。 解决办法:其实最安全的保障是托管,由一个第三方的公司来维护。当然有条件的大型公司有自己的机房和团队的话可以采取自己维护加托管保障的方式。 这两年的中国快递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一方面外界看来很热闹,不断有资本入局。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人却有苦说不出,无论是通达系还是顺丰,其营收增长的压力都与日剧增。表面上看,这个市场随着电商的火热未来的增长仍旧有想象空间,但事实是,无论与快递关联的行业怎么热闹,快递市场的格局却异常稳固,一线快递就是四通一达外加顺丰。简言之,这是一块看似诱人、但是你却吃不到嘴的蛋糕。即使是财大气粗的马云,也只是借菜鸟分化之,而无力再培养出一个顺丰或是申通,毕竟,很多问题不是靠砸钱能解决。 这样的一种看似稳定的格局,其实对身在局中的顺丰和三通一达并非好事,因为其一旦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的民营快递有可能面临被人“一窝端”的危险(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时候,出现挑战者,哪怕是显得有些不自量力的挑战者,对整个中国民营快递业,到未必是坏事。 这个新的挑战者就是中国零担巨头德邦物流延伸出来的德邦快递。德邦号称货运界的顺丰,不过货运市场高度分散,即使是德邦,也不过是300亿的规模。一直做B2B业务的客观上德邦也有延伸到TO C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顺丰也在悄悄布局零担领域,这也引起了德邦的关注。来而不往非礼也,早在2013年底,德邦快递也低调上线。 至今德邦快递运作一年有余,外界对其知之甚少。近日笔者有机会与德邦快递的操盘者进行了交流。复盘德邦快递这一年多的摸爬滚打之路,不仅对了解德邦这家物流巨头的战略有所帮助,也可以借此用一个“新生儿”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中国民营快递业的一些现状与问题。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定位理论已经失效,但是据笔者了解,困扰德邦快递最久的一个问题,就是定位问题。 中国快递业长久以来没有新势力出现,一个原因就是高中低市场各有把持者。在高端市场,有UPS和Fedex;中高端市场,是顺丰独享,再往下的大众市场,是四通一达。 问题来了,德邦虽然在零担市场是老大,但是快递市场是个新军,哪里还有德邦的位置? 通过一年的摸索,德邦人给自己找了三个定位的可能: 第一,找准一个小众市场,德邦经过研究认为,在货物特性公斤段上,有几个品类可以竞争。第一是3-30公斤,这部分的货物,三通一达不爱做,对顺丰而言又太大。这是以个小众的市场,每年大约50亿的市场规模,但是做货运的德邦在这方面优势很明显,因为在有这一部分业务需求的客户,往往也是德邦传统B2B客户的延伸。 第二,在电商件方面,德邦希望立足比拼性价比,能够比顺丰低一点但是要比四通一达高一点,争取做到比顺丰特惠件更加经济实惠,但是服务一样。德邦研究后认为,大家之所以认为顺丰服务好,其实指的是顺丰的标准化做的好,服装统一,安全快捷。而不是像海底捞那样的服务周到热情。那么快递公司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像海底捞学习,做出一些附加值呢?德邦认为是有空间的。 事实上这也是业界关注的话题,以前,淘宝曾经倡议快递公司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延伸服务,比如帮用户倒垃圾?但是后来发现,倒垃圾这事涉及隐私,并不好推广。 于是德邦的思路就是在标准化的大前提下做出差异化,目前德邦快递开发的附加服务包括:安装加固,擦拭包装,送货上楼,特别是送货上楼这一项,很多用户的需求其实是很强烈的。但是考虑到效率原因,很快快递员为了多派件,会把快递送到小区的水果店便利店完事。 第三,德邦快递认为在顺丰优势明显的小公斤段也就是信函件方面仍旧有潜力可挖。信函件是一个很特殊的品类,一般说来,四通一达和EMS都是不做的,体验不够好。所以顺丰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独霸天下。有绝对优势。 那么这样一个领域如何虎口拔牙呢?德邦的思考是在区域上做出差异化,就是比拼中短途线路,立足点还是发挥汽车运输的优势。比如说,顺丰的优势在于空运,有自己的机队,而德邦有自己成熟的车队和线路。那么在800-1200公里之内这样的线路上,公路运输可以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大家在时效上差不多,那么消费者有没有意愿接受一个服务差不多,6、7折价格的产品?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说到这里,可能你也想到了,这多么像高铁对支线航空的侵蚀啊,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个市场的新进入者,德邦快递其实提供了一种以小博大的思路,那就是当我的网络覆盖和效率无法和主要竞争对手匹敌时,我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把已有的产品做精做细,来赢得和巩固客户。在某种程度上,开疆拓土的早期速度不够快是个双刃剑,因为不够快,因为单量还不够大,所以快递员不必急着上楼放下包裹转身就跑,也许这样才有时间来对用户进行一些深度的服务。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业最大的顽疾,电商带来的变化是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用户一方面对用户体验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为此支付过高的溢价。当电商公司不断的把这种成本转嫁到快递公司身上时,快递公司必须在生死大限来临之前找到对策。 在这方面,海底捞确实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论门店规模,海底捞并不是中国同业中最大的,其100多家店的规模远远无法和最多时曾经冲到700多家店(后来回归300-400家),同样做火锅生意的小肥羊相比。但是海底捞的服务口碑是最好的。 但是笔者从旁观者角度也得指出,面对这样一个格局稳固、且需要新活力的市场,德邦快递这一年来的差异化布局仍旧缺少爆破力,缺少足够的爆款产品和针对性的杀手级服务。如本文开头所说,民营快递市场格局多年未变,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快递业和电商、社区O2O等热门风口都是关联产业,发生深刻变革应是早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越是后进者,其自我突围的时间表越是紧迫。 入乡随俗,入行随规。如果你是物流从业的朋友或者即将加入物流行业。那么下面一些“潜规则”是必须了解的,做物流就要对每一个人负责。 1对客户的采购经理负责。 签合同的时候,采购经理跟你说,我很信任你和你的公司,也请你为我负责。采购经理们很忙,从原材料到物流供应商,都需要严格的采购流程才能引进一家新的供应商。 因此,做不到的事情要提前说,不然就不要保证。记住,对客户的采购经理负责,是他把业务给你的,你和你的团队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的薪资和晋升,不要将采购经理置于难堪的境地。 2收货人是上帝的上帝。 货主不言而喻是上帝,但如果你把货主的客户伺候好了,就是为货主立了一大功。回单上的那位收货人,你要时刻记着他,想着他,虽然这批货不一定是他签收,但你的客服小姐一定要把电话打到他的座机上,获得他的认可。你看不见质量事故不代表没有质量事故。当一张投诉单发到你的委托方说:“请慎重选择您的物流供应商”,这个月你就算白干了。 优秀的物流供应商懂得怎么做才能让甲方的客户满意:毫无瑕疵地完成在途任务,规避非常规污染,提出令人信服的改善措施。 3对司机好一点,他们是真正的执行者。 在配送中心里,司机他们可能很听话,说什么都行,可出了门,怎么走、迟到不迟到、先送谁后送谁,都是司机说了算。即使你雇有押车员,可方向盘还是司机掌握,他想去哪儿就是哪儿。发起威来,司机不把你的货当回事儿,打电话也不接,司机催你也只能回答“还在联络司机中”。 很多时候,不可能要求你的合作伙伴像你一样有责任感,除去利益之外的关联,多一份“出门在外四海皆兄弟”的真诚,相信司机兄弟也会善待你。跑过长途的人都知道,如果哪一天你在没有人烟的高速路上抛锚了,朝跑长途的司机招招手,他们一定会停下车来帮你。 4要绝对配合叉车司机。 一个好的叉车司机顶上十个发货员,关键时候物流经理也得亲自上阵开叉车。不管是自营还是外协仓库,叉车司机不仅仅是备货理货,往往查验、开单都是一人操作,接手的货品是好是坏,往往直接取决于叉车司机的工作。在各司其职的工种制度下,提货员和司机一定要服从叉车司机的装车要求。 5司机的销售代表是最不能得罪的人。 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老总,最关心的都是销售。没有业绩,卖不出东西,所有的活动都毫无意义。物流商表面上对货主的物流部支持最大,但这种支持最终会体现到货主的销售部。 当货主的销售代表签到单了,一切都生产出来,准备就绪,却在最终送货时出了差错,这是销售代表们最痛恨的事情。尊重销售代表的劳动果实是他肯定你的前提。 6押车员比什么定位系统都好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理论上保证了实时监控的可能,但高昂的成本相对于货主的有限需求性来说,很难在传统第三物流中大面积推广。为了能让货主掌握准确的在途情况,配备押车人员,通过廉价的实时短信发送,就可以向货主提供一切在途情况。德邦物流这点就做得不错。 收货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外协司机能力不济的情况下,长期固定的押送人员若与收货人保持良好可信的关系,可以提高进厂、验货、签收、入库的效率。对货主而言,这种有益的互动促成了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7处理投诉最好的办法就是罚钱。 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收货主的合理投诉,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你失去了规避质量事故的能力,丧失了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的本事;当然也可能是货主对你失去信心,当投诉无济于事的时候,你可能失去了下一轮厂家物流供应商邀标的机会。 货主投诉再小的事情,到你这里也是天大的事情。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让质控部门每一次都以现金形式处理。当罚款通告落实到工资卡上,项目部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投诉领先于其他物流供应商。 8要有个声音甜美的客服人员。 这无关物流公司形象问题,而是工作需要。客服工作责任重大:来自收货方的催货质询、货主的催货质询和投诉……如果未能按要求到货,这是严重的质量事故,会影响到结款甚至合同的延续。 此时,需要一个甜美而坚定的声音传达给三方: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及时到货,绝对不会影响到贵公司的生产;我们的货正在送往厂里,我们会协调好收货方的;我们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次任务,请您和您的销售代表放心,我们一定能让收货方满意。 如果运作人员像客服人员一样认真负责的话,这个甜美的声音一定会给货主留下好印象。 9微笑面对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人。 他们可能是货主,可能是收货人,也可能是司机。当你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货主,他一定会给你以信任;你把收货人需要的东西准确、准时地交给他,换来的是肯定;拍拍司机兄弟的肩膀,说声劳驾,在上千公里的路途中,他一定会珍重自己所承载的希望。 零售行业或将迎来物流配送上的又一次变革,而引导这一变革的,是在国外早已成熟、国内日渐兴起的带板运输。带板运所带来的一体化运作、模块化运营,是现代物流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未来零售业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 从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增长到店铺增长来看,中国大型零售商已是连续三年发展下降。目前零售业包括百强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扩大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认为,如何降低物流成本,获取物流利润,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讲,目前零售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第一,立体化存储,通过高位货架、自动一体化仓库等手段实现立体化存储;第二,自动化分检,通过GPS、RF、自动分捡机等技术实现自动化分捡;第三,信息化管理,通过WMS、PMS软件应用实现高度信息化管理;第四,机械化搬运,通过叉车、自动装卸托盘用车等方式提高输送、搬运和装卸效率。 带板运输之所以能提高运输效率在于将原来的“箱”整合成“托盘”,故又称“带盘运输”。由于目前我们在包装运输车辆、装卸工具、托盘甚至包括物品编码等等标准上,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统一性,相互对接困难,直接导致难以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和标准,使得物流成本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目前,我们国内使用的托盘规格尺寸花样繁多,而托盘标准化是实现循环共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标准托盘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3%,标准托盘的循环共用只有2%,托盘在物流运输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巡视员王选庆表示,标准化托盘的循环共用对企业运营成本的节约更直接客观。“目前不少企业开始实践循环共用托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家使用托盘租赁服务的企业也比之前自采托盘,平均节约使用成本18%,使用效率平均也会提升4倍以上”。 记者了解到,定位于网上超市的1号店极大的考验着供应链管理能力。据1号店高级物流总监郭金留介绍,以一辆12.5米厢式卡车为例,散货运输时装卸时间约为3~4小时,托盘共用后装卸时间约为20~30分钟,装卸效率提高90%。同时,基于多年行业经验及托盘共用实际效果,以150公里范围内的托盘共用为例,通过托盘共用可为行业节约15%~20%的物流总成本。 对于需要强供应链、快速周转的平台电商而言,托盘循环共用显得得心应手,但对于相对“迟缓”的实体零售商而言,“虽然能看到长期利好,但短期内大小供应商难协调、标准难统一,显得标准化托盘很难落到实处。 在国内,服务于1号店、联合利华、华润、保洁、沃尔玛等众多零售企业的招商路凯大中华区业务发展总监高松骥也直言:“托盘循环共用、带板运输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普遍和成熟的业务模式,但在国内,受制于物流标准化滞后,比如运输车辆的规格不统一、自动立体仓库带来的新要求,码头的装卸区配套等问题,导致带板运输的效果无法达到最优。” 高松骥认为,标准化托盘与循环共用,是项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国家正在谋划构建城市集中配送体系,从全社会、全行业推动商贸物流标准化;另一方面,则需要零售商、供应商、物流商和托盘供应商共同合作;如招商路凯2013年按托盘转移(循环)的板次分别给予零供双方一定的租金优惠。 目前我国大概有8.6亿个托盘,不管是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还是物流企业,一半以上都在企业内部。谈到标准化物流,王选庆兴奋地说:“如果能够建立全国性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至少可以降低物流费用两个百分点,每年至少可降低物流费用5000亿元左右。”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和企业层面,标准化托盘与循环共用都是整体物流体系的一个关键“痛点“,但实践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物流的基本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最佳的有效组合,形成物流的总体功能,以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一般认为,物流职能应该由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与上述职能相关的情报信息等构成。也就是说,物流目的是通过实现上述职能来完成的。(1)包装。包装具有保护物品、便利储存运输的基本功能。包装存在于物流过程各环节,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换装,物流过程中的包装、分装、再包装等。一般来讲,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工业包装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企业外部物流的始点,它的作用在于按单元包装,便利运输和保护物品;商业包装的目的在于便于消费者购买等。同时,为了实现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的目的,包装的研究还包括包装形式和包装方法的选择,包装单元的确定,包装形态、大小、材料、重量和包装标记、标志的设计等。(2)装卸搬运。装卸搬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改变物品存放状态和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它是伴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物流活动,是对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在物流活动中,装卸搬运作业的频率比较高,也是产生物品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装卸搬运的研究,主要是对装卸搬运方式的选择、装卸搬运机械的选择,以及通过对装卸搬运物品灵活性和可运性的研究,提高装卸搬运效率。(3)运输。运输职能主要是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移动。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与消费在同一地点几乎成为不可能,运输本身就是解决物质资料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差异,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实现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运输包括企业内部的运输以及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运输等。所以,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位移,运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物流的一个支柱。对运输问题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运输方式及其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运输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目的所施行的各种技术措施和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4)储存保管。储存保管是物流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能。一般来讲,储存保管是通过仓库的功能来实现的。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各自规律性,生产与消费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是很不现实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半成品的储存,生产的连续性就可能受到破坏;或者由于经济运输的需要,或者为了预防突然事件的发生等,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的储存。所以,物质资料的储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有物质资料的储存,就必然产生如何保持储存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致于发生损害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对储存物品进行以保养、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活动和保管作业活动,以及为了进行有效的保管,需要对保管设施的配置、构造、用途及合理使用、保管方法和保养技术的选择等作适当处理。可见,储存保管是物流的重要职能,它与运输构成了物流的两大支柱,在物流活动中也处于中心地位,其他物流活动都是围绕着储存保管与运输进行的。(5)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或生产过程中,为了向用户提供更有效的商品,或者为了弥补加工不足,或者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有效地衔接产需,往往需要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一些辅助的加工活动,这些加工活动即称为流通加工。对流通加工的研究,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流通过程中的装袋、单元小包装、配货、挑选、混装等,生产外延流通加工中的剪断、打孔、拉拔、组装、改装、配套等,以及因经济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规模、品种、方式的选择和提高加工效率的研究等,所有这些都是物流的职能。(6)配送。配送是物流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它几乎包括了物流的所有职能,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一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来讲,配送集包装、装卸搬运、保管、运输于一体,并通过这些活动完成将物品送达的目的。配送问题的研究包括配送方式的合理选择,不同物品配送模式的研究,以及围绕配送中心建设相关的配送中心地址的确定、设施的构造、内部布置和配送作业及管理等问题的研究。(7)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是物流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之所以把它视为物流的一种职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需要经过收集、分类、加工、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或使废旧物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重新返回到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不能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的,则需要经过销毁、填埋等方式予以处理。(8)情报信息。物流整体职能的发挥,是通过物流各种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职能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需要及时交换情报信息。情报信息的基本职能在于如何对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使用,包括其方式的研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目的在于保证情报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以达到促进物流整体功能的发挥。 第一,从流通领域里的物流来看,其本身是流通的有机构成,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物流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从生产过程转移到消费过程,必然要经过一段间隔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这就需要对这些产品进行储存和运输,以及为完成与储存和运输职能相关的包装、装卸搬运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以便克服和解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背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许多原料、半成品等需要有较长的生产时间,农业提供的一切原料,尤其是这样。因此,要使生产过程不致中断,就要在新产品还不能补偿旧产品的整个时期,储存一定量这样的原料、半成品。”“在产品作为商品资本存在或停留在市场上时,也就是,产品处在它从中出来的生产过程和它进人的消费过程之间的间隔时间,产品形成商品储备。”而由于“消费可以使物品的位置变化成为必要”。可见,以储存和运输为支柱的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虽然物流的储运不能促使物品使用价值的增加,但它能保持其已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致受到损失,从而为物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从物流活动本身来讲,它的具体职能如包装、装卸搬运、储存保管、运输等,都与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直接相关。所以,它们也是社会必要劳动,同样创造着物品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商品流通的双重运动,他在分析了商品作为价值物运动的同时,也对物流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考察。他指出:“要是商品实际进行流通,就要有运输工具,而这是货币无能为力的,如果我用X镑的金额买来1 000磅铁,那么铁的所有权就转到我的手里,我的X镑起了交换手段的作用,并且完成了流通,就像所有权证书一样。……但是,要把铁从卖主那里运到我这里来,货币是无能为力的。这需要车辆、马匹、道路等等。商品的实际流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是由货币来实现的。”“物质变换,是在资本循环和构成这个循环的一个阶段的商品形态变化中完成的。这种物质交换要求产品发生场所的变换,即产品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实际运动”;“在产品从一个生产场所运到另一个生产场所以后,接着还需要完成产品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产品只有完成这个运动,才是现实的消费品。”当产品还处在生产过程和它进人的消费过程之间的间隔时间,产品就形成商品储备。“没有商品储存,就没有商品流通。”“只是由于有了这种储存,流通过程从而包括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才得到保证。”“只有通过产品的保管,使用价值的保存,价值才能得到保存。”商品流通中的商流与物流的分工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并没有从物流总体上来认识运输、储存、保管、包装等功能,物流各环节的工作基本上是孤立进行的,因而也不存在一个系统的物流概念,也没有对物流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随着现代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管理者有可能从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来系统地考察和研究流通的合理性问题。考察的结果发现,物流和商流渠道的完全一致存在着经济上的不合理,为了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物流和商流必须分离,把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过程加以管理,选择最短的运输路线、最少的装卸次数,加快物流速度。商物分离之后,物流在管理形式和应用技术两个方面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1)物流是企业生产连续进行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连续性。一个企业的生产要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一方面必须根据生产需要,按质、按量、按时,均衡不断地供给原材料、燃料和工具、设备等,另一方面又必须及时将产成品销售出去。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资料也要在各个生产场所和工序之间互相传递,使它们经过一步步的连续加工,成为价值更高、使用价值更大的产品。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物流贯穿于从生产计划到把产成品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循环过程之中,并紧紧围绕着物品使用价值的形态功能更替和价值的实现转移。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职能都要通过物流得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无一不伴随着物流的开发与运行。