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运输]盘点我国危险品运输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5-18 19:11:26 | 作者:admin
场地资产的专用性不足,安全隐患大 目前我国危险品仓库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供需缺口大约在25%,部分区域在30%以上,现有仓储场地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危险品仓库在选址和行政审批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危险品仓库的建设与管理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大,投资额度大; 受相关标准的限制,单个仓库的面积较小,仓库之间间距较大,仓库面积容积率低于20%,建设积极性受到抑制。 危险品仓库的短缺催生了“地下仓库”,这些仓库面积小,数量多,分布广,不符合危险品仓储的条件却难以监管和取缔,给社会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不高,运作效率差 危险品物流牵涉到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由于其不同于普通货物物流,在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在西方国家,从事危险品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必须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否则无法从事危险品相关工作。如在德国,从业人员即使取得了从业资格,最多5年就要进行30个小时的再培训。我国虽然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但是无证上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危险品相关从业人员甚至缺乏危险品的基本常识和安全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仓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低,有些一线人员没有危险品基本常识,更不用说养护技术、商品知识和危险处置能力; 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仅占全部运输从业人员的4%,约12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还存在驾押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技能不熟练,应急与善后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 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相关行业从业经历,监管能力弱,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上述3个方面仅仅是危险品物流诸多环节中的几个,装卸、包装和事故处置等都需要专门性人才。由于我国危险品运输业起步较晚,从业人员资质要求尚未规范,相关标准在推行过程中阻力较大,导致运作效率低下,安全隐患难以根除。 物质资产的专用性不强,专业化水平低 1专门性车辆少,运力不足 目前,我国铁路和水路运力不足,危化品运输以汽运为主,汽运成本较高,安全风险较大,即便如此,公路运输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仍然突出。2014年危化品物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有危化品运输资质的企业约10000家,占运输行业总数的1.3%;符合标准的危险品车辆约30万辆,运力约2亿吨,而我国每年危化品运量在18亿吨左右。运力与运量相差如此悬殊催生了非法运营,无资质的企业、不合标准的车辆及无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危险品的运输,存在信息难以追踪,车辆及设备易损易破,运输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落后 从全局来看,我国危险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国内很多运输车辆都安装GPS,但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而且许多先进的技术成果还没能在我国进行实际应用或者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比如RFID技术、微波雷达技术、双目闭合分析疲劳驾驶警示系统等。此外,在西方国家危险品因其特殊性,信息化监控实现全过程,全角度的实时监控,能够保证危险品物流透明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目前国内企业能进行某些环节的实时监控,但是要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还存在难度。 3路径优化研究薄弱 危险品运输路段临近居民会面临不可估计的安全事故风险,发展中国家情况更糟,因为很多村镇离道路距离很近。因此,危险品运输的道路选择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我国,相关法律对危险品运输的道路选择有相关规定,有些地方也有危险品道路标志,但学术上对危险品运输道路优化研究还很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危险品物流的发展需求。 4应急救援设备不足 由于危险品的特殊性,在出现事故时必须有专门的应急救援设备,比如防护服、呼吸面罩及专业检测设备等;危险品运输车辆、仓库等必须装备能够有效处置突发事故的设施,以便在出现事故时及时遏制,避免危害扩大化。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各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共享,缺乏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往往贻误救援时机,甚至出现救援方案和救援设备针对性不够、救援措施不当等问题,从而造成救援人员伤亡的情况。 5专业化经营规模小 目前,我国危险品运输市场供不应求,一方面需求增长迅速,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满足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危险品运输业投资大,风险系数高; (2)国内危险品物流公司实力相对较弱,服务单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许多危险品企业选择自主经营物流,第三方物流面临窘境。危险品物流企业规模小且服务单一,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规范势在必行。 专项资产不充分,绿色化缺口宽 管理体制混乱 危险品生产、运输安全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相继颁布了《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道路危险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一系列关于危险品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针对性体系,相关法律条文重复,有些甚至互相矛盾,在执行过程中给企业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运作效率。在政府监管方面,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安监、公安、交通、质监、工信、工商及环保等7个部门直接监管危险品运输,各部门不仅在监管上存在职能交叉而且执行标准不一致,对同一件事情处理方式各异。这样,不但难以强化危险品运输的监管力度,反而造成危险品运输的监管断链和监管漏洞。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借鉴联合国及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对危险品的种类,性质,分类及标识等进行了规范,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危险品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太低,如危险品运输中的操作程序、操作环境、包装标识及运输设备等细节问题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执法还存在着条块分割问题,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标准不统一。 安全运输的宣传、保障及其投入不足 对于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运输绿色化的实现,政府部门在政策、项目、资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支持与保障。另外,政府、社会各界、新闻媒体,教育机构等对危货运输的关注和重视仍不到位,尤其对于责任事故的反面曝光不充分,追责不彻底,惩罚不严厉,致使违法成本低。再者,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样地,运输企业的运作管理,存在仓储中管理和操作不规范(入库检查不规范、危险品标识清晰,不按要求进行分离存储等);装卸搬运中流程不流畅(装卸场地选择不当,专业装备落后等);运输中制度不健全(驾押人员职业素养低,危险品混装等)等问题。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