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快递]风暴中的“人人快递”:如何继续用中国人的诚信赚钱?
时间:2023-05-18 17:11:43 | 作者:admin
自从“人人快递”问世,市场上关于它的争议就没间断过。眼下,谢勤正在调整“人人快递”的商业模式,以图与“快递”划清界限。那么,修正后的“人人快递”能否获得合法身份?能否完全消除安全隐患?一切还都待解。
“我们不是快递公司。”
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句话被谢勤说了不下十遍。
谢勤是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创物科技”)的创始人,最近身处风口浪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人快递”就是创物科技旗下的一个产品。
“人人快递”是一个众包平台,它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社会自由人发展成快递人角色,为他人提供同城正品代购、外卖配送、点对点小件捎带等服务。
谢勤称,2013年3月上线至今,“人人快递”在全国通过实名认证和培训考核的自由快递人接近200万,平台的日交易量突破8万单。
但自从“人人快递”问世,市场上关于它的争议就没间断过,有人给它贴上“创新”的标签,也有人认为它价值寥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这款风靡一时的移动应用也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关注。6月中旬,在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局长曾军山表示,“人人快递”在上海从事相关业务,未取得任何资格证,涉嫌违法经营,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已被依法叫停。此前,人人快递已经相继在湖北、河南、天津被邮政管理部门以类似的理由叫停。
对于邮政管理部门的态度,谢勤表示无奈。他认为,若要合法,就要取得快递公司营业执照,但人人快递是一个轻资产运行的众包平台,不具备分拨中心、分拣运输等功能,无法满足快递公司的注册要求。
眼下,谢勤正在调整“人人快递”的商业模式,以图与“快递”划清界限。那么,修正后的“人人快递”能否获得合法身份?能否完全消除安全隐患?一切还都待解。
去“快递”化
“我在九江路595号,我需要代购两杯星巴克咖啡,我愿意支付20元路费”,谢勤对着手机,用语音发出诉求。
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谢勤现场演示人人快递的使用流程。很快,有人回电,跟谢勤确认了咖啡的口味和杯量。约20分钟后,一个穿着某OTA公司制服的男生按要求送来了两杯星巴克咖啡。
这就是“人人快递”的“随意购”功能。目前,人人快递的APP还有“精品购”和“我要发货”两大功能,前者由B端商家提供商品,自由人为“人人快递”的用户提供在这些商家的代购服务;后者是自由快递人为“人人快递”的用户提供点对点小件捎带服务。
但接下来,“我要发货”的功能将逐步转移到后台,变成一种互助的方式,用谢勤的话说,“今天你帮我捎带一回东西,攒人品,得积分,明天你也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不再涉及付费”,谢勤认为,这有助于摘掉“快递”的帽子。
鉴于人人快递已经拥有近200万自由快递人,有电商平台找到谢勤,希望由自由快递人承担配送服务。但目前,人人快递拒绝所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都是邮政惹的祸”,谢勤说,如果人人快递为第三方配送,无疑又会被视为快递公司。
目前,扩展“精品购”的B端商家成为人人快递线下团队的主要任务,他们要围绕商家、用户、自由快递人打造一个交易闭环。谢勤认为,这可以找到货物源头,保证代购商品的真实性;更关键的是,这样,人人快递就是一个电商平台。
但自己拓展上游B端用户,并非谢勤本意。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电商平台整合商家资源,人人快递整合物流资源,两者共同为消费者服务,但前提是“政策允许”。
意在诚信体系?
近两年,类人人快递的模式在国外也是风生水起。在美国,DoorDash,Instacart,Postmates,TaskRabit都是这一类的公司,尽管切入点和最后的发展方向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众包的模式,将社会自由人纳入到自己的平台上,提供配送等服务。这些众包平台也获得了VC的追捧,以红杉资本为例,它不仅投资了DoorDash,还入股了Instacart。
但也有VC对此心存顾虑。启明创投合伙人甘剑平认为,这个模式,在美国走得通,在中国还有待检验,毕竟社会人的素质和诚信度在中、美存在差异,这会直接影响消费体验。
安全与否也是人人快递在国内面临的主要争议点。为确保交易安全,谢勤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对于自由快递人的申请,要实名审核,绑定手机和银行卡,上传即时拍摄的个人照片和身份证,并对自由快递人进行业务流程和安全培训;在交易流程中,他们设置了诸如核实用户信息、开箱验货、拍照留档等环节;订单生成后,人人快递的系统还会自动冻结自由快递人银行卡上与寄递物品声明价值同等的金额;一旦发生物品损坏,人人快递还承诺全额赔付物品的声明价值。现阶段,人人快递也只开通了小件低值货品(比如鲜花、蛋糕等类别)的就近、顺程捎带服务,从类别上控制风险。
2014年,类人人快递模式也开始在中国萌芽,一些创业者和VC纷纷进场。经纬创投入股了总部位于杭州的“风先生”,据说红杉中国也在积极寻找这个领域的投资标的。
谢勤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亿博物流咨询的总经理。6年前,他开始琢磨人人快递的商业模型,2010年开始投资开发系统,目前已耗资3000万元,仅研发团队就有五六十人。在谢勤看来,后台体系是人人快递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举例称,仅推送信息就有很多原则,有些订单就不会推送给女性快递人,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我最终的愿景是要打造一个基于社会诚信体系的自由互助的众包平台”,谢勤并不避讳人人快递的上市冲动,他认为,“中国人的诚信可以用来赚钱,而且是赚大钱。”但谢勤坦承,过去几年,人人快递搭建主要是搭建了一套帮助建立个人诚信体系的工具,对于个人信用的数据,目前还在积累的过程中。
曾军山认为,人人快递的经营方式涉及安全方面的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会为不法分子提供通道。现阶段的人人快递需要回答的是,能否百分之百地排除货物捎带过程中的风险?