不论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还是销售物流,如果出现阻塞,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系统的运行就必然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说,物流是企业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3)物流的改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如前所述,物流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决定着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否实现。而且物流成本已成为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美国的生产成本占到工厂成本的10%左右,其他就是流通费用和物流成本;全部生产过程只有5%的时间用于制造加工,其余95%多为搬运、储存等物流时间。据估计,美国工业每年支出的流通费用超过400()亿美元。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降低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在这方面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而物流领域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若在管理和技术上加以改进,将是“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宝库”;通过采取合理组织运输、减少装卸次数、提高装卸效率、改进商品包装和装卸工具来减少物品损耗等措施,降低物流费用,将成为企业“第三利润”的源泉。当代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把重点放到“第三利润”的挖掘上,在节约物流费用上大做文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美国高了7一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以今天的基数来计算,中国物流的节约潜力将近1万亿元。在21世纪,我们应致力于开发这1万亿元的“第三利润”,大幅降低国民经济总成本。例如,在我国生产建设中,煤炭的物流费用占价格的50%左右,水泥占30%左右,钢材占10%-20%。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由于物流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每年不下百亿元。水泥每年在物流过程中的破包率为15%一20%,损失水泥相当于年产量的5%,直接损失4.5亿元;玻璃的物流损失平均为20%,年损失4.5亿元;陶瓷破损率占产量的20%,达2亿多元;化肥破袋率占产量的80%,达4亿多元;粮食由于仓储条件差和保管不善,每年损失约300亿斤;鲜活产品因运输困难,大量腐烂而造成的损失更是屡见不鲜。同时,重复运输、相向运输十分严重;既浪费运力又增加流通费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物流领域的潜力是巨大的。开发物流、改进物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无论对企业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宏观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储运时代、配送时代、综合物流时代和供应链时代。在今天,物流经理已经广泛采用供应链的系统分析、价值链分析、效益互换分析等技术来进行管理。我国的物流管理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各个阶段不是很明显,所以下面以美国为例说明物流管理的发展概况。1储运时代在这个时期,物流的各个活动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场所互不联系地分别进行,商品主要是根据按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的要求进行保管和运输。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确保收益,许多公司把目光投向了物流费用,物流成本意识开始出现,但在这个时期只有保管和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木。2配送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许多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实物配送”方面。这些公司系统地管理一系列的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包装、搬运等,以确保高效地递送商品。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因素促使公司不得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来管理配送。这些主要因素如下:(1).顾客购买需求的变化过去,许多顾客采购商品时,只注重品牌,现在他们还要看商品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因此顾客需求向着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变化使连锁公司不得不维持更多的库存、增加运输成本,而且预测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解决的方法只能是增加市场份额,识别不同群体的顾客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这样做必然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尤其是配送成本,这就需要公司以新的方法来进行管理。(2)费率的增加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费率增加,因此承运人通过提高运费与其他的运作收费来解决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当时政府在运输市场中限制竞争,这些都影响到公司的运输成本。(3)高价值的产品。美国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许多公司都趋向于生产高价值的产品。这样就使得公司的库存成本、包装、运输等成本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更高的配送成本。公司通过总成本分析,意识到在运输与库存之间的效益互换关系,所以将这两项原本分离的物流功能,都归并在配送经理的管辖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分析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效益互换关系,减少配送的总成本。例如,通过高运输成本的航空运输方式来递送商品,可以减少库存与仓库,与之相关的包装、搬运成本也降低了,同时顾客服务水平提高了,经过计算,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最后的总成本还是降低了。3综合物流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公司发现通过综合规划采购运输与配送运输可以进一步节省成本。于是将采购运输与配送运输都由运输经理管理。80年代后,由于管制放松,可以与承运人谈判运费率,达到一定的运输批量,就会有优惠的运费和更好的服务。于是许多公司将整个过程,从商品采购到商品在配送中心的物流活动直至将商品送至顾客手中,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就会提高运作效率,当然也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4供应链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对物流的关注扩充到整个物流过程,包括所有涉及的公司,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以保证最终顾客能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收到准确的商品。) 20世纪50年代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在物流实践中引起巨大的变化,并且持续至今。然而,发展综合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做法却受到了多方面的极力反对。传统上负责具体功能的运输或采购的经理们,对综合物流过程所必须进行的组织变化,表示抵制。他们认为以传统会计方法衡量物流绩效时,通过增加某个特定的功能领域的经费,而减少另一领域的经费来减少整个总成本的基本想法是站不住脚的。例如,传统上是用运输开支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衡量运输经理的工作的。传统的会计方法认为,运输经费越多,越能取得更优越的顾客服务表现。因而运输经理把这种降低总成本的想法看作是运输管理的退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运输经理都以相同的热情来看待综合物流了。另一个阻碍综合物流的因素是,难以对取得的投资报酬定量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定量化是由于对存货的实际成本缺乏清楚的理解。在传统的会计程序下,要计算减少存货投资带来的降低成本的效果,或要对优质的顾客服务表现进行量化等,都是很困难的。由于这些基本因素和其他的自然阻力,使综合物流在开始时,就不能保证所有的努力都是成功的。有些公司想运用物流新概念的做法失败了,公司里认为这些积极推进物流新概念的物流人员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所有这些囚素综合在一起,制约了物流思想在早期的普及。然而,由于一些公司通过综合物流,获得了卓越绩效,他们成了运用物流新概念的成功典范,同时在经济的压力下,使得综合物流的思想在全球快速流行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有许多因素驱动各个公司进行物流改革,其中主要的因素有:①规章制度的变化;②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③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普及;④贸易伙伴间合作关系的加强。下面将简要地讨论每一种变化对物流管理发展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公司的物流实践处于何阶段,并判断公司的物流未来发展方向。1.规章制度的变化1980年,美国对运输的经济和政治基础结构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通过了《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以及《斯泰格司铁路法》。虽然这些法规是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的,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基本思想都是创造一种运输改革的环境。在以后的法规中,都有这样的特点:行政诉讼和司法诉讼的范围放宽了,进一步放松公共承运人和契约承运人提供的有关服务、价格,以及承担义务方面的限制。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类似的解除管制的努力。规章制度的修改也改变了私人运输的范围。从1980年起,美国的运输结构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1993年通过了《协议费率法》;随后在1994年8月8口.签署了《机场和航空通道改善法》,该法案优先于州内的汽车运输法规;1994年8月26日出台的《卡车运输行业规章制度改革法案》进一步减少了联邦法规的约束,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运输业形成自由市场体系。运输规章中的重大变化,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内容对托运人和承运人的作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影响,特别是解除运输管制带来了好处。政府将继续解除管制,这使得高级管理人员更加注意并以新的思路去判别传统的习惯做法。2.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经理人员开始试验用条形码技术来改善物流管理。他们还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方便商务间的数据传输。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和传输的出现,提高了有关的物流效率,因为可以得到每一个方面的及时、可靠的信息。许多厂商开始与顾客和供应商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结,这有助于及时、精确地传输信息和存取数据。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技术已经商业化。传输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将会越来越普遍而且经济,许多厂商开始试验使用声控技术,人们可以精确而又轻松地存取数据。传真成为广泛使用的通信模式,它提供了易用、低成本的交换硬拷贝文件的方法。这种快速、精确和全面的信息技术形成了以时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以及以迅速而又可靠的信息交换为基础的作业安排,这为取得出色的物流绩效的新战略提供了基础。这可以从准时化战略(JIT )、快速响应战略(QR)、连续补充战略(CR),以及自动化补充战略(AR)等方面得到证明。所以,信息技术提供了提高物流性能的途径,同时也使存货量降低到最低限度。3.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普及物流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就是整个行业普遍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management , TQM )。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的挑战,工业化国家被迫认真地考虑利用质量来参与竞争,从而使产品和服务中的“零缺陷概念”迅速地在物流作业中蔓延开来。厂商们开始认识到,在其他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产品,一旦交付延迟或损坏,都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说,劣质的物流表现毁灭了产品的质量创新理念。然而,当w.爱德华兹,丹敏和约瑟夫?M.约兰等质量先锋在世界范围内帮助经理们去理解“质量探索”时,却没有指明如何去获得物流过程中的质量。高级管理部门所奉行的质量首创理念正演变成一种希望提高物流性能的强大力量。用“一种尺码适全套”的观念来接近物流将不会满足质量需求。于是,厂商被迫重新设计其物流系统,以满足各种顾客的不同期望。例如,一位制造商有几个关键顾客,把他们合在一起,可组成其全部销售额的80%以上时,他就必须懂得,同一水平的物流表现将不会充分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为此,具有领先优势的厂商通常会实行一整套独特的物流解决方案,以适应每一个关键顾客的以质量为动力的期望。因此,与质量有关的事情足以驱使最佳的物流思想把注意力从纯效率上转向一种战略资源。4.贸易伙伴间合作关系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发展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的思想已成为最佳的物流实践的基础。这之前的几十年,业务关系的特点是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对手间谈判,如今,经理们开始注意合作的潜力。合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发展有效的组织间的作业安排。厂商们甚至更进一步,开始考虑将顾客和供应商都作为业务伙伴。这种想法是要减少重复劳动和浪费,把注意力集中在业务上,以有助于取得共同成功。合作关系的发展超越了各种范围广泛的研究,并超越了业务组织之间及其与政府组织之间的作业领域。由于1984年制定的《国家合作研究和开发条例》以及1993年的《生产修正案》,使发展合作性作业安排的普遍想法制度化。这部法规及其随后的修正案发出信号,表示司法邵门所执行的传统的《反托拉斯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厂商们对此迅速做出反应,采取了各种范围很广的创新安排。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物流的联盟已成为最可观的合作安排的例子之一,专家们选择了物流活动作为其外延实践,而使之迅速发展。许多物流联盟是以提供有效的作业系统,把买方与卖方联系起来为目的,围绕着特定的服务厂商的能力建立起来的。概括地说,从1980年至1995年,这15年代表了物流的复兴时期。规章制度的标志性变化、低成本计算的可得性、信息技术革命、质量创新理念的推广,以及普遍接受的联盟等,所有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在几乎每一个物流方面都产生了崭新的思想。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些经理们从这15年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受益远比其他一些经理多。那些接受经验教训最好的经理们能够在这种程度上重新铸造其公司的物流能力,也使潜在的优势变成其基本业务战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加重要。同时,由于物流科学的形成,在各企业和国民经济中普遍以新物流思想来思考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来从事物流业务和物流问题的研究,使物流形成一种独立的产业,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物流发展的历史来看,物流在国民经济中以独立的、综合的业种出现和在企业中以一种独立的、综合的管理形态出现是同步的,因而形成了物流学和物流管理学两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体系。前者是以技术为主来研究物流中的技术经济管理问题,后者则是以管理为主来研究物流中的经济管理和技术问题,但它们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物流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科学,还有赖于国民经济和各企业中的具体应用。物流产业的形成对推动物流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产业是以物流活动为基本共同点的行业群体,其主要特点是带有生产性的非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当然,如果将生产过程的物流活动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而将流通领域物流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则物流应当属一种生产性活动。但是,现代物流思想正是将物流和生产的劳动性质予以区别,才发现物流是一种与生产密切相关,但却可以独立于生产之外的和生产劳动有区别的特殊劳动,从而形成和建立了物流科学。根据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具有生产性的非生产领域的服务性的性质,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就显而易见了。(二)现代物流产业的构成随着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对物流的有效管理,物流从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国家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物流产业从事的不同物流活动,区分为若干行业,形成行业管理,为建立大流通提供了条件。从大行业来看,物流产业是由四大行业构成的,包括交通运输业、储运业、通运业和配送业等。(1)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不仅包括各种不同运输形式的小行业,而且还包括对主体交通运输起支撑、保证、衔接作用的其他行业,它是物流业的主体行业。(2)储运业。储运业以储存为主体,兼与储存联系密切的运输的多种职能行业。在储运业中,我国按物品属性区分为军队储运业、物资储运业、粮食储运业、商业储运业、油气储运业等。(3)通运业。通运业是国外物流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在我国尚有待进一步发展。通运业是货主与运输业之间专门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人的行业。各种运输业除了直接办理承运手续以外,都由通运业从事委托、承办、代办等来实现货主的运输要求。(4)配送业。配送业是以配送为主体的各类行业,这个行业是在从事大量商流活动中来完成物流活动,是融商流、物流为一体的行业。除此之外,物流产业还可分为许多小行业,如铁路运输业、汽车货运业、远洋货运业、沿海航运业、内河航运业、航空货运业、集装箱联运业、仓储业、托运业、运输代办业、起重装卸业、投递业、快递业、拆船业、拆车业、集装箱租赁业、托盘联营业、包装业等。 从学科设立上讲,现代物流管理是融物流学和管理学于一体的。为此,我们在考察物流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来说明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任务。(一)物流学的创立物流功能专业化及其相应物流产业和企业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有一系列专业研究物流的理论作指导,并以此为依据合理组织物流,以提高物流效率,这就逐步发展和形成起来一门新兴学科—物流学。在经济学说史上,流通研究最初是以纯粹研究商品交易活动为对象的商业学的形式出现的。巧世纪初首先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出版的有关贸易活动的商业实务书,标志着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形成。直到16世纪末以后,才在英国和法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重商主义著作。1664年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的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曾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划时代的著作。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反映了当时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这种理论虽然把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但仅限于对买卖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用—从交换中获取更多的货币,其结果也只能是得出一系列经验规律。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为转机,经济学的研究由流通转向了生产。但是,对流通的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却没有取得进展,直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后,经济研究才建立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基础上,流通理论的研究才获得了实质性进展,流通研究本身也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的流通是以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为研究对象的。他把商品流通区分为价值流通和使用价值流通,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考察流通过程;把微观的企业和宏观的国民经济区分开来,从个别资本循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个侧面揭示流通的一般规律,因而成为现代流通研究的理论渊源之一。进人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专门研究物品本身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动情况的科学。美国是最早开始对此进行研究的国家。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提出了“物流学”的命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建立了一个专门管理军需的组织,使必要的物品按照需要的时间供应到指定的地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推广了海军对军用物资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并把物流正式确定为国家科研课题。美国研究市场学的学者把战时管理军需的组织称为“企业后勤”,认为这种“企业后勤”的职能不仅对企业的物品流动有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把这一理论引进流通领域,在英语中用12031表示(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原意为“物的分发管理”。后来,日本引进这一概念,并致力于建立系统的以整个流通的理论化为目的的新的物流科学。但是,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对于流通的研究一直没能从以往“企业后勤”的内容更进一步,多是从个别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研究物流的性质;而对流通过程本身的研究又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局限于解决物品实体流动过程的管理技术问题。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等国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物流科学的特点。在我国,物流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被采用和为社会广泛接受。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极不发达。并且,建国以后,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流通,加之经济科学研究只重视研究商业问题,始终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研究物的实体流通的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学界逐渐重视流通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概念才被引进到我国,并为经济学界所接受,对物流的研究才开始有了进展。不少高等院校相继设立了物流专业,实际工作部门设立了物流研究组织。这样,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学,就历史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任务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对各种有限资源所实行的一种培育、发掘、利用和协调等活动的总称,它由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媒介三大要素构成。现代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在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化的认识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管理学的明显特点是具有二重性、历史性、社会性、综合性、适应性等。而我们所讲的现代物流管理,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现代物流活动中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实现物流最佳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服务。因此,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物质产品实体在流动过程中,按质、按量、及时、准确地供给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不断降低物流费用,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创立中国物流管理学既不能照搬古典重商主义时代的商业学,也不能照套西方经济学,而应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式市场经济下物流过程为特定的领域,以物质资料实体流动为对象,研究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特点及其规律性,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运用管理原理和方法,发挥物流职能。具体来讲,物流管理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物品在空间上位移的合理化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物品常常是在此地生产而供给其他地区使用。