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本知识结构

时间:2023-05-19 15:32:40 | 作者:admin
物流基本知识结构 物流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被喻为“第三利润源泉”;谁掌握了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   第一节物流定义   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换句话说,物流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总之,物流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相应的基本活动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第二节物流的理念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rightcost)和正确的条件(rightcondition),去保证正确的客户(rightcustomer)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和正确的地点(rightlocation),对正确的产品(rightgoods)的可得性,即物流的6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总之,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应该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从而使物流全过程实现系统效益最优化。   第三节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构成   物流是一个系统,它是以管理物流通道内的商品的合理流动和物流方式的恰当安排为目的,把相关的活动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网络从而在充分满足客户服务的基础上使系统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物流系统要求对所有物流的活动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出详细分析,对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最终的消费要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合理的系统方案设计,使得系统最优,从而获得系统效益,这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   2.物流系统总成本(totalcost)   总成本是指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总成本概念是有效管理物流过程的关键。物流成本主要有六类:1)客户服务成本;2)库存管理成本;3)运输成本;4)批量(lotquantity)成本;5)仓储成本;6)订货处理和信息成本。   3.系统权衡   权衡(trade-off)是物流管理的一个核心概念。物流的任务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顾客作出最好的服务,因此,物流的各个活动之间需要进行成本的权衡,尤其是在其中有些活动成本起冲突的时候。例如,客户服务水平显然受库存状态影响,为提高服务水平,最好是有庞大的库存;庞大的库存的代价却是库存成本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就要以总成本的思想为基础,合理对其作出权衡(见图1-4);再例如:运输方式与库存费用的关系,运输速度快的运输方式比如飞机其运价高但所需的库存量小,故库存费用就低;而火车运输速度慢,运价低但所需库存量大,故库存费用高,选择何种方式也需要权衡。   第四节商、物分离   1.商物分离的概念。   尽管商流和物流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实物流通的最佳路线必经之处。如果商品的交易过程和实物的运动过程路线完全一致,往往会发生实物流路线的迂回、倒流、重复等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合理组织流通活动中,实行商物分离的原则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商物分离的特点和优点。   商物分离模式的特点是:   ①保管。取消总公司仓库和营业仓库分散保管方式而代之似配送中心集中保管。   ②输送。原先是从工厂仓库至总公司仓库,再到批发站仓库,最后到零售店,是商物一致的三段输送。而在商物分离模式中是由工厂仓库至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至零售店的两段输送。   ③配送。原是分别向各零售店送货,现改为回路配送。   ④信息系统。不再由总公司、批发站和工厂分头处理,而是以信息中心集中处理方式,用现代化通讯系统进行各环节的集中控制。   商物分离的优点可列举如下:   ①为了营业方便,公司批发站一般设在都市的繁华地区,而配送中心可以设在郊外,工厂之间的大批货物输送较为便利,可以缓和市内交通拥挤的现象。   ②配送中心的仓库规模大,物流作业集中。同一地点处理的物流量大,便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保管设施和装卸机械,大幅度地提高了物流活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③配送中心实行回路配送,提高了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④商物分离使各部门的职能单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商物分离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合同标准化等,还应该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总公司、工厂、配送中心以及批发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协同统一。   3.商物分离的方式。商物分离的方式有:   ①订货活动与配送活动相互分离,把自备卡车与委托运输或共同运输联系在一起,降低运输费用并压缩固定费用开支。   ②把同一系统负责一定范围的物流据点合并,加强物流管理一元化,压缩流通库存,减少交叉运输,便于工厂大批量运货,提高物流系统效率。   ③减少物流中间环节,流通路线可以实施从工厂经流通中心到顾客手中,甚至由工厂直接运货给顾客。如玻璃工厂流通中心,可以按各营业点的订货信息直接送货到用户并代为安装,可大大提高效率。   第五节国际物流(globallogistics)   一、国际物流涵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国际间的商品、货物流动更加频繁,因更长的供应链、较少的确定性和更多的物流单证而使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经营者面临着距离(distance)、需求(demand)、多样性(diversity)和单证(document)等方面的壁垒。国际球物流的目的就在于让企业在获取全球营销和全球化作业的同时,保持服务与成本的有效性。   二、国际物流系统模式   系统的一般模式包括:系统的输入部分、系统的输出部分以及将系统的输入转换成输出的转换部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或一个系统循环周期结束时,有外界信息反馈回来,为原系统的完善提供改进信息,使下一次的系统运行有所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使系统逐渐达到有序的良性循环。国际物流系统,遵循一般系统模式的原理,构成自己独特的物流系统模式。   国际物流系统输入部分的内容有:备货,货源落实;到证,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到船,买方派来船舶;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其他物流信息。输出部分内容有:商品实体从卖方经由运输过程送达买方手中;交齐备项出口单证;结算、收汇;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经济活动分析及理赔、索赔。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签;储存;运输(国内、国际段);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关、报验;以及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功能外,还经常有许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使系统运行偏离原计划内容。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是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上的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等的制约,这是很难预计控制的。