各地邮政部门相继叫停人人快递,无异于给了谢勤当头棒喝。但截至目前,他与各地邮政部门的沟通似乎并不顺畅。至于如何与监管部门沟通,他还在探索中。
日前从国家邮政局获悉,为了简政放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国家邮政局日前印发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分支机构备案管理规定》,决定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分支机构备案职能下放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并简化了备案流程。
该规定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和管理部门、备案内容和流程、备案监督检查等共计14条。“分支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设立的,经营快递业务的分公司、营业部等非法人分支机构。据了解,规定中的备案主体定位于非法人分支机构,子公司以及加盟企业均属于独立法人企业,需要单独取得许可。对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之合作的超市、便利店等末端投递网点,国家邮政局将专门出台有关管理规定予以规范。
该规定明确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分支机构备案职能下放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要求分支机构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20日内到所在地邮政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同时,秉持便利高效的原则,尽可能简化了备案流程和相关提交材料内容,明确要求备案提交材料合格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办理备案手续,备案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当场告知。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就快递旺季服务保障工作回答网友提问时强调快递企业要重视面单信息泄露问题。
该负责人说,在“双11”旺季,国家邮政局将派出工作组,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快递业泄露信息事件的再次发生。
该负责人还强调,快递业务旺季期间,快递企业在每个开办业务的城市应持续提供快件收寄和投递服务,不得擅自停收或停投快件。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物流行业获得了极大发展。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的重要来源。物流行业的大发展,相应地带动了物流装备企业的进步和繁荣。这些物流装备企业抓住了物流行业大发展的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和成长起来。本文中的物流装备企业主要指生产和销售用于物流各个环节的设备和器材的企业,这些设备和器材主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集装单元化装备等。
中国物流装备企业的发展和国外不同,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今天这样的格局。而中国物流装备行业,似乎是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对物流装备企业来讲,机会似乎是瞬间降临的,还没等你做好准备,就不得不上阵了。就像国内每一个新兴行业一样,从巨大的市场机会开始,到一窝蜂式的上马,到产品同质化的价格战,再到行业利润的摊薄,最后到血流成河的洗牌。这个规律仿佛是戴在每一个企业头上的一道魔咒,挥之不去。
在这场游戏中,企业都希望在市场厮杀中倒下的是对手而不是自己。
而目前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规律的再现。整个行业已经从巨大的市场机会,走向了产品同质化和价格竞争的乱局,接下来还会有行业的洗牌。如果你还没想好应对的策略,那么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出局的结果。
为避免出局,企业进行应对的策略很多,如从技术方面、产品方面、供应链方面等等。这里,张东利站在一个工业品牌策划人的角度,谈一个重要却容易被企业家们忽视的应对措施——品牌化。
中国物流装备业是一个品牌化程度很低的行业,在物流业还没有大发展时,这个行业的霸主是一些从国家研究单位改制形成的国有企业和一部分外资企业。在市场酝酿的初期,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市场相对显得有序和保守,品牌意识还未萌发。因此,企业的营销手段更多地表现为建立在人际关系和口碑之上的销售,也就是走关系型的推销之路。但近几年随着物流业的爆炸式发展,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市场变局由此产生,这种强烈的变化就是浸润行业多年的专家也始料不及。
行业剧变,给物流装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企业家们在渡过了行业漫长的分化、形成期后,突然迎来了一座座“金矿”而变得狂喜不已、不知所措。我们看到,行业越是升温,企业家越是变得浮躁: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都奋不顾身地投身于这场挖金的战争中。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20年前的VCD大战、15年前的彩电大战又一次上演。
因此,物流装备行业的出现了下面这些乱象:
产品变得同质化、项目一窝蜂上马、企业相互挖角、野蛮竞争、还未练好内功就仓促上阵、忽视用户体验和长期价值。企业家们以跑马圈地的心态做企业,而不是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心态在做企业。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家们在营销上更陷入了一系列误区。一是认为做广告就是做品牌;二是认为品牌建设是短期工作;三是认为品牌就是“企业形象”,忽视了客户价值;四是认为品牌是市场部的事,导致其孤军作战,未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张东利认为,这些误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站在企业自身角度,而不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策划和投放广告,导致推销式广告蔓延,广告信息趋于同质化、设计粗制滥造、不讲究品牌形象;没有年度品牌推广策略和预算意识,缺乏计划,随意性强,在推广节奏上没有形成控制机制;只重视表面的“企业形象”和“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内在的价值创造和客户满意度;品牌意识没有贯穿到企业整个系统和各个部门,品牌推广工作未能整合到内部最佳资源,未能形成内外的有效联动。
张东利认为,品牌化是当前物流装备企业走出困局的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品牌化来重新定义客户价值,重新看待客户关系,重新梳理业务流程,重新考量品牌识别与传播策略……依靠品牌提升价值,塑造竞争能力,摆脱价格战,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上一页1
2
下一页