即便是产需都在一地,也存在着由生产地送达消费地的问题。因此,解决物品由生产地点到需要地点的空间位移的合理化问题,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是物流研究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物品的空间位移是通过运输和配送实现的。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运输包括企业之间的运输、城市之间的运输和城市内部的运输。配送主要是指从专门从事物品发送的企业(配送中心)到用户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要使物品从生产地点经济合理地流入需要地点,有许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如物品流动的路线、运输批量、运输方式和发送工具的选择等。2.研究物品在产需之间的时差效用一般来讲,物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而且生产和消费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多样性,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可能立即或全部进人消费,消费需要的物品也不可能立即或全部得到满足。要解决物品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异,就要建立一定量的储存,这是保证生产和消费连续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储存具有创造物品时间效用的功能。要储存就必然要发生对物品进行维护、保养、堆放、管理等保管活动;而且为了降低储存费用,还要考虑库存量的控制,仓储设施的设置、结构、用途及合理使用,以及保管方法、保管技术的选择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必须考虑如何使物品按质、按量、按时满足消费需要,使储存场所发挥物流中转站的作用。3.研究与创造物品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相关的包装、装卸和搬运、流通加工等问题(1)包装。为了保证物品安全完好地运达消费者手中,一般需要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包装。包装的主要作用有四项:保护物品、单位化、便利化和商品广告。前三项属于物流功能,因此,包装形式、包装方法的选择,包装单位的确定,包装材料、重量等的设计,以及包装物的回收使用等,都是物流管理需要研究的问题。(2)装卸和搬运。装卸、搬运是由运输和保管而产生的必不可少的物流活动,它是衔接运输、保管、包装以及流通中的物品再加工等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装卸、搬运管理主要包括对装卸、搬运方式的选择,装卸、搬运工具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搬运合理化,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次数等。(3)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中,有时需要对物品进行进一步加工,以便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要,衔接产需,这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流通加工实际上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辅助加工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存在于企业之间的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于工厂内部的物流过程中。除了流通加工的生产技术问题外,流通加工规模和方式的选择、加工效率提高的途径等,都是物流管理研究的内容。(4)研究物流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问题。在物流过程中,为了使物流成为一个系统而不是各自孤立的活动,就需要及时交换信息。从物流系统本身来讲,物流管理除了要对物流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预测,及时收集和传输信息外,还要对物流费用、生产情况、市场动态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提供、分析和反馈。为了管理好物流信息,就要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化,以便更充分地发挥信息对整个物流过程的指导作用。(5)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是实现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物流职能的发挥,除了应具备先进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外,还应有先进的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物流最佳服务的目的。物流的技术管理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物流质量的管理等。物流的经济管理是以物品流动过程为主体,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对物流过程进行统一管理,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物流经济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物流规划与计划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费用管理、物流经济效益管理等等。4.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研究物流过程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物流过程的远程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其与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会大面积地对环境产生影响。物流对环境影响的扩大,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带动了物流量的增大,物流速度的加快,再加上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噪音对人精神、情绪、健康的影响,运输车辆事故对人身伤害的影响等。生产过程和物流过程新产生的废旧物,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人们对绿色的关注源于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考。因此,顺应时代,在物流这个经济领域里,就产生了绿色物流的概念;绿色物流也就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基本内容包括:①抑制和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减少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减少和降低噪音、振动)的物流活动;②充分、有效、节约利用资源(例如,降低能耗,降低包装材料消耗,对废旧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工具的效率,延长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其他资源的节约等)的物流活动;③减少环节,实现物流过程短途化、合理化的物流活动;④防止和降低物流对象(物品)损失的各项物流活动;⑤不出现安全事故的物流活动;⑥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物流活动;⑦整个物流过程保持文明、卫生的物流活动等。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物流类型也不同。这些类型的划分为我们开展物流研究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下面分别予以介绍。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而以,–个社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它是指流通领域所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又称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社会物流的一个标志是:它是伴随商业活动(贸易)发生的,也就是说物流过程和所有权的更迭是相关的。就整体而言,可以认为物流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物流。社会物流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高效率、低成本运行,以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科学对宏观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是物流科学受到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2.行业物流同一行业的企业是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它们常常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例如,日本建设机械行业的行业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具体内容有:使各种运输手段能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集中配送;建立信息及设备共享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养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的规格等。又如在零售业采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法规政策、统一托盘规格、统一陈列柜等都是行业物流合理化的结果。行业物流合理化的结果使行业中的企业得到相应的利益,因此,各行业协会、行业学会应该把本行业的物流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3.企业物流企业是社会提供产品或某些服务的经济实体。一个工厂,要购进原材料,经过若干工序的加工,形成产品销售出去。一个运输公司依据客户的要求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称为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具体的物流活动。(1)企业生产物流。企业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己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产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一个一个的生产加工过程,而忽视了将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串在一起,使得一个生产周期内,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所以对企业生产物流的研究,可以大大缩减生产周期,节约劳动力。(2)企业供应物流。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要保证供应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还要以成本最低为限定条件。因此,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这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问题、供应方式问题、零库存问题等等。(3)企业销售物流。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销售物流活动带有极强的服务性,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因而,其研究领域是很宽的。(4)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还有作为包装的纸箱、塑料筐、玻璃瓶等,这些东西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回收物资品种多,流通渠道业不规则,而且变化多样,因此管理和控制回收物流的难度很大。(5)企业废弃物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无用废弃物,如开采矿山时产生的土石、炼钢生产中的钢渣、工业废水以及其他一些无机垃圾等。这些废弃物如不妥善处理,不仅没有再利用的价值,而且会污染环境,有些还会妨碍生产的持续开展。正是对这类物资的处理才产生了废弃物物流。一般来说,废弃物物流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但若对其处理不当,负面的社会效益较大。为了减少资金消耗,提高效率,使生产正常进行,人民安居乐业,对废弃物资综合利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1.区域物流所谓区域物流,有不同的划分原则。首先,按行政区域划分,如云南地区物流、河北地区物流等;其次是按经济圈划分,如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区物流、黑龙江边境贸易区物流等;按地理位置划分,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河套地区物流等。区域物流系统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环境,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区域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如某城市建设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显然对于当地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物价很有作用。但也会引起由于供应点集中、货车来往频繁、产生废气噪音、交通事故等消极问题。因此,物流中心的建设不单是物流问题,还要从城市建设规划、地区开发计划出发,统一考虑,妥善安排。2.国内物流国家或相当于国家实体,是拥有自己的领土和领空的政治经济实体。它所制定的各项计划、法令政策都应该是为其自身的整体利益服务的。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我国的物流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在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方面也要从全局考虑,使一些大型物流项目能尽早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国家整体物流系统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1)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道的建设,以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2)制定各种交通政策法规,例如铁道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以及税收标准等。(3)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这是提高全国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必经之路。为了使标准化有所依据,于是提出“物流模数”的概念。物流模数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物流的合理化、标准化,在决定物流系统各个要素尺寸时,其数值应是某个基准尺寸的倍数(小数或整数倍)。这个基准尺寸称为物流模数。物流活动中各种票据的标准化、规格化也是重要的内容。(4)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物流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3.国际物流当前世界的发展主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任何国家不投身于国际经济大协作的交流之中,本国的经济技术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范畴可以遍布各大洲。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因此,国际物流的研究已成为物流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物流研究丰富多彩,但就其性质而言,绝大多数是属于相关学科的成果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如物流系统计算机模拟技术、运输规划理论、库存控制理论等。 物流科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它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实际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社会实践需要。只有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密切结合具体研究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有效地改善物流系统,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这样物流科学的价值才能为人们所承认、所重视。物流学正是以它实际应用所体现的巨大经济意义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物流科学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之后才诞生的。它首先在工业技术发达的美国形成,并且很快被日本和西欧各国引进。在发达国家中物流科学的研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且在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中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也就是说,一定水平的社会经济是产生物流科学的基础,而物流科学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就其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说不一定具有产生物流科学的基础,但是在物流科学理论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己经被客观实践所证实的条件下,进行物流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完全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都是由许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它们分布在不同地区,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些企业向社会供应其产品,同时也从社会获得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消费品。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错综复杂关系是依赖物流系统加以维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物流系统。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幅度较大,重视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无疑会避免许多损失。 其次,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再生产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以必需的原材料、燃料和工具设备等物质资料不间断供给为前提,整个物流系统如果出现故障,生产过程就会受到影响。另外,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必须相应地加强相关物流设施的建设。如果能及早注意到物流系统的建设和调整,将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 最后,生产资料与资金的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资源。可是由于流通渠道不完善,结果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比如我国一方面大量进口钢材,另一方面大量钢材又被积压在仓库里,库存周转时间比工业发达国家长得多。流通中的物资消耗也很严重,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搬运和包装环节不完善,每年损失物资价值达数百亿元。因此,加强物流研究、改善物流系统无疑是有效利用资金与资源的重要途径。 基本概念术语3.1 物品 article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3.2 物流 logistics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3.3 物流活动 logistics activity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3.4 物流作业 logistics operation实现物流功能时所进行的具体操作活动。3.5 物流模数 logistics modulus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3.6 物流技术 logistics technology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 3.7 物流成本 logistics cost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3.8 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3.9 物流中心 logistics center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以下要求:a) 主要面向社会服务;b)物流功能健全;c)完善的信息网络;d)辐射范围大;e)少品种、大批量;f)存储吞吐能力强;g)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3.10 物流网络 logistics network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3.11 物流信息 logistics information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3.12 物流企业 logistics enterprise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3.13 物流单证 logistics documents物流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单据、票据、凭证的总称。3.14 物流联盟 logistics alliance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3.15 供应物流 supply logistics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3.16 生产物流 production logistics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3. 17销售物流 distribution logistics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3.18 回收物流 returned logistics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3.19 废弃物物流 waste material logistics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3.20 绿色物流 environmental logistics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料得到最充分利用。3.21 企业物流 internal logistics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3.22 社会物流 external logistics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的总称。3.23 军事物流 military logistics用于满足军队平时与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3.24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3.25 第三方物流 third-part logistics (TPL)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3.26 定制物流 customized logistics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而为其专门设计的物流服务模式。3.27 虚拟物流 virtual logistics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3.28 增值物流服务 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基础上,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3.29 供应链 supply chain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3.30 条码 bar code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同义词:条码符号bar code symbol[GB/T 4122.1-1996中4.17]3.31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数据的传输和交换。3.32 有形消耗 tangible loss可见或可测量出来的物理性损失、消耗。3.33 无形消耗 intangible loss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物品贬值。物流作业术语4.1 运输 transportation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GB/T 4122.1-1996中4.17]4.2 联合运输 combined transport一次委托,由两家以上运输企业或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共同将某一批物品运送到目的的运输方式。4.3 直达运输 through transport物品由发运地到接收地,中途不需要换装和在储存场所停滞的一种运输方式。4. 4中转运输 transfer transport物品由生产地运达最终使用地,中途经过一次以上落地并换装的一种运输方式。 4.5 甩挂运输 drop and pull transport用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换上新的挂车运往另一个目的地的运输方式。4.6 集装运输 containerized transport使用集装器具或利用捆扎方法,把裸装物品、散粒物品、体积较小的成件物品,组合成为一定规格的集装单元进行的运输。4.7 集装箱运输 container transport以集装箱为单元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货运方式。 [GB/T17271-1998中3.2.1]4.8 门到门 door-to-door承运人在托运人的工厂或仓库整箱接货,负责运抵收货人的工厂或仓库整箱交货。[GB/T 17271-1998中3.2.1]4.9 整箱货 full container load (FCL)一个集装箱装满一个托运人同时也是一个收货人的工厂或仓库整箱交货。[GB/T 17271-1998中3.2.4.2]4.10 拼箱货 less than container load (LCL)一个集装箱装入多个托运人或多个收货人的货物。[GB/T 17271-1998中3.2.4.3]4.11 储存 storing保护、管理、贮藏物品。 [GB/T 4122.1-1996中4.2]4.12 保管 storage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活动。4.13 物品储存 article reserves储存起来以备急需的物品。有当年储存、长期储存、战略储备之分。4.14 库存 inventory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4.15 经常库存 cycle stock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库存。