它对物流系统的影响很大,如果物流系统具有强的应变适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能提出改进意见,变换策略,那么,这样的系统具有强的生命力。如1956-1967年苏伊士运河封闭,直接影响国际货物的外运。这是事先不可能预见的,是因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的结果。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商品运输,正是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将货物绕道好望角或巴拿马运河运往欧洲,则航线增长、时间过长、经济效益太差。为此,日本试行利用北美横贯大陆的铁路线运输,取得良好效果,于是大陆桥运输得名于此。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国际物流系统设计,面对外部环境扰,采取了积极措施,使系统具有新的生命力。   三、国际物流网络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通过其所联系的各子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储存功能、装搬功能、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和配送功能、商品检验功能以及信息处理功能等,共同实现国际物流系统要求达到的低的国际物流费用,好的顾客服务水平。从而最终达到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的总体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十分重要。国际物流系统是以实现国际贸易、国际物资交流大系统总体目标为核心的。国际商品交易后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的实施过程。国际物流系统在国际信息系统的支撑之下,借助于运输和储运等作业的参与,在进出口中间商、国际货代、承运人通力协助下,借助国际物流设施,共同完成一个遍布国内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网络。   1.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   所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代理人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和交易物资,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进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背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节点内商品的收与发是依靠运输连线和物流信息的沟通、输送来完成的。   所谓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的运输连线,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输线路,从广义讲包括国内连线和国际连线。这些网络连线代表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的路线与过程;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的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上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internet、e-mail和edi报文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络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   2.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这一中心问题将决定国际物流系统的布局合理化。   (2)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进出口   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确定下来了。   (3)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对扩大国际贸易、广泛地与世界各国联系,尽早尽   快打入国际市场,并占领国际市场,以及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从信息传输上,为加速商周   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资金占压、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保证。也可以说,离开了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置,国际贸易活动与国际物资交流将寸步难行。   3.建立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2)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级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3)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3.4.国际物流合理化措施   (1)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2)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六节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涵义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如服装制造企业上游是纤维和布料生产厂,下游是批发商和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在这个供应链体系中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供应链管理即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管理过程。总之,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   美国服装纺织行业由于激烈的市场而处于不景气状态,为寻求对策,经过调查分析,他们发现行业中各个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率都不错,但是从供应、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导致全系统的效益低下。由这一现实出发,形成了供应链研究的起源。供应链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中每个企业都需要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货品,同时也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供应自己的产品,形成了递阶式供应的链式体系,称之为“供应链”。   过去,处于同一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想把自己的成本降低或利润提高建立在损害供应链其他成员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没有认识到这种简单地把成本在上游与下游企业之间相互转移并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为最终这些成本都要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削弱了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最后也损害了自己。由此可见,真正的市场竞争并不是企业与企业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基于以上认识,供应链理论认为,必须协调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关系,从全局出发,改善物流管理模式,寻求整体效益最佳。要力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使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受益。   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就是将供应链中的企业结成联盟或伙伴关系。其要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两个或多个企业达成长期共识——在物流流程高度一体化和同步化的原则下开展彼此业务;   (2)企业致力于发展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目的是把买卖关系改变为合作的、团队型企业,彼此能够为对方着想;   (3)实施物流一体化活动,一般包括即时敏感的需求与销售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等数据的共享;   (4)供应链管理方式产生的透明性和灵活性将使传统的物流流程管理方式有重大改变(如供货者自动补货、货物免检等)。   (5)确定供应链中成员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各层次成员企业的服务改善和成本降低。   二、供应链战略带来的变化   (l)对贸易伙伴的选择。通常确定供应商的各种措施,如“投标法”、“货比三家”等,总的原则是利用竞争心理,降低价格。这种方式下,贸易伙伴关系不是固定的,在每次贸易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变动。在实施供应链战略中,对贸易伙伴的选择是从长期、稳定的原则出发,只精选少数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贸易伙伴关系。   选择稳定贸易伙伴的原则是首先考虑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进货质量良好,供货时可以实行免检制度;合作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规模较大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竞争力强的企业容易被对方选为合作伙伴,这就促成了强—强联合的发展。   (2)主导企业的形成。供应链管理可以认为是物流管理的延伸。物流管理更多的是强调同一经济主体中物流系统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为了进行协调,通常有一个企业在建立和指导供应链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零售业处于掌握市场动态的最前沿,有利于成为供应锥体系中的龙头企业,如美国的零售业巨子沃尔玛公司在其所处的供应链体系中经常理所当然地扮演这种角色。   但是,由于供应链成员的主权独立性,强者对弱者的发号施令必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使得每个成员都在本身利益的驱使下心甘情愿地和其他成员配合一致。   (3)控制内容的变化。过去也认识到在系统内企业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强调纵向一体化的实现,通过拥有链中的每项要素进行对全链的控制与支配。也就是说,实施系统成员之间的纵向联合,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实行所有权上的纵向合并。经过实践,这种战略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现代供应链管理实行了不同的战略,将过去的作法改变为只是简单地协调链中独立企业的物流作业,而不损害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样作对各个企业不增加任何负担与限制,有利而无害,因此很容易接受。基于共同体利益,自愿地在物流管理方面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种供应链联盟被称为“虚拟”一体化。   三、有效客户反应   1.有效客户反应的概念   有效客户反应简称为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它是1992年从美国的食品杂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这是一种分销商与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并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   ecr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使零售商与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库存,提高服务水平。ecr策略可以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中得到应用,制造业、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可以共同合作建立某种联盟关系,以反对单方面不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生产力,而从全局观点提高相互货物补充过程中的效率,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由生产开始的整个贸易周期的成本。   实施ecr的效益是显着的,根始欧洲供应链管理系统提供的资料,对392个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制造商,预期销售额增加5.3%,制造费用减少2.3%,销售费用降低   1.1%,仓储费用减少1.3%,而总盈利上升5.5%;对于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利益是,销售额增加5.4%,毛利增加3.4%,仓储兼降低5.9%,库存量下降了13.1%,衡量商业企业效   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平方米的销售额则增加了5.3%。除此之外,对于上述企业以及客户在内,还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潜在效益,如信息通畅、货物品种规格齐全、减少缺货、提高企业信誉、改善供应与销售企业的关系、客户购物便利。增加了可选择性、货物新鲜等。   2.ecr的实施要点   实施ecr有4个基本要点:   (1)新产品的开发、引进速度。在保证成本水平前提下,有效地开发研制新产品,并合理地制定生产计划;   (2)货物配送速度。对产品进行分装或第二次包装以满足不同订单的需求,对新包装   重新标识,提高分拣效率和分销效率,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商店空间使用率;   (3)促销系统效率。提高仓储、运输、管理和生产效率,减少预先购买,减少供应商库存与仓储费等;   (4)补发速度。实施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计算机辅助定发技术,补货时间短、成本低。   3.ecr的主要策略   (1)计算机辅助定货(cao)。cao的作用是将有关产品转移、影响需求的外在因素、实际库存、产品接受和可接受安全库存等信息进行集成的定单准备工作;   (2)连续补库程序(crp)。crp根据客户信息,自行决定补货数量,采取频繁交货、缩短提前期等办法降低共同成本;   (3)接力运输。仓库和配送中心作为转运场。到货应预先通知,具有自动识别与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具备交货接收的自动确认能力;   (4)产品、价格和促销数据库是无纸信息系统实施的基础,应面向供应链所有信息结点,有校准措施。   也就是说,ecr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成本,和一些文献中所提及的快速反应战略(qr)有所不同,后者的目标是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第七节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人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物流企业若不能在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降低成本,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也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上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目前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己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有码头和仓库的结构性过剩,也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结构性不足。但最大的不平衡是巨大的市场和稀缺的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和市场发展的规范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发展物流产业除了要防止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在发展物流产业的一开始就按照wto的原则和标准与国际物流运行规则接轨是必然的选择。当务之急是放宽本国国民市场准入的条件,加快对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的的进程、尽快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并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来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特别要加紧财物流网络建设的统筹规划,并进行重点投资。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