4.16 安全库存 safety stick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4.17 库存周期 inventory cycle time在一定范围内,库存物品从入库到出库的平均时间。4.18 前置期(或提前期) lead time从发出订货单到货物的时间间隔。4.19 订货处理周期 order cycle time从收到订货单到将所订货物发运出去的时间间隔。4.20 货垛 goods stack为了便于保管和装卸、运输,按一定要求分门别类堆放在一起的一批物品。4.21 堆码 stacking将物品整齐、规则地摆放成货垛的作业。4.22 搬运 handing/carrying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4.23 装卸 loading and unloading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GB/T 4122.1-1996中4.5]4.24 单元装卸 unit loading and unloading用托盘、容器或包装物见小件或散装物品集成一定质量或体积的组合件,以便利用机械进行作业的装卸方式。4.25 包装 package/packaging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面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GB/T 4122.1-1996中2.1]4.26 销售包装 sales package又称内包装,是直接接触商品进入零售网点和消费者或用户直接见面的包装。4.27 定牌包装 packing of nominated brand买方要求卖方在出口商品/包装上使用买方指定的牌名或商标的做法。4.28 中性包装 neutral packing在出口商品及其内外包装上都不注明生产国别的包装。4.29 运输包装 transport package以满足运输贮存要求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它具有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 [GB/T 4122.1-1996中2.5]4.30 托盘包装 palletizing以托盘为承载物,将包装件或产品堆码在托盘上,通过捆扎、裹包或胶粘等方法加以固定,形成一个搬运单元,以便用机械设备搬运。 [GB/T 4122.1-1996中2.17]4.31 集装化 containerization用集装器具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物流活动。4.32 散装化 containerization用专门机械、器具进行运输、装卸的散装物品在某个物流范围内,不用任何包装,长期固定采用吸扬、抓斗等机械、器具进行装卸、运输、储存的作业方式。4.33 直接换装 cross docking物品在物流环节中,不经过中间仓库或站点,直接从一个运输工具换载到另一个运输工具的物流衔接方式。4.34 配送 distribution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4.35 共同配送 joint distribution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4.36 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a) 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b) 配送功能健全;c) 完善的信息网络;d) 辐射范围小;e) 多品种、小批量;f) 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4.37 分拣 sorting将物品按品种、出入库先后顺序进行分门别类推放的作业。4.38 拣选 order picking按订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选出物品,并放置指定地点的作业。4.39 集货 goods collection将分散的或小批量的物品集中起来,以便进行运输、配送的作业。4.40 组配 assembly配送前,根据物品的流量、流向及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和容积,组织安排物品装载的作业。4.41 流通加工 distribution processing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4.42 冷链 cold chain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 4.43 检验 inspection根据合同或标准,对标的物品的品质、数量、包装等进行检查、验收的总称。物流技术装备及设施术语5.1 仓库 warehouse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5.2 库房 storehouse有屋顶和围护结构,供储存各种物品的封闭式建筑物。5.3 自动化仓库 automatic warehouse由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的控制,不需人工搬运作业,而实现收发作业的仓库。5. 4立体仓库 stereoscopic warehouse采用高层货架配以货箱或托盘储存货物,用巷道队垛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作业的仓库。5.5 虚拟仓库 virtual warehouse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基础上,进行物品储存、保管和远程控制的物流设施。可实现不同状态、空间、时间、货主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5.6 保税仓库 boned warehouse经海关批准,在海关监管下,专供存放未办理关税手续而入境或过境货物的场所。5.7 出口监管仓库 export supervised warehouse经海关批准,在海关监管下,存放已按规定领取了出口货物许可证或批件,已对外买断结汇并向海关办完全部出口海关手续的货物的专用仓库。5.8 海关监管货物 cargo under custom's supervision在海关批准范围内接受海关查验的进出口、过境、转运、通关货物,以及保税货物和其他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进出境货物。5.9 冷藏区 chill space仓库的一个区域,其温度保持在0'C~10.C范围内。5.10 冷冻区 freeze space仓库的一个区域,其温度保持在0'C以下。5.11 控湿储存区 humidity controlled space仓库内配有湿度调制设备,使内部湿度可调的库房区域。5.12 温度可控区 temperature controlled space温度可根据需要调整在一定范围内的库房区域。5.13 收货区 receiving space到库物品入库前核对检查及进库准备的地区。5.14 发货区 shipping space物品集中待运地区。5.15 料棚 goods shed供储存某些物品的简易建筑物,一般没有或只有部分围壁。5.16 货场 goods yard用于存放某些物品的露天场地。5.17 货架 goods shelf用支架、隔板或托架组成的立体储存货物的设施。5.18 托盘 pallet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的放置作为单元负荷的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GB/T 4122.1-1996中4.27]5.19 叉车 fork lift truck具有各种叉具,能够对货物进行升降和移动以及装卸作业的搬运车辆。5.20 输送机 conveyor对物品进行连续运送的机械。5.21 自动导引车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AGV)能够自动行驶到指定地点的无轨搬运车辆。5.22 箱式车 box car除具备普通车的一切机械性能外,还必须具备全封闭的箱式车身和便于装卸作业的车门。5.23 集装箱 container是一种运输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 具有足够的强度,可长期反复使用;b) 适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运送,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c) 具有快速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便于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d) 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e) 具有1立方米及以上的容积。集装箱这一术语不包括车辆和一般包装。 [GB/T 1992-1985中1.1]5.24 换算箱 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 (TEU)又称标准箱。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 (TEU)以20英尺集装箱作为换算单位。[GB/T 17271-1998中3.2.4.8]5.25 特种货物集装箱 specific cargo container用以装运特种物品用的集装箱。 [GB/T 4122.1-1996中1.1]5.26 全集装箱船 full container ship舱内设有固定式或活动式的格栅结构,舱盖上和甲板上设置固定集装箱的系紧装置, 便于集装箱左翼及定位的船舶。[GB/T [GB/T 17271-1998中3.1.1.1]5.27 铁路集装箱场 railway container yard进行集装箱承运、交付、装卸、堆存、装拆箱、门到门作业,组织集装箱专列等作 业的场所。[GB/T [GB/T 17271-1998中3.1.3.6]5.28 公路集装箱中转站 inland container depot具有集装箱中转运输与门到门运输和集装箱货物的拆箱、装箱、仓储和接取、送达、装卸、堆存的场所。[GB/T [GB/T 17271-1998中3.1.3.9]5.29 集装箱货运站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 (CFS)拼箱货物拆箱、装箱、办理交接的场所。5. 30 集装箱码头 container terminal专供停靠集装箱船、装卸集装箱用的码头。[GB/T [GB/T 17271-1998中3.1.2.2]5.31 国际铁路联运 international through railway transport使用一份统一的国际铁路联运票据,由跨国铁路承运人办理两国或两国以上铁路的全程运输,并承担运输责任的一种连贯运输方式。5.32 国际多式联运 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的接管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5.33 大陆桥运输 land bridge transport用横贯大陆的铁路或公路作为中间桥梁,将大陆两端的海洋运输连接起来的连贯运输方式。 5.34 班轮运输 liner transport在固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港口顺序,按照事先公布的船期表航行的水上运输方式。5.35 租船运输 shipping by chartering根据协议,租船人向船舶所有人租凭船舶用于货物运输,并按商定运价,向船舶所有人支付运费或租金的运输方式。5.36 船务代理 shipping agency根据承运人的委托,代办与船舶进出有关的业务活动。5.37 国际货运代理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agent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或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劳务报酬的经济组织。5.38 理货 tally货物装卸中,对照货物运输票据进行的理(点)数、计量、检查残缺、指导装舱积载、核对标记、检查包装、分票、分标志和现场签证等工作。5.39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cargo insurance在国际贸易中,以国际运输中的货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以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获得补偿。5.40 报关 customs declaration由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进出境手续的全过程。5.41 报关行 customs broker专门代办进出境保管业务的企业。5.42 进出口商品检验 commodity inspection确定进出口商品的品质、规格、重量、数量、包装、安全性能、卫生方面的指标及装运技术和装运条件等项目实施检验和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与贸易合同、有关标准规定一致,是否符合进出口国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简称"商检"。物流管理术语6.1 物流战略 logistics strategy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6.2 物流战略管理 logistics strategy management物流组织根据已制定的物流战略,付诸实施和控制的过程。6.3 仓库管理 warehouse management对库存物品和仓库设施及其布局等进行规划、控制的活动。6. 4仓库布局 warehouse layout在一定区域或库区内,对仓库的数量、规模、地理位置和仓库设施、道路等各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总体设计。6.5 库存控制 inventory control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使库存物品的数量最少进行的有效管理的技术经济措施。6.6 经济订货批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核算,以实现总库存成本最低的最佳订货量。6.7定量订货方式 fixed-quantity system (FQS)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的库存数量(订货点)时,按规定数量(一般以经济订货批量为标准)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6.8 定期订货方式 fixed-quantity system (FIS)按预先确定的订货间隔期间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6.9 ABC分类管理 ABC classification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6.10 电子订货系统 Electronic order system (EOS)不同组织间利用通讯网络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联结方式进行订货作业与订货信息交换的体系。6.11 准时制 just in time (JIT)在精确测定生产各工艺环节作业效率的前提下按订单准确的计划,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6.12 准时制物流 just-in-time logistics一种建立在JIT管理理念基础上的现代物流方式。6.13 零库存技术 zero-inventory logistics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JIT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库存最小化的技术的总称。6.14 物流成本管理 logistics cost control对物流相关费用进行的计划、协调与控制。6.15 物料需要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MRP)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 6.16 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MRP II)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各种制造资源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行合理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达到既能连续均衡生产,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物品的库存量,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6.17 配送需要计划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 (DRP)一种既保证有效地满足市场需要,又使得物流资源配置费用最省的计划方法,是MRP原理与方法在物品配送中的运用。6.18 配送资源计划 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DRP II)一种企业内物品配送计划系统管理模式。是在DRP的基础上提高各环节的物流能力,达到系统优化运行的目的。6.19 物流资源计划 logistics resource planning (LRP)以物流为基础手段,打破生产与流通界限,集成制造资源计划、分销需要计划以及功能计划而形成的物资资源优化配置方法。6.20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在MRP II 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6.21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6.22 快速反映 Quick response (QR)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6.23 有效客户反映 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ECR)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过程费用为原则,能及时做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6.24 连续库存补充计划 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CRP)利用及时准确的销售时点信息确定已销售的商品数量,根据零售商或批发商的库存信息和预先规定的库存补充程序确定发货补充数量和配送时间的计划方法。6.25 计算机付诸订货系统 computer assisted ordering (CAO)基于库存和客户需要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订货管理的系统。6.26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6.27 业务外包 outsourcing企业为了获得不单纯利用不、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 科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关键不仅在于研究什么,而且在于怎样研究。物流过程是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具有多样化的外部联系、多层次的内部结构、精巧的运行机制和灵敏的传导机制,存在着一系列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对微观经济实体和宏观经济管理有着不同的客观要求。要认识和把握如此复杂的经济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而必须依靠一整套科学方法,或一个方法论体系。物流管理研究的方法,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综合职能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迄今为止,研究流通现象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商品划分法。它以特定商品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和分析流通问题,然后再将整个流通理论化。例如,以生产资料流通和以生活资料流通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物资经济学和商业经济学,应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把流通研究视为某一部门的经济学,虽然能使具体研究成为可能,但往往跳不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考察问题的眼界,难以揭示出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商品流通过程的共有规律性。(2)体制划分法。它按照构成流通的社会结构的体制,即批发业、零售、运输、仓储等,以此进行说明和分析,并以其为主线,建立流通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可以说很具体,但不易得出一般结论。(3)职能研究法。它是选出与全部商品和全部体制有关的职能进行分析,并将整个流通的结构理论化。这种方法是实现逻辑体系化的基本方法。综合职能研究法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这样几个方法的逻辑体系:①宏观经济环境与物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构,其中包括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运行与物流系统等;②物流系统中各个职能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结构,例如,物流过程的各项物流活动、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绿色物流等;③物流管理与效率、效益、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如物流组织管理、费用管理、现代化管理和物流合理化数量分析,以及城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综合职能研究以物流专门职能为研究的重点,同时又不忽视它们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简单化,或使理论体系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在运用综合职能研究方法的同时,现代物流管理研究还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客观事物具有的系统特征,从分析事物整体状况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效应的综合方法。除了综合职能研究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现代物流管理研究还要综合运用科学抽象法、静态一动态分析法和定性一定量分析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流通研究所存在的抽象力不足、概括能力差的现象,才能克服以孤立的静态、定性分析为主,把复杂的流通过程理想化的片面性。我国正在沿着党所制定的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的重要性将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为此,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尽早解决物流问题。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机能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推行整个经济社会物流合理化,就一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集合性。系统的集合性是指系统必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区别又有一定相关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这种集合体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逻辑统一性要求组成的整体。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功能都不能代替系统的整体功能。(2)关联性。系统的关联性是指系统本身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系统内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3)目的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以实现某种功能为目的的,有着极其明确的目标。(4)动态性。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即系统要不断输人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转换处理,输出满足人们某种期望的要求。系统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中生存和发展,人们也正是在系统的动态发展中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以便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5)适应性。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环境的约束和限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改变系统的目标。因此,系统必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这种自我调节的“应变能力”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行为,其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的类型加以研究。具体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按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属性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形成的系统;人造系统也称人工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构造的系统。物流系统就是一种复杂的人造系统。(2)按系统的物理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实体系统是以物质实体作为要素的系统,如机械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概念系统是以原理、原则、方法、制度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故也称之为软件系统。(3)从系统状态和时间的关系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动态系统是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系统;静态系统是相对地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系统。实际上,绝对静态的系统是不存在的。(4)按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经常发生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与环境几乎没有交流,显然这只是对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近似假设。(5)按系统功能的状态来划分,可分为控制系统和行为系统。控制系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给对象系统施加某种必要动作,所有必要动作就构成了控制系统;行为系统是以完成目的的行动作为构成系统要素而形成的系统。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具体地讲,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由所需要运转的物流产品、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运输道路、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等物质、能量、人员和通信网络(情报信息)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包装、装卸搬运、运送、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废弃物回收处理,以及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功能的有机整体,并处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环境之中。 系统的构成包括所构造系统的范围、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的各种关系、系统的层次结构等。其中,系统的关系既包括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又包括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1.物流系统的边界范围从物流的概念可以看出,物流既包括生产过程的物流活动,又包括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所以物流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始于生产厂的原材料购进,经过生产过程形成可供销售的成品、半成品,并运送至成品库,经过包装后分送到各流通中心(中间仓库),再转销给消费者,或从成品库直接运送给消费者,止于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可见,物流系统的范围横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和物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的边界范围必将不断地向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其内涵和外延难以分清,呈现出一种模糊状态。但是,如果当我们研究的物流系统被确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内或系统的某一功能区域,那么物流系统就会具有较为明显的界域。例如,流通过程的销售物流,它是以订货采购的方式输人需要销售的物品,通过装卸搬运、运输等活动的处理,直接以销售形式输出给消费者,或者通过装卸搬运、运输、验收、人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的转化处理,再以销售形式输出给消费者的一个过程体系。2.物流系统的要素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人、财、物等要素构成的。所以,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要素、资金要素和物的要素。其中,劳动者要素是核心要素、第一要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建立一个合理化的物流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转的根本;资金要素也很重要,实现交换的物流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流动过程,同时物流服务本身也是需要以货币为媒介,物流系统建设是资本投人的一大领域;物的要素既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物,还包括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如各种物流设施、工具等。在物流系统中,除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外,还有为完成物流过程所需要的管理技术和信息资源等要素。物流系统的这些构成要素,按功能区域划分,形成了物流系统的六个子系统,即六个功能要素,它们分别是:(1)包装系统。它主要是实现物流过程的包装功能,其目的是保护物品,便于装卸、运输、储存,促进销售。(2)装卸搬运系统。它主要是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装卸搬运功能,完成装上卸下和位置移动作业,以便对物品进行运输和保管等。(3)运输系统。它是实现物流的运输功能,完成物品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克服产地与需求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实现物流的空间效益。(4)储存保管系统。它是实现物流的储存保管功能,克服供应和需求在时间上的差异,保障储存物品不受损害,创造物流的时间效益。(5)流通加工及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系统。它是从满足消费的各种需要和充分利用资源出发,对物品进行再加工,以及废旧物的回收和处理利用等,以促进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6)信息情报系统。它对物流系统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的制导,才能保证物流系统各项活动灵活运转。物流系统的有机统一,正是信息情报系统把物流过程各环节的活动联系起来的结果。3.物流系统的关系物流系统的关系包括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1)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物流过程中,主要环节是物品的储存保管和运输,其他各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活动进行的。首先,根据订货信息,对物品进行订货采购活动,然后经过验收进行储存保管,待发送运输,或组织配送,送往消费者,达到最终服务的目的。为了保证运输、储存保管的质量,物品需要进行包装,或进行集中单元处理,以方便装卸搬运、输送和储存保管。同时,为使物品从生产所在地向消费所在地迅速移动,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实行经济运输,对储存物品进行定量控制,发挥仓储调控作用,以便提高物流系统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并且,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物流信息的指挥和调节作用。因此,在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互为条件的关系。(2)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物流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联的开放型系统。物流产品的社会需要量、供应量、运输量和资金拥有量等方面制约着物流系统活动,并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作为物流功能的运输,与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而运输量的多少受运输设备能力、输送能力和收容能力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就是说,运力是物流系统的约束条件之一。供应量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的数量,它是物流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物流系统的直接对象。也就是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物质产品供应,就难以保证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物流系统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供应的物品从数量、质量、品种规格、配套性和及时性方面制约着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需求量是反映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情况,做好社会需求的科学预测,是保证物流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影响着物流系统满足社会需求作用的实现。资金拥有量体现着物流系统本身能量的大小,它是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大小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外部因素也是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发展的约束条件。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这种复杂关系,使物流系统研究和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因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广度。物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是通过从生产厂家的产品输人,经过转换又向消费市场输出,并以信息反馈的形式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各种约束条件也不时地对物流系统加以“干扰”,使物流系统内部原本相对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产生产销脱节现象,或供大于求形成积压,或求大于供形成脱销。为了恢复、保证系统的平衡状态,必须协调供、产、运、销,克服外界干扰,对物流系统实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增强系统的生命力。 物流系统是新的系统体系,它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物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复杂的系统要素、复杂的系统关系等等,使物流系统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物流系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系统的对象异常复杂。物流系统的对象是物质产品,既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又包括废旧废弃物品等,遍及全部社会物质资源,将全部国民经济产品的复杂性集于一身。(2)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设备,而且种类各异。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各种能力,必须配有相应的物流设施和各种机械设备,例如,交通运输设施,车站、码头和港口,仓库设施和货场,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设备,加工机械,仪器仪表等。(3)物流系统涉及面广、范围大,既有企业内部物流、企业间物流,又有城市物流、社会物流和国际物流。同时,由于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绿色物流。(4)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极为密切和复杂。物流系统不仅受外部环境条件的约束,而且这些约束条件多变、随机性强。(5)物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物流系统和生产系统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生产系统按照固定的产品、固定的生产方式,连续或不连续地生产,少有变化,系统稳定的时间较长。而一般的物流系统总是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6)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又主要处于流通环境中,因此,它必然受更大的系统如流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制约。(7)物流系统的关系复杂。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间存在着普遍的复杂联系,各要素间关系也较为复杂,不如某些生产系统那样简单。(8)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强的“背反"现象,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物流系统中许多要素在按新观念建立物流系统前,早就是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往往较多地受原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而不能完全按物流系统的要求运行,对要素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系统总体恶化的结果。(9)物流系统信息情报种类繁多,数据处理工作量大,而且信息流量的产生不均匀。在对物流活动进行研究时,应考虑物流系统的特征,才能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的物流系统,实现系统各种功能。 (一)系统分析的要素系统分析的要素是指系统分析的项目,具体地有目标、替代方案、费用和效益、模型和评价标准。I.目标目标是指系统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结果。目标的确定不仅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建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才能制定出替代方案,才能进行系统评价。2.替代方案替代方案是指为达到系统目标可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一般情况下,当多种方案各有利弊时,究竟运用何种方案为最优,这就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3.费用和效益费用是实施方案的实际支出,而效益是指方案实施后获得的成效。建立一个系统,必然会发生费用,而建立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效益。费用和效益是对方案的约束条件,只有效益大于费用的设计才是可取的,反之是不可取的。4.模型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描述,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常用的模型有实物模型、图式模型、模拟模型、数学模型。系统分析所采用的模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有以下特征:(1)模型是实现系统的抽象描述。(2)模型是由一些与所分析的问题有关的主要因素构成的。(3)模型标明这些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复杂问题模型化便于对问题进行处理,也可在决策前预测出问题的结果,因此模型是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5.评价标准不同的系统应根据其性质和要求,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方案的优劣顺序。常见的评价标准是由一组评价指标组成的。由以上对系统分析的要素的说明,可得出系统分析的结构。(二)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系统分析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整体效益为目标。整体性原则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目前,工业发达国家都在探索实现物流一体化、发挥物流综合功能的途径,这就需要依照整体性原则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发挥物流综合功能,实现物流活动整体优化。(2)层次性原则。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整体。一方面,这些要素是由其下一层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该系统又是更大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如此相互包含的关系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物流问题,要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间的相互制约关系。(3)结构性原则。组成系统的要素间都有一种相互结合的存在方式,这种要素间的相互结合的状态,构成了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结构系统。探讨物流系统目标最优化时,必须注意组成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以及这种结构方式对物流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并根据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要求进行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结构设计,以便有效地满足物流系统的整体要求。(4)相关性原则。系统和系统之间、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相关性特点。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物流系统时,一定要注意这种相关性。例如,整个国民经济和物流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不仅是研究物流系统时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物流系统发展的真正的最终原因。(5)目的性原则。人们建立系统总是出于某种需要,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把物流系统看作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系统,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确定物流系统应达到的目标。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重点和关键所在,恰当地划分问题的范围和边界,了解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目标。系统分析是针对所提出的具体目标而展开的,由于实现系统功能的目的是靠多方面因素来保证的,因此系统目标也是由若干个目标组成的。在多目标情况下,要考虑各项目标的协调,防止发生抵触或顾此失彼,同时还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行性和经济性。(2)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目标之后,还必须广泛搜集与所解问题有关的一切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尤其要重视反映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资料。在分析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尽量搞清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哪些内部和外部要素组成的,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分析得越透彻,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3)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对与系统目标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方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可确认影响系统功能和目标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确认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达成途径及其约束条件。(4)系统优化。系统优化的作用在于运用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如运筹学中的几个主要分析、图论、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等,对若干个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的模型进行仿真和优化计算,求出几个替代解。(5}系统评价。运用确定的评价标准,主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从而为选择最优系统方案提供足够的信息。系统分析的工作不是一缴而就的,往往由于在某一步骤出现问题,需要返回到前面的步骤,甚至返回到确定目标阶段,重新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决策提供完全、准确的信息。 根据系统分析的基本含义,物流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目标、系统的结构、替代方案、费用和效益、系统模型、系统的优化、系统评价准则及评价等。在这里,我们结合物流系统状况,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介绍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系统的目标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又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只有正确地把握和理解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才能使所建系统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物流系统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建立物流系统或改进物流系统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步骤。目标不明确,系统分析就无从着手。由于物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物流系统目标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就增加了物流系统目标确定的困难程度。关于物流系统目标的问题,有人将其定义为“从最低的成本选择对物品做适时、适地的运送”。实际上,如果按这个目标来建立物流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做到适时、适地的运送,必须以最佳的服务和最佳的销售为前提,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存货、先进的运输工具和优良的物流设施,必然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最低的物流费用要求低廉的运费、最少的储存及尽可能低的其他物流费用等,这样必定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最佳的服务和最低的费用这两者同时满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物流系统目标应是建立在合适的仓储设施、零售店、工厂、存货水平、运输方式,以及其他物流环节的规模和情报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上,使物流部门在提供某一服务水平下的收益与物流费用达到适度的平衡,或相匹配,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物流费用支出获得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要的服务水平。物流系统的目标还可用物流系统的输人与输出的比例来表示。物流系统的基本输出是为顾客服务。作为物流系统服务性的衡量标准,可以列举如下:(1)对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2)接受用户的订货时商品的在库率高。(3)在运送中交通事故以及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少。(4)保管中货物的变质、丢失、破坏现象少。(5)具有能很好地实现运送、保管功能的包装。(6)装卸搬运功能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7)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情报系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8)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物流费之和最少,以及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物流系统的输人是输送、储存、搬运、装卸、物流情报、物流加工等环节所消耗的劳务、设备、材料等资源,这些都构成了物流费用(成本)。对于一个物流系统的效益评价,必然是以系统的输出效果与输人成本相比较为依据的。 物流系统的构成分析主要是层次构成分析、业务活动构成分析以及功能构成分析。这些结构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物流系统的构成进行分析,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物流系统的层次构成分析物流系统的层次构成分析,是按物流活动范围的大小来进行的层次构成分析,主要分微观物流系统和宏观物流系统两个层次。(1)微观物流系统。微观物流系统主要是指企业物流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是社会一经济一技术的结合体,是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应是由各种形式的输人(人力、物资、资金等)转化为各种有形产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系统。企业系统的输人一转化一输出的过程,都伴随着物流活动。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些就是企业的供应物流,它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是企业的生产物流,它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伴随着销售活动,不断地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就是企业的销售物流;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过程中总会生产各种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的,这就是企业回收物流;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物流活动构成企业废弃物物流。因此,企业物流系统就是由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处理物流子系统构成的。(2)宏观物流系统。宏观物流系统又称社会物流系统,它是超出企业范围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系统是以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的。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精辟地描述了生产一分配一流通一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系统图。他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并指出,这些“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其中,“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现代社会经济,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一方面,流通把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企业这个开放系统的运作也需要流通才得以完成。这样就形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社会经济系统。由此可看出,流通是社会经济系统得以运行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商品流通已发展成为以信息流为先导的商品价值流和商品实物流三流一体的流通集成,这也就是社会物流系统的结构。整个物流系统的活动,既有经济问题,又有技术问题;既涉及工业经济,又涉及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生产力经济;既运用工业工程学知识,又运用机械工程学、运输工程学知识。这些都是由物流系统多维的、复杂的结构所决定的。2.物流系统的业务活动构成分析这是按照物流活动业务性质的不同,分类进行的分析。根据物流活动不同的业务,物流系统可分为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回收物流子系统和废弃物流子系统。3.物流系统的功能构成分析物流系统功能构成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过程的各项活动,对功能进行定义,形成功能区域,从而形成功能系统。一个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依据各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功能体系,从而为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条件。在系统内部各功能的联系中,有两种关系:第一种是上下关系;第二种是并列关系。前者是指在一个功能系统中某些功能之间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如果甲功能是乙功能的目的,则乙功能就是甲功能的手段;与此同时,乙功能又可能成为丙功能的目的,丙功能又是实现乙功能的手段。一般地,把起“目的”作用的功能称为上位功能,而把起“手段”作用的功能称为下位功能。上位功能与下位功能的关系是相对的,因为一个功能对它的上位功能来说是手段,而对它的下位功能来说则是目的。后者是指在一个上位功能之下往往有若干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存在,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区域,构成一个功能子系统。根据功能间的这种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可用一个树形图表示系统功能分析的结果。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提供物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物流活动,即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情报信息等。所有这些功能对于整体功能来讲,都起的是手段作用;同时,这些起手段作用的功能又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起目的作用的功能。例如,运输功能的发挥,需要提高效益、保证安全、节约运费,这时运输功能就成为目的功能,而后者则成为手段功能。通过对物流系统功能分析,可构造一个物流系统的功能系统。 绝对静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一切系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变化、发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系统的动态性是有序中的动态。例如,在微观物流各子系统的运动发展中,生产物流的顺利流转,若没有供应物流是不可能完成的;销售物流的输出,如果没有生产物流的转化,也难以实现。又如,在宏观物流中,若只有商业活动而无实物的分销配送等实体流通活动,则只是一种商品的空买空卖交易;而在实物流中,不把包装、装卸、运输、仓储、回收等功能统筹一体化,物流的综合功能也就难以发挥,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实现。同样,商流和实物流的一切活动若无信息流的先导和沟通作用,整个物流系统将陷人盲目状态。所以,在物流系统各子系统间及系统各要素间,只有彼此同步协调,实现一体化、整体化,才能达到整个系统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也就是说,协同才能形成物流系统有序,而只有物流系统有序,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 1.物流系统评价的目的系统评价是系统分析中复杂而又重要的一个环节。物流系统的评价是指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建立的各种物流系统方案所进行评价,并从中选择出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优系统方案的过程。系统功能、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是以系统的功能与为实现其功能所支付的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来衡量的。所以,物流系统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从系统功能、目标、要求以及费用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考核其满足程度,借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经过修改建立系统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肯定系统,运用系统,以及对系统的“价值”作出评价。价值分析方法,实际上也是从系统的技术上和经济上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的评价。因为系统功能的实现是以系统的技术上的先进适用为保障的,费用的多少体现了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程度。所以,系统的评价应从系统的总评出发,综合评价系统价值各方面的所得和所失,尽可能把不同方面的评价尺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评价结果。2.物流系统评价的原则物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造系统,它涉及范围广,构成要素繁多且关系复杂,这都给系统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对物流系统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因此评价的质量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必须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必须弄清资料是否全面、可靠、正确,防止评价人员的倾向性,并注意人员的组成应具有代表性。(2)坚持技术上先进适用、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目标和要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这是因为物流技术的先进适用性是影响物流速度高低、系统可靠性强弱的主要因素。经济上的合理性反映物流系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情况,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良好的经济效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物流系统目的所在。(3)坚持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物流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如果每个子系统的效益都是好的,则整体的效益也会比较理想。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子系统是经济的,效益是好的,但从全局看却不经济,这种方案理所当然是不可取的。反之,在某些情况下,从局部看某一子系统是不经济的,但从全局看整个系统却是较好的,这种方案则是可取的。因此,我们所要求的是整体效益化和最优化,要求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4)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坚持先进合理和可操作性原则。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发挥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因此在建立物流系统指标体系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先进合理,坚持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既要可行又要可比。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标设置要符合物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要求,在具体指标的确定上,不能脱离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确定一些无法达到的指标。制定的评价标准不能过高过严,也不能偏低,应为平均先进水平。可比性,主要指评价项目的内容含义确切,便于进行比较,评出高低。(5)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定量分析,对系统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价时,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为主,既要反映物流系统实现功能的程度,又要确定其量的界限,才能对系统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才能确定最优方案。 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必须建立能对照和衡量各个替代方案的统一尺度,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衡量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它是系统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控制,有助于准确反映物流系统的合理化状况以及评价改善的潜力和效果。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由如下两大部分组成:(1)物流生产率。物流生产率指标是指物流系统投人产出转换效率的指标。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投人)完成某种服务(产出)的过程。物流系统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能源和技术等,各项投人在价值形态上统一表现为物流成本。物流系统的产出,就是为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提供的服务。物流生产率指标是物流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又包括实际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行为水平、成本和库存五个方面的指标。1)实际生产率。它是指系统实际完成的产出与实际消耗的投入之比,如人均年仓储物品周转量、运输车辆每吨年货运量等。2)资源利用率。物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是系统需要的投人与实际投入之比,如运输车辆的运力利用率、仓储设施的仓容利用率等。3)行为水平。物流系统的行为水平是系统实际的产出与期望的产出之比,也就是对系统各生产要素工作额完成情况的评价,如每人每小时的实际件数与定额数之比等。有时也用完成工作的规定时间与实际使用时间之比来衡量。4)成本。物流系统的各项投人在价值形态上统一表现为物流系统成本。成本能有效地反映物流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是评价物流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共同尺度。因此,可通过比较成本与产出的价值量或实物量,来衡量物流系统的实际生产率;或者通过实际成本与成本定额的比较,来衡量物流系统的行为水平。5)库存。库存是物流系统劳动占用形式的投人。库存的数量与周转速度是体现物流投人产出转换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如库存周转天数、库存结构合理性等。(2)物流质量。物流质量指标是物.流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物流系统产出质量的衡量。根据物流系统的产出,可将物流质量划分为物料流转质量和物流业务质量两方面。1)物料流转质量。物料流转质量是对物流系统所提供的物品在数量、质量、时间、地点上的正确性评价。①数量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物品实际数量与要求数量的符合程度,常见指标包括仓储物品盈亏率、错发率等。②质量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实际质量与要求质量的符合程度,常见的指标有仓储物品完好率、运输物品完好率、进货质量合格率等。③时间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物品流向的实际时间与要求时间的符合程度,常见指标有及时进货率、及时供货率等。④地点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物品流向的实际地点与要求地点的符合程度,常见指标有错误送货率等。2)物流业务质量。物流业务质量指对物流系统的物流业务在时间、数量上的正确性及工作的完善性的评价。①时间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务在时间上实际与要求的符合程度,常见的指标有采购周期、供货周期、发货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等。②数量的正确性:指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务在数量上实际与要求的符合程度,常见指标有采购计划完成率、供应计划完成率、供货率、订货率等。③工作的完善性:指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务工作的完善程度,常见的指标有对用户问询的响应率、用户特殊送货要求满足率、售后服务的完善性等。 1.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系统的观点,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应反映出评价目的的要求,并尽量做到全面、合理、科学、实用。根据不同的衡量目的,物流系统指标的衡量对象可以是整个物流系统,也可以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废弃物流子系统,还可以是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及控制等物流职能,乃至各职能中具体的物流活动,由此形成不同的指标体系。下面以最有代表性的物流职能—储运为对象,讨论如何建立指标体系。(1)运输。可对运输中的自备运输和外用运输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其生产率和质量。(2)仓储。仓储有外用与自备两种,可分别对其建立指标体系。2.物流系统评价的步骤评价是根据明确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算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明确评价目的;二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三是选择评价方法并建立评价模型。故物流系统评价过程如下:第一步,确定评价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物流系统现状,寻找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明确物流系统的改善方向。为此,应将物流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若以目标值作为基准值,可评价物流系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寻找实际与目标的差距所在;若用物流系统运行的历史值为基准值,则可评价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从中发现薄弱环节;若基准值选用同行业的标准值、平均水平值或先进水平值,则可评价物流系统在同类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寻找出物流系统的改善潜力。第二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多,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以便从总体上准确反映物流系统运行状况。例如,我们将物流按物流业务活动划分的物流子系统来建立物流系统的指标体系,并选取典型的物流生产率指标和物流质量指标,从而形成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步,选择评价方法并建立模型。从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指标多,但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因此,可通过逐级综合得出对各部分的评价,然后再对系统作出总体的评价结果。(2)由于管理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有时指标无法精确量化。同时,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属性的复杂系统,评价结果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不够全面和准确,因而对各指标进行等级评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物流系统的评价一般采取综合评价方法。通常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在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三者之间,信息流是导向,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一方面,信息流既制约商流,又制约物流,并且将商流和物流联系起来,完成物品流通全过程;另一方面,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流通过程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信息流为媒介,通过商流实现物品的价值,通过物流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 (一)物流信息概述物流信息是伴随着物流和商流而产生的,经过采集处理、传播形成的信息流,它引导和调节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使物流按规定的目标和方向运动。物流是一个集中和产生大量信息的领域,由于物流的不断运动的性质,所以物流信息也随时间不断产生,并且信息量比一般的相对运动性较差的领域大得多。这么多的信息出现往往容易产生混乱,人们也很难从中发现和取得对管理和决策有用的那一部分,因此,物流信息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手段便是物流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否则物流便难以做到十分顺畅。物流和信息关系十分密切,物流从一般活动成为系统活动,也赖于信息的作用。如果没有信息,物流则是一个单向的活动;只有靠信息的反馈作用,物流才成为一个有反馈作用的,包括了输人、转换、输出和反馈四大要素的现代物流系统。(二)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的关系流通过程的信息流,从其信息的载体及服务对象来看,可分成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两大类。在两类信息中,有一些是交叉的、共同的,有许多则是商流及物流特有的、非共同的东西。物流信息主要是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商流信息主要是与进行交易有关的信息,如物价信息、货源信息、合同信息、市场信息等。商流中交易、合同等信息,不但提供了交易的结果,也提供了物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的主要交汇处。物流信息中的库存量信息,不但是物流的结果,也是商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的交汇处。所以,物流信息不仅作用于物流,也作用于商流,是流通过程不可缺少的管理及决策依据。(三)物流信息的特点与其他领域信息相比,物流信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这是由于物流系统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而形成的。(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及时性。(3)物流信息种类多,不仅本系统内部各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销售系统、消费系统等密切相关,因而还必须收集这些类别的信息,这就使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研究、筛选等的难度增加。(四)物流信息的作用物流信息对整个物流系统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对物流活动起支持作用。物流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而且系统内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通过信息流的指导,才能保证物流各项活动灵活运转;物流系统也不再是各个独立活动的机构组合,而是有机的联系和密切的组合。物流系统的优化、各个物流环节的优化所采用的办法和措施,如选用合适的设备、设计最合理路线、决定最佳库存储备等,都要切合系统实际,即都要依靠准确反映实际的物流信息,否则任何行动都不免带有盲目性。所以,物流信息对提高经济效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对物流现代化管理也很重要。物流现代化管理具有五个特征:,①供产销活动一体化、合理化;②管理组织系统化;③管理方法定量化;④管理手段自动化;⑤管理思想现代化。每一个特征都是与信息息息相关的。没有信息,就没有预测、计划、决策等,也就没有管理。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准确、全面、可靠、及时地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是任何系统、任何组织保持自身内在稳定性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 在物流范畴中建立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服务工作系统称为物流信息系统。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工作 (1)信息收集。信息的收集是信息流运行的起点,也是重要的一步。信息的质量(即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决定着信息时效价值的大小,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信息收集过程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有针对性。重点围绕物流活动进行,针对不同信息需求以及不同经营管理层次、不同目的的要求。其次,要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系统的、连续的信息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活动变化概况的客观描述,它对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使用和研究价值。再次,要求信息收集过程的管理工作具有计划性,使信息收集过程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 (2)信息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大都是零散的、相互孤立的、形式各异的信息,对于这些不规范的信息,要存储和检索,必须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程序。采用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比较、计算、存储,使之条理化、有序化、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成为能综合反映某一现象特征的真实、可靠、适用而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信息。 (3)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从信息源出发,经过适当的媒介和信息通道输送给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递最基本的要求是迅速、准确和经济。信息传递方式有许多种:①从信息传递方向看,有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和双向信息传递方式;②从信息传递层次看,有直接传递方式和间接传递方式;③从信息传递时空看,有时间传递方式和空间传递方式;④从信息传递媒介看,有人工传递方式和非人工的其他媒体传递方式。 (4)信息应用。信息的应用是指对经过收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的使用,以实现信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指信息这一商品所具有的知识性、增值性、效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能满足人类某种特定的需要,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效益。信息的价值是指信息在收集、处理、传递、存储等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知识、特殊的工具和方式,要耗费一定的社会劳动,是人类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种凝结在信息最终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为信息的价值。 物流信息的应用过程,就是物流信息用于物流活动经营管理过程中,使信息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信息只有通过应用过程,才能实现信息的增值,产生信息的放大效益,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按信息的作用及加工程度不同,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业务层、控制层、决策层。 (1)业务层。主要包括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必需的信息,一般来自具体的业务部门,由基层管理者使用,供控制业务进度及作用计划调整时使用。 (2)控制层。主要包括系统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控制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其目的是使物流业务符合活动目标的要求,并监督内部各分目标的实现。 (3)决策层。是最高管理层,主要包括制订物流活动的目标、方针、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I.物流信息网络的概念物流信息网络是传递物流信息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系统。在物流系统中,要想发挥信息流的作用,使信息流能正常地、合理地流动,就必须建立一个流通信息网络。2.构成物流信息网络的基本条件(1)物流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传递者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不同形式传递信息流的个人或组织。它是信息流运动的前提。(2)物流信息传递的路线及信息。信息的流动是由传递者直接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或中间经过某些环节、某些组织机构才能传递到信息接收者。(3)物流信息传递载体。物流信息的交流必须依赖一定的传递载体或工具才能进行。(4)物流信息的接收者。物流信息的接收者是指接收物流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只有对以上几个基本环节的合理组织,才能构成物流信息的网络系统。3.物流信息网络的建立将若干个物流信息系统以一定形式联接起来,就构成一个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可采用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式,也可采用低水平的信件、文件传递式,但其建立都必须进行以下的工作:(1)标准化。联人信息网的系统,必须将物资分类及编码、物流专业用语、单据、账表、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标准化,为信息的交流、共享提供条件。(2)选择数据及其存储方式。数据是信息处理的对象。选择数据的来源、内容,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要求决定其存储方式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3)设计工作流程。即确定信息汇总、整理的程序。(4)确定基础设施。即确定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存储、处理、发布等相适应的物质手段。(5)建立通信系统。采用合适的通信系统,可使信息在网络内传递、交换,形成信息网。(6)综合设计。从硬、软件设施着手,通过对系统的综合研究,决定中央机、小型机或终端机的配置方式,软件系统,通信交换手段,信息工作程序以及管理、使用方法。(7)培训信息工作者。 (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期,但是,它至今仍是物流领域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其应用范围广泛,实用价值很高。国内外在物流领域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果证实,物流的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改善。统计证实,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常常可使生产率提高10%一15%。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物流过程为特定的对象,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用各种方式选择收集、输人物流计划的、业务的、统计的各种有关数据,经过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计算机处理,即根据管理工作的要求,采用特定的软件技术,对原始数据处理后输出对管理工作有用的信息。②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SS )。决策支持系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过程为特征的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高级形式和向纵深的延伸,其任务是利用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软件辅助管理者和领导者进行决策,甚至模拟思维过程进行智能化的模拟决策,向更高级的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发展。在物流领域中,需要依靠决策支持系统。在物流活动开始之前科学地做好决策,才能保证最高的成功率。③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是对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的网络自动化系统,是将远程通信、计算机及数据库三者有机结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数据交换、数据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也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之后,信息交换可由两端直接进行,而越过很多中间环节,这就使物流过程中每个衔接点的手续大大简化,由于减少甚至消除了物流各个过程中的单据凭证,不但减少了差错,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划”具有筹划、谋划、策划之意。物流系统规划从客观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现代物流发展战略部署,以及一些重大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由于物流自身的特性和物流效用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系统规划对创造物流时间效益、空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重要性(1)现代物流由于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因此,现代物流的规划,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领域的事,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系统规划要与整体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必须按其规划的总体要求来制定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划。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实现部门之间的统一,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分兵把守,条块分割没有得到解决,物流规划各自制订,缺乏沟通和协调。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各自的物流规划更多的是从局部的自身利益考虑,再加上资源的有限性,不可避免地不利于现代物流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对整体物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只有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综合的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才有可能把现代物流发展纳人到有序的轨道上来。(2)物流功能的实现,是由一系列的物流活动和物流作业来完成的。物流过程的这些活动和作业,由于物流的动态性,并不是在同一地完成的;又由于物流的各种功能,其性能各异;再加上流动的物品不同,物流活动和物流作业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千变万化。物流过程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物流功能的实现是由每个部门、每个行业,按照一定的程序,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的。所以,任何一个部门的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部门的物流行为的实施,甚至会形成物流流动的阻力。因此,物流过程中的包装、装卸搬运、储存保管、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的能力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必须有一个物流系统的规划,各部门共同遵守、相互制约,才有可能实现现代物流的共同发展。(3)现代物流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相当巨大,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物流园区、港口、车站、货场、仓储等设施的建设,公路、铁路、输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都必须有一个规划的引导,合理布局,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4)就目前我国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来讲,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我国物流跨越式的发展,走上发展阶段,就需要有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规划作指导,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发展现代物流;如果没有一个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各行其是,就有可能做出事倍功半的事来,造成资源的浪费。(5)从生产企业来讲,物流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等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要求企业在合理组织好生产物流的基础上,对企业整个物流,包括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的“再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中,在新的竞争格局下,进行物流规划,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二)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必要性虽然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物流是“第三利润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认识到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物流系统规划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涉及不同的科学技术领域,再加上国家在宏观上对物流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规划还处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尚未成型;还由于具体规划者对于现代物流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物流系统整合以及物流市场开拓等核心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对物流服务所包含的内容、绿色物流的具体要求及其影响因素在考虑上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地区、各部门所作的物流系统的规划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明确的地方,而且操作性可能较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从全局出发,很有必要理性地研究解决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划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有预见地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在层次上可分为国家级、省市级、经济运行部门和企业物流规划,以及物流科技、教育和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规划等。(一)国家级物流规划无论是哪一层次的物流规划,在内容上都应包括物品流动的基础条件,即点、线及其网络。对于国家一级的物流规划,应当着重于以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地及其物流基础网络为内容的物流基础平台规划。很显然,这个物流基础平台应当和国家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相吻合。但是,作为国家级的物流基础平台,仅把铁路、公路等几纵几横的线路看作规划内容,还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当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而不是从部门的角度,全面规划综合物流系统基础网络,包括不同线路的合理布局、综合物流结构—物流基地以及相应的综合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等。目前,铁道部正在全国规划15个集装箱枢纽站,交通部也规划了全国的主枢纽和一级枢纽。由于这些枢纽大都是大项目投资,因此对未来物流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体制障碍的存在,铁道、公路分割加深,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从现代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上,对物流的这些点,如起举足轻重的航空港口、海运港口、交通枢纽等重大的物流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尤为重要。(二)省、市级的物流规划省、市一级的物流系统的规划,在国家一级物流规划的指导下,在实施国家级物流系统基础网络的同时,侧重于区域内线路和网络的规划建设,如区域内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规模和布局的规划。这些不同的物流网点,是省、市物流外结内联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物流设施,是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也是省、市物流合理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二)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着重物流本身的功能以及服务于各项经济事业发展的规划。这种规划是从“物流服务营销”的观点出发,在这个物流基础平台上,将有大量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运作,供应、分销、配送、供应链、运销经营等。例如,重要企业、重要产品的供应链规划,以现代物流配送支持的分销和连锁经营规划等。(四)企业物流规划企业物流规划,是生产企业,尤其是大型生产企业,从‘一营销支持’,和“流程再造”的角度,进行的企业物流系统的建设规划。这种物流规划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五)物流科技、教育和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和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同其他部门一样,也应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为本”的思想,把物流科技、物流教育的布局和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科学技术和人才做保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的、专业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培育发展,又要防止过度竞争,这就需要通过规划进行科学的指导。 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发挥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在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在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无论哪一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部署上来考虑的,其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依据,保证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代物流规划是各级经济社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关联,必须把物流规划纳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才有可能实现现代物流规划的建设项目。这就要求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上保持一致,制定出多层次的协调规划,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物流系统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二)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应遵循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由于现代物流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因素所构成,因此,在制定各级别的物流系统规划时,应遵循系统分析的一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物流规划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物流活动整体优化、发挥物流综合功能、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层次性原则是由物流系统自身的特征和不同物流系统的不同要求所决定的。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流系统规划的级别所决定的不同层次的物流系统;二是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各要素的层次性。结构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是指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和相关性,才构成了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目的性原则,即物流系统的建立总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运行的。所以,这些原则在制定物流系统规划时应该予以遵循。(三)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应坚持市场化原则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物流系统总体的经济运行取得最佳效益的分工与合作上,体现了物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上。同时,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是由决定物流系统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这些因素相适应的产业就构成了物流产业。所以,物流产业化的支持才形成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实质内容。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规划要按照市场的要求,注意某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特征,根据不同条件发挥各物流系统的潜力,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使整体物流系统合理化,达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坚持市场原则是指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上,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市场物流需求为导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予;要使物流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上,各级政府所要做的事情主要放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上,从政策上引导物流产业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四)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发挥物流系统的整体效应物流系统功能的实现是由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完成的。从物流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看,它是通过对各物流产业及其相应的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来实现物流效益的提高和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并且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健全、稳步、持续地发展。(五)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应坚持创新原则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物流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进行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工作中,无论从指导思想上、体制上、组织上、管理上,还是规划方法,都应坚持创新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首先,在指导思想上,物流系统规划工作必须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出发,树立商品经济、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绿色物流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次,在体制上,物流系统规划工作必须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思路,根据物流市场的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改变条块分割的局面,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再次,在组织、管理上,依据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在积极组织、管理现代物流规划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扶持新的物流组织形成和管理模式,促进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最后,在方法上,现代物流规划工作应当按科学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制订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划,使其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等。 增值网络VAN( value added network),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基础通信网络所建立的设施及服务,进一步提供更多附加的服务,以增加网络使用的价值。增值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一种商品,增值网络供应商(增值网络服务中心)提供各式各样的增值网络服务,而一般用户则利用增值网络提供的各项服务,可以方便、更有效地完成资料通信工作。那么增值网络提供哪些服务呢?一般而言,增值网络服务可以分为下述四个层级:1.第一层:分封交换服务第一层的增值网络服务是分封交换数据服务。分封交换就是把资料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包,利用现有的各种通信网络,如双绞线、电线、微波通信、人造卫星等,在传送资料的同时,以一个小包为单位,自动找出可用的、最有利的通信方式,将资料传到收件人手中。这就譬如某单位要把1 000个人从上海调到北京,而请专业的旅行社为安排火车、汽车、出租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旅行社则以个人为单位,寻找最佳的交通工具,并提供带购车票服务,以求能将1 000个人以最方便、最迅速的方式从上海送到北京。这其中的公路、铁路、空运就好像基础建设,而代为安排选择交通工具并代购车票的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就类似增值网络的分封交换服务。由上例可知,分封交换服务本身虽然并不实际建立新的通信通道,但可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基础通信网络来增加通信的效率,因而提供更迅速、更便宜的通信服务,不但如此,分封交换服务还可提供高资料通信的便利性、及时性及安全性。2.第二层:信息管理服务第二层服务的增值网络服务是向顾客提供信息管理性的网络服务,让客户能够更方便地存放、阅读、检索资料,如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电子会议、资料库服务等。第二层的网络服务,或多或少都会对资料的收件人、送件人或资料内容本身等加以分类,并提供线索。以电子邮件为例,增值网络服务中心就好像一个传统的邮局,而每一个增值网络的用户,都可以在增值网络服务中心申请,并设定一个电子式的邮政信箱,当用户甲有一个信息要通知用户乙时(例如订单),便可以通过数据线及电话(或专线),将资料从甲方的计算机传送到乙方在增值网络中心的电子邮箱内。同样的道理,乙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乙方的计算机、数据线及电话通信网络,查看在乙方的电子邮箱内的那些信件(订单),并将这些信件通过电话通信网络及数据线,传回乙方的计算机。流通业,尤其是经营范围较为广大的零售业、批发业或物流业,其客户、分店、连锁店、服务店经销处、分公司等,可能遍布全国,而且彼此之间信息通信频繁,利用增值网络的电子邮件服务,可大大地节省通信成本,加快通信的速度。各营业所利用电子邮件,将每日的营业资料在当日结束前,各自传送到增值网络服务中心的电子信箱内,而总公司则在晚间将各分公司当口资料,自增值网络服务中心传回总公司的主计算机,并在处理过后,将要分送各营业所的调发或送货通知等,同样地利用电子邮件,送到各营业所的电子信箱内,以便各营业所在第二天开工时,可立即取阅。3.第三层:交易管理服务第三层的增值网络服务,称为交易管理服务,不但替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服务,而且进一步对资料的格式及含义提供交换的标准,这里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代表。电子数据交换,就是电子文件格式的标准化。一般商业文件都以表格的方式来传送,如采购单、发票、出货通知单等,EDI的基本精神就是将这些商业交易文件的电子数据格式标准化,以便于数据的交换与传送。简单地说,通过EDI,企业不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公司内部,如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或总部与连锁店、加盟店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同时对于公司之外,不同企业之间,如与客户及经销商之间,也因为数据格式的同一化与标准化,而使得数据的传送与处理更方便。4.第四层:交易加强服务第四层的增值网络服务,可谓增值网络上所提供的最高层次的服务,与第一、二、三层级的增值网络服务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四层的增值网络服务不但涉及所传送的资料,而且进一步提供处理程式,将资料加以处理,如统计、分析、排序、计算等。假设某企业所有的对外采购均通过增值网络进行,而增值网络服务中心除了提供服务,将该公司的采购资料传送到供应商手中,同时也提供了适当的统计分析程式,协助该公司进行采购批量(EOQ)计算、采购价格分析、采购金额统计等,则该增值网络不但提供了资料通信服务,还提供了交易加强服务。如果将增值网络提供的服务观念发挥到极致,简直就可以将企业内部所有的计算机作业统统交到增值网络服务中心来进行,甚至把增值网络中心视为公司的计算机部门,这样利用增值网络的观念,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1)只有使用时才付费,可以租用观念来分担成本;(2)减少计算机设备的投资,并降低维修成本;(3)不需要计算机及通信专业人员,而可得到计算机及通信的整合服务;(4)以增值网络中心的设备为设施,不必担心扩充及成长带来的问题。 为了更方便、更快速准确地处理传输信息,人们希望能够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能以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方式,在不需人力介人的情况下,根据实现拟订的标准格式,自动传输资料、处理资料,于是产生了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技术。通过ED!的实施,不但可以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资料格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混乱,还可以因为整个交易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得日常商业交易的处理,在速度、时效及正确性上都能有较大幅度的突破。实施EDI必须用统一的标准编制各种商业资料。商业资料包括订单、发票、货运票、收货通知和提单等。这些商业资料形成了电子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一、EDI中商业信息的流通方式1.手工方式与EDI方式的比较图4-3表现的是手工条件下,单据的传递方式。操作人员首先使用打印机将企业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打印出来,形成贸易单证。然后通过邮件或传真的方式发给贸易伙伴。贸易伙伴收到单据后,再由录人人员手工将其录人到数据库中,以便各个部门共享。传统商业贸易在单据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之间重复输人的数据较多,容易产生差错,准确率低,劳动力消耗多而且延时增加。在EDI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良好的解决。图4-4是EDI条件下单据的传递方式。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一个EDI软件转换成字符型的标准单据,然后通过网络传递给贸易伙伴的计算机。该计算机再通过EDI软件将标准单据转化成本企业内部的数据格式,存人数据库。由此比较不难看出使用EDI的好处。但是,由于单据是通过数字方式传递的,缺乏验证的过程,因此加强安全性,保证单据的真实可靠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2.EDI标准EDI标准是整个EDI最关键的部分,由于EDI是以事先商定的报文格式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的。因此,制定统一的EDI标准至关重要。世界各国开发ED1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把EDI标准放在首要位咒。EDI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标准、代码标准、报文标准、单证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通信标准、安全保密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最首要的是实现.单证标准化,包括单证格式的标准化、所记载信息的标准化以及信息描述的标准化。单证格式的标准化是指按照国际贸易基本单证格式设计各种商务往来的单证样式。目前,我国已制定的单证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自许可证、原产地证书、装箱单、装运声明。信息内容的标准化涉及单证上的哪些内容是必需的,如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同样的单证上所记载的内容项目不完全一致。二、EDI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EDI是一种信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进行运作的有效方法。EDI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率,降低成本。主要应用于以下企业:(1)制造业。用于err即时响应(just in time)以减少库存量及生产线待料时间,降低生产成本。(2)贸易运输业。用于快速通关报检、经济使用运输资源,以减少成本与时间的浪费。(3)流通业。用于QR快速响应,减少商场库存量与空架率,以加速商品资金周转,降低成本。还用于建立物资配送体系,以完成产、存、运、销一体化的供应线管理。(4)金融业。用于EFT电子转账支付,减少金融单位与其用户间交通往返的时间与现金流动风险,并缩短资金流动所需的处理时一间,提高用户资金调度的弹性,在跨行服务方面,更可使用户享受到不同金融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以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品质与项目。EDI应用获益最大的是零售业、制造业和配送业。在这些行业中的供应链上应用ED1技术使传输发票、订单过程达到了很高的效率,而这些业务代表了他们的核心业务活动—采购和销售。ED]在密切贸易伙伴关系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普洛斯是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开发并管理超过120亿美元的资产。作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工业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普洛斯总出租面积已超过2 300万平方米。而与其他房地产投资信托不同的是,普洛斯专注于物流地产的投资业务。全球1 000强企业中有近一半是普洛斯的客户,如宝洁、通用汽车、联合利华、HP和全球四大物流公司等。如今,普洛斯为DHI,及其旗下的附属机构服务,延伸至3大洲15个市场的22个设施,使DHL网络覆盖了全球22。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个速递终端。 EDI是一种信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进行运作的有效方法。EDI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率,降低成本。EDI主要应用于以下企业:(1)制造业。用于JIT即时响应(just in time)以减少库存量及生产线待料时间,降低生产成本。(2)贸易运输业。用于快速通关报检、经济使用运输资源,以减少成本与时间的浪费。(3)流通业。用于QR快速响应,减少商场库存量与空架率,以加速商品资金周转,降低成本。还用于建立物资配送体系,以完成产、存、运、销一体化的供应线管理。(4)金融业。用于E FT电子转账支付,减少金融单位与其用户间交通往返的时间与现金流动风险,并缩短资金流动所需的处理时间,提高用户资金调度的弹性,在跨行服务方面,更可使用户享受到不同金融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以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品质与项目。EDI应用获益最大的是零售业、制造业和配送业。在这些行业中的供应链上应用EDI技术使传输发票、订单过程达到了很高的效率,而这些业务代表了他们的核心业务活动—采购和销售。EDI在密切贸易伙伴关系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物流中心在订货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信息通信、增值网络、EDI等信息技术来改进订货作业程序,降低作业成本,并提高作业的时效性及正确性。向外部的供应商或物流中心订货,是一般商店日常必要的作业流程,良好的订货制度,必须从目前存量、平均销量、订货批量、商品性质等多方面做考虑,以决定适当的订货数量。一方面要降低存货成本,减少呆料发生,另一方面要避免缺货,提高服务水平。在商店自动化的课题上,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 system,简称EOS)一直是十分吸弓}人的课题。利用掌上型终端线(handy terminal)来增进订货控制的标准性及方便性,不但可达到上述的要求,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订货作业的人工成本,增加订货的频率。也因为订货频率的增加,可做到少量而多样,增加商品的种类,并且保持商品的新鲜度,因而增加商店销售的业绩。但从物流中心的观点来说,面对企业内、外部各单位的订货能力与配送频率大幅度提高后,如何能正确、有效地接受并处理各单位的订货、提货、送货等资料,就成为物流中心管理作业中难以避免的课题。以零售店与物流中心之间,订货信息传送网络建立的方式为主,将电子订货系统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并说明如下:第一阶段:书面文书阶段。各零售店用手工的方式填写订货单,或以计算机自动列印订单,并将订单以邮寄、快递或传真的方式送到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收到各店送来的订单之后,输入计算机内,以便提货、拣货及配送作业的进行。这样的订货及订单方式容易遇到以下问题:.订货资料传送的时效性太差,无法应付商店高频率的订货要求;.订货资料的传送,需要大量人力的介人;.物流中心在收到订货单之后,仍需要反复输人计算机,不但浪费时间及人力,而且容易产生错误。第二阶段:计算机点对点直接传送阶段。如果商店已使用计算机作业,则可将订货资料输入计算机后,利用电话连接或专线的方式,将订货资料以文档(text file)的形式,直接传送到物流中心端的计算机系统内,这样不仅解决了物流中心端不需要重复的问题,也节省了部分的时间及人力,并减少错误,但仍存在下列问题:.电话连接仍需要大量的人力的介人,甚至比传真更麻烦;.电话连接及等待的时间过长;.物流中心端为减少各商店电话拨号占线的时间,必须增设门号及通信设备,因而增加营运成本;.长途电话或国际电话收费高;.收送双方事先必须先订好文字文档的资料格式。本阶段虽然可以称得上电子订单时代,但事实上当往来的客户增加时,用电话连接来传送订单的问题很多,而专线则成本较高,故而可行程度较低。第三阶段:电子邮件阶段。由增值网络所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可解决上述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计算机通信的可能性。在本阶段必须有提供增值网络服务的厂商,且各商店及物流中心均通过增值网络的电子邮件服务来传送及接受订单,如前面所述增值网络第一层及第二层的各项服务,本阶段与上一阶段相比,因为是增值网络电子邮件的服务,收方或接方可不必同步进行信息通信,因而减少连接等待的时间,且各商店电话拨号连接到增值网络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端也不必为应付各商店的电子订货而设置门号及通信设备。除此之外,通过增值网络分封交换的提供,可降低长途或国际长途通信的成本。虽然如此,但因外部因素,各零售商店或经销店的订单格式标准不一,在接到电子订单后,还需要进一步将其转换成公司内部的订单资料格式,否则只能使用于公司内部(直营店、连锁店、营业所等)的订单资料传送。第四阶段:使用EDI。如果整个商业自动化环境能够成熟,如EDI标准制定、电信自由化、上下游业者具有EDI的观念及共识时等,就可以使用EDI来完成电子订货工作,这是较为进步的、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使用EDI标准格式交换资料,不仅解决了不同企业之间订单资料格式不统一的困扰,而且由于格式的统一,包括电子订货系统的处理功能,都可由增值网络统一提供,而不需要各自发展,因而节省了系统开发的费用及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 1.生产物流的概念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该点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可见,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物料随着时间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实物形态和场所位置,物料不是处于加工、装配状态,就是处于储存、搬运和等待状态。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物流不畅将会导致生产停顿。 物流过程要有物流信息服务,即物流信息要支持物流的各项业务活动。通过信息传递,把运输、储存、加工、装配、装卸、搬运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以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 可见,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2.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生产过程由不同的生产物流构成。生产物流的构成取决于下列因素。 (1)生产的类型。不同的生产类型的产品品种、结构的复杂程度、精度等级、工艺要求以及原料准备等都不尽相同。这些特点影响着生产物流的构成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2)生产规模。生产规模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通常以年产量来表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过程的构成越齐全,物流量愈大。如大型企业铸造生产中有铸铁、铸钢、有色金属铸造之分。反之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的构成就没有条件划分得很细,物流量也较小。 (3)专业化与协作水平。社会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越高,其内部生产过程就越趋于简化,物流流程就越短。某些基本的工艺阶段的半成品,如毛坯、零件、部件等,就可由厂外其他专业工厂提供。 3.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生产物流区别于其他物流系统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和企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合理组织生产物流过程,才有可能使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如果物流过程的组织水平低,达不到基本要求,即使生产条件、设备再好,也不可能顺利完成生产过程,更谈不上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包括: (1)物流过程的连续性。企业生产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往下进行的,因此,要求物料能顺畅地、最快、最省地走完各个工序,直至成为产品。每个工序的不正常停工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物流阻塞,影响整个企业生产的进行。 (2)物流过程的平行性。一个企业通常生产多种产品,每一种产品又包含着多种零部件,在组织生产时,将各个零件分配在各个车间的各个工序上生产,因此,要求各个支流平行流动,如果一个支流发生问题,整个物流都会受到影响。 (3)物流过程的节奏性。物流过程的节奏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投料到最后完成入库,都能保证按计划有节奏或均衡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的产品,均衡地完成生产任务。 (4)物流过程的比例性。组成产品的各个物流量是不同的,有一定比例,因此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 (5)物流过程的适应性。当企业产品改型换代或品种发生变化时,生产过程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也就是生产过程应具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由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物流过程同时应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与生产过程相适应。 4.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 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融合在企业生产系统设计中,强调了物流环节的整体效益。如仓储系统设计和搬运系统设计等。企业进行生产系统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生产系统的布置适应生产能力的需要,而且像进料,临时储存,生产系统前、中、后的搬运、调度、装箱、库存、运送等均应一并考虑。生产物流的一般设计原则是: (1)功耗最小原则。物流过程中不增加任何附加的价值,徒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物流“距离”要短,搬运“量”要小。 (2)流动性原则。良好的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应使流动顺畅,消除无谓停滞,保证生产流程的连续性。当物料向成品方向前进时,应尽量避免工序或作业间的逆向、交错流动或发生与其他物料混杂的情况。 (3)高活性指数原则。采用高活性指数的搬运系统,减少二次搬运和重复搬运量。 企业的生产类型是生产的产品产量、品种和专业化程度在企业技术、组织和经济上的综合反映和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车间的生产结构、工艺流程和工艺装备的特点,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及生产管理方法,同时也决定了与之匹配的生产物流类型。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大,产品的品种则越少,生产专业化程度也越高,而物流过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就越大。反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小,产品的品种则越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低,而物流过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亦越小。可见,物流类型与决定生产类型的产品产量、产品品种和专业化程度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生产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要求。 1.生产物流计划的作用 生产物流计划的核心是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工作,即根据计划期内规定的出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期限,以及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其零部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与此同时,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安排短期的生产任务,协调前后衔接关系。生产物流计划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了保证按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和数量出产各种产品,要研究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以此来安排经过各工艺阶段的时间和数量,并使系统内各生产环节内的在制品的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总之,通过物流计划中的物流平衡以及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调度、统计工作,来保证计划的完成。 (2)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均衡生产是指企业及企业内的车间、工段、工作地等生产环节,在相等的时间阶段内,完成等量或均增数量的产品。具体而言,均衡生产要求: ①每个生产环节都要均衡地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 ②不仅要在数量上均衡生产和产出,而且各阶段物流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性; ③要尽可能缩短物料流动周期,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性。 (3)加强在制品管理,缩短生产周期。保持在制品、半成品的合理储备是保证生产物流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制品过少,会使物流中断而影响生产;反之,又会造成物流不畅,加长生产周期。因此,对在制品的合理控制,既可减少在制品占用量,又能使各生产环节衔接、协调,按物流作业计划有节奏地、均衡地组织物流活动。 2.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是生产物流计划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亦称为作业计划标准,是对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经过科学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的时间和数量标准。期表示时间,如生产周期、提前期等:量表示数量,如一次同时投入生产的在制品数量、仓库应存储的在制品数量等。 期和量是构成生产作业计划的两个方面。为了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有必要科学地规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数量上的内在联系。合理地确定期量标准,为编制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了计划编制的质量,使它真正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同时,按期量标准组织生产,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实现均衡生产。 在实际的生产物流系统中,由于受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计划与实际之间会产生偏差,为了保证计划的完成,必须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1.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 一个控制系统必须由若干个要素组成,主要包括: (1)控制对象。控制对象可由人、设备组成一个基本系统单元,通过施加某种控制或指令,能完成某种变化。在生产物流中物流过程是主要的控制对象。 (2)控制目标。控制本身并不是目的,系统必须有一个事先设定的目标。控制的系统随时或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偏差,然后进行调整,以利于目标的完成。 (3)控制主体。在一个控制系统里,目标已定,收集控制信息的渠道也已畅通,需要一个机构来比较当前系统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如差距超过允许的范围,则需制定纠正措施,下达控制指令。这样的机构称为控制主体。 2.物流系统的控制方式 物流系统有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控制主体根据设立的目标,发布控制指令,控制对象根据下达的命令执行规定的动作,将系统状态信息传递到控制主体,经过与目标进行比较,确定调整量,通过控制对象来实施。反馈控制的特点是根据当前状态决定下一步行动,由于从信息收集到调整实施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目标的达到。反馈控制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其总趋势是保持系统的平衡状态。 前馈控制着眼于对系统的未来状态的预测,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这种控制带有主动性。前馈控制过程除了缺少信息收集外,几乎与反馈控制过程相同。但前馈控制主体有预测状态功能,它是靠系统长期运行以后加以总结得到的。实际上,对于一个较复杂的物流系统,预测不可能完全正确,还可能有事先无法预测到的随机干扰,所以在实际生产物流过程中很少存在单独的前馈控制过程,通常情况下,是由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者结合构成的复合控制系统。 3.生产物流控制的特点 生产物流系统相对于工程技术系统而言,其内容和结构要复杂得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生产物流系统的目标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如既要保证满足生产要求,又要减少在制品库存。这些目标常常互相矛盾,所以,对生产物流系统的控制也比较复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物流信息采集难度大。为了及时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必须掌握生产系统的各种信息。但生产物流系统涉及范围广,采集周期、衡量尺度等不一致,所以需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 (2)生产物流系统对反馈信息响应速度慢。由于物流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非结构化的,控制决策复杂。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判断,这使生产物流系统对反馈信息的响应速度比工程技术系统要慢。 (3)生产物流控制系统设计难度大。物流系统往往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简单地直接使用反馈控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在物流系统中,为了正确设置控制目标,要充分估计系统的当前以及潜在的能力,要充分考虑系统中的多目标问题。通常,将计划看做是控制的前提,即制定了计划以后,为了实施计划而采用控制手段。在这个控制过程中,收集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系统状态,经控制主体分析比较之后,采取调整措施,以便使计划完成。 (4)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计划期之内。当一期计划完成后,对系统内在能力进行评估,以作为以后编制计划的参考,甚至可以作为修订或编制计划的依据。 1.生产物流控制的内容 物流控制的具体内容有: (1)进度控制。生产物流控制的核心是进度控制,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入、流出控制,以及物流量的控制。 (2)在制品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对在制品进行静态、动态控制以及占有量的控制。在制品控制包括在制品实物控制和信息控制。有效地控制在制品,对及时完成作业计划和减少在制品积压均有重要意义。 (3)偏差的测定和处理。在进行作业过程中,按预定时间及顺序检测执行计划的结果,掌握计划量与实际量的差距,根据发生差距的原因、差距的内容及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首先,要预测差距的发生,事先规划消除差距的措施,如动用库存、组织外协等;其次,为及时调整产生差距的生产计划,要及时将差距的信息向生产计划部门反馈;再次,为了使本期计划不做或少做修改,将差距的信息向计划部门反馈,作为下期调整的依据。 2.生产物流控制的要素 完成上述控制内容的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结构,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控制和弹性控制的程度。即通过有关期量标准、严密监督等手段所进行的强制控制或自觉控制。 (2)目标控制和程序控制。即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核查生产实际结果并对生产程序、生产方式进行核查。 (3)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管理控制的对象是全局,是指为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佳效益而按照总体计划来调节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作业控制是对某项作业进行控制,是局部的,其目的是保证其具体任务或目标的实现。有时不同作业控制的具体目标之间可能会出现脱节或矛盾的情况,需要管理控制对此进行协调,以使整体达到最优效果。 3.生产物流控制的程序 物流控制的程序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与控制的内容相适应,物流控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期量标准。物流控制从制定期量标准开始,所制定的标准要保持先进与合理的水平,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标准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修订。 (2)制定计划。依据生产计划制定相应的物流计划,并保持生产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3)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 (4)短期调整。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及时调整偏差,保证计划顺利完成。 (5)长期调整及其有效性的评估。 4.生产物流控制的方法 生产物流控制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加权法、平推法、流动曲线分析法。 运输是指物品借助于运力在空间上所发生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讲,运输是使用运输工具对物品进行运送的活动,是实现物流的空间效用。运输作为物流系统的一项功能来讲,包括生产领域的运输和流通领域的运输。生产领域的运输活动,一般是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因此称之为厂内运输。它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服务的。其内容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这种厂内运输有时也称之为物料搬运。流通领域的运输活动,则是作为流通领域里的一个环节,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其主要内容是对物质产品的运输,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是完成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在空间位置上的物理性的转移过程。它既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直接向消费所在地的移动,也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向物流网点和从物流网点向消费(用户)所在地的移动。为了区别长途运输,往往把从物流网点到用户的运输活动称为“发送”或“配送”。本章所讲的运输,着重于流通领域的运输。 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是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物质产品的运输活动。物品运输合理化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组织物品的运输,有利于加速社会再生产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组织物质产品的合理运输,可以使物质产品迅速地从生产所在地向消费所在地转移,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2)物品的合理运输,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运输费用是构成物流费用(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物流过程中,运输作业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占的比例最大。据统计,物流成本中运输费用的支出约占30%,如果把运输过程中的装卸搬运费加上,其比例更大。因此,降低运输费用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益、实现物流系统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就是通过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的选择,进行运输方案的优化,实现物品运输的合理化。物品运输合理化必然会达到缩短运输里程,提高运输工具的运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3)合理的运输,缩短了运输时间,加快了物流速度。运输时间的长短决定着物流速度的快慢。所以,物品运输时间是决定物流速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组织物品的运输,可使被运输物品的在途时间尽可能地缩短,能达到到货及时的目的,因而可以降低库存物品的数量,实现加快物流速度的目标。因此,从宏观的角度讲,物流速度的加快,减少了物品的库存量,节约了资金的占用,相应地提高了社会物质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4)运输合理化,可以节约运力,缓解运力紧张的状况,还能节约能源。物品运输合理化,克服了许多不合理的运输现象,从而节约了运力,提高了货物的通过能力,起到合理利用运输能力的作用。同时,由于物品运输的合理性,降低了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这些对于缓解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和能源紧